诗圣杜甫的晚年生活(诗圣杜甫的一生)

在中小学,我们在背诵杜甫的诗作时,都会以为杜甫的家境很贫苦,但实际上,杜甫是个实实在在的官二代,那位参与灭吴战争的杜预,就是杜甫的十三世祖。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当时官拜膳部员外郎,杜审言的儿子叫杜闲,是奉天县长,也就是杜甫的父亲。杜甫的外祖母崔氏,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女。

诗圣杜甫的晚年生活(诗圣杜甫的一生)(1)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村。在杜甫两岁那年,他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之后,杜甫的父亲杜闲又娶了卢氏为妻。杜甫的童年大概是不快乐的,杜甫年少多病,他的父亲忙于做官,再加上他的继母也要忙于照顾她自己所生的孩子,导致一家之中没有人照顾杜甫。于是,杜闲就将杜甫寄养在了位于洛阳的杜甫的二姑家。

杜甫的二姑对杜甫十分疼爱,这种温暖影响了杜甫的一生。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同年,写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咏凤凰》:

凤凰出东方,翱翔于四溟

风鸣如萧笙,凤舞天下平。

九岁,杜甫开始学习书法,与其他神童的勤奋不同,杜甫的勤奋是普通的。在二姑的精心照料下,杜甫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壮得像头牛了,在他二姑家的庭院中种着梨树和枣树,杜甫在少年时期非常喜欢爬梨树和枣树。

到了十四、五岁,杜甫开始出入考场,但成绩应该不太好。但最让杜甫得意的,是他的诗文得到了认可,他的诗歌开始在洛阳显露头角了。名士崔尚、魏启心等人读了杜甫的作品后,大为惊人,说杜甫是班固、扬雄再生。

在杜甫二十岁那年,杜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在常熟当主簿的姑父和在武康当县尉的叔叔,给杜甫提供了物质支撑。年轻的杜甫衣食无忧,并不急于声名与仕途,所以杜甫这一路走来,关注的基本都是当地的风流人物与风土人情。在姑苏,杜甫甚至做好了东游日本的准备,但最终没有出发。

诗圣杜甫的晚年生活(诗圣杜甫的一生)(2)

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很可惜,杜甫这一次落第了。此时,杜甫的父亲正在兖州担任司马,于是,名落孙山的杜甫前往齐赵之地,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出游。虽然杜甫落榜,但他并没有沮丧,这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句诗中就能看出。

737年深秋,25岁的杜甫登上泰山,写下平生第一首的传世佳作《望岳》。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辞职的李白相识,便开启了人生的第三次游历。

在齐赵游历的途中,杜甫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杨氏。30岁那年,杜甫在洛阳渑池县首阳山下,盖了一栋房子,并取名叫"陆浑庄"。"庄"可不是随便叫的,"庄"是一处田地中间的宅子,宅子不止一间,田地不止门前,"陆浑庄"就类似于西方的农场。在"陆浑庄"的附近,有杜审言和杜预的坟墓。杜甫用先祖激励自己,在而立之年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此时的杜甫,有了娇妻,做了人父,可就是无一寸功名。于是,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第二年的科举。

747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说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入京就选。杜甫踌躇满志,认为自己十多年的经历加文采,中个举人那是轻而易举。但可惜的是,这年的科举,因为当朝宰相李林甫的从中作梗,没有一个考生跳进龙门。

科举不成,杜甫就转而开始结交权贵。杜甫出身好,人脉自然也就好而广。朝中另一位宰相房管还是杜甫的同学。当时的名相严挺之跟杜家还是世交,严挺之的儿子严武曾先后担任御史大夫、吏部侍郎、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等职,威震西南。最主要的是,严武十分欣赏杜甫,后来在杜甫困难时长期接济杜甫一家。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在担任河南尹时就多次去拜访住在偃师的杜甫,常在朝廷当着众官员的面,朗诵杜甫的诗作,曾任国子监司业、秘书少监的苏源明,是杜甫的铁杆兄弟。

杜甫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出身好,文采好,在上流的各种交际场合是游刃有余。杜甫在长安,递交了大量的求职信。但那些跟杜甫有过或多或少有交情的人中,所能确知的,只有严武举荐杜甫挂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虚职。

诗圣杜甫的晚年生活(诗圣杜甫的一生)(3)

杜甫的运气不太好,因为他碰见了李林甫。

750年,有一个叫王玄翼的道士,说是他见到轩辕黄帝了,在宝仙洞里还发现了一本秘籍,玄宗醉迷长生术,马上派一个大臣,去宝仙洞寻找,也不知道是故意安排还是拍马屁,还真找到了。唐玄宗马上在长安的南郊举行大祭。在这个当口上,杜甫写了三篇文章献给唐玄宗。这就是后来到的《三大礼赋》。唐玄宗一看,这个文章来得太及时了。杜甫在一天内声名大噪。可是这个幸运一闪即逝。考试后他等候消息,结果毫无下文。

杜甫努力展现自己,为什么就没机会呢?

因为李林甫对唐玄宗拍马屁说是“野无遗贤”,这要是让杜甫进了朝堂,等于就是打了李林甫的脸了。

过了四十岁的杜甫在长安的日子小有起色。在朋友们的资助下,杜甫在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盖了房子,结束了京城流浪的日子。杜甫把家人接到长安了,可见他对未来信心大增。

但即便如此,杜甫家里的用度已经十分紧张了。此时的杜甫一家,有钱买米无钱买盐,赊借也已经是常事了。而这一年的秋天,秋雨又一连下了六十多天,导致米价暴涨。在长安生活开支巨大,一年又一年的沉寂导致权贵们对杜甫也失去了耐心,杜甫不得不靠卖药为生。754年,杜甫大病一场,差点死去。他卧病一百天,瘦得皮包骨头,身体坏透了,心情糟透了。偏偏这年秋天,长安多雨,他的衣服被子生了霉,下床便是青苔,出门踏水坑。

杜甫的那些富朋友们,在他患难时候踪影全无。最后还是杜甫的一位普通朋友王倚,把大病初愈的杜甫接到他家去,花钱请医生买补品,使他慢慢康复。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不得不将妻儿送往奉先投靠亲戚。杜甫深夜守着孤灯,写下了一封又一封的求职信,从这时候起,杜甫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

杜甫长期上层外交最终起了点作用,在755年,朝廷派杜甫到河西县担任县尉。县尉的油水不高也不低,主要都是灰色收入,捉人放人都能得到好处。但河西县离长安太远,而且也只是个从九品,杜甫不愿意去去。第二年,朝廷给他另安排了兵曹参军,主要职责是保管军用仓库的钥匙,虽然会被军官们呼来喝去,但毕竟有点俸禄,杜甫再也不用去卖药了。门前喝酒,仓库读书,杜甫过得也自在。

诗圣杜甫的晚年生活(诗圣杜甫的一生)(4)

杜甫对皇帝的忠诚,就像葵花一直朝向着太阳,与忠心同样坚定的,是杜甫伟大的民间立场,杜甫发出沉痛的怒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表面光鲜的盛唐感到了危机感。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奉先探亲的杜甫,仓皇加入了逃难的人流。杜甫的马被人抢去,慌不择路,跌入荆丛,摔伤了腿,家人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杜甫不见了。幸亏侄子王砍赶了回去,才把杜甫从这荆丛里救上来。杜甫一家人在陕西境内到处流窜,路过彭衙时,小女儿饿得大哭。杜甫与杨氏拖着二儿一女,泥泞中连滚带爬,到鄜州的羌村。

杜甫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后,便启程向北,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一路上杜甫挥剑开路,躲避虎狼,但最终还是前往被叛军捉去,押送长安。

在长安,杜甫大半个冬天躲在没人住的房子里,春日入夜溜出去,沿曲江潜行。在长安,杜甫回忆着长安过去的繁华,写下了《哀江头》一诗。

幸运的是,杜甫官小,没有名气,看管也不严,杜甫瞅个空子就逃了出来。他昼夜疾走,穿过唐军与叛军对峙的地带,从一座山偷偷爬到另一座山,几次险些丧生。

唐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连打胜仗。肃宗李亨从灵武迁到凤翔。朝廷草创,正是用人之际,肃宗被杜甫的忠心所感动,封他做左拾遗。杜甫提的第一个建议,是为丞相房管辩护。房管打了败仗,他的政敌诬陷他的琴师董庭兰贪污。战争特殊时期,肃宗下令查办。经过周密调查,杜甫认定房管没有贪污,肃宗大怒,转而查办他,幸亏宰相张镐说情,这才把肃宗怒气压下。这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太子党与玄宗党的斗争。肃宗解决房管,是清理门户。后来肃宗直接就给杜甫放了长假。

从凤翔到鄜州,660多里,当杜甫见到杨氏的时候,杨氏十分惊喜,她一度以为杜甫已经死去了。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又举家迁往长安。杜甫被外派到华州担任司功参军。华州是一个贫穷偏远的地区,当积压了几个月的公文堆到杜甫手上后,杜甫冲到山崖边发狂大叫。气愤之余,杜甫只有诗歌为伴,这就有了《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洛阳收复后,杨氏带着孩子回洛阳老家。次年初,杜甫请假赶赴洛阳,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匆匆返回。

杜甫回到华州后不久就辞了职,因为关中大旱,再加上战乱时分。杜甫那点工资存款,根本就不够生存用的,杜甫有个从弟杜佐在秦州有一个小庄园。于是,杜甫就举家翻越陇山迁徙。

759年冬天,可能杜甫写过求助信,同谷县令邀请他到同谷,于是杜甫举家迁至同谷,可是到了同谷,县令连影子也没有。零下十几度,杜甫不得不拾橡树果子为食。杜甫与妻子商议后,决定长途跋涉,前往天府之国成都。在途中,杜甫听到传言,说李白已死,一连三夜都梦见了李白,就写出了《梦李白二首》。

杜甫一家人走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杜甫草堂在浣花溪暂落成。虽然简陋,但是对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然而平静的生活维系的时间并不长,一年之后,杜甫在成都所依靠的朋友严武入朝为官。走到半路,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起兵作乱。杜甫在草堂待不住了,不得不去梓州避难。

在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十分高兴,一直都想回到长安,但种种原因最终没能让他动身。后来,杜甫的好朋友严武任剑南节度使,重新回到成都。杜甫听说后才从梓州搬回来。再次进入草堂。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做了节度使参谋,不过杜甫对那种幕僚生活很不满意,没过几个月便请假回到草堂。第二年三月便写了辞职报告,彻底结束了幕府生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以后,他后半生最后一段安定的时光就此结束。杜甫带着家人从成都往南走,先后到达四川乐山、宜宾、重庆等地,此时的杜甫已是体弱多病,流离的生活给了晚年的杜甫一副多病的身体。

诗圣杜甫的晚年生活(诗圣杜甫的一生)(5)

杜甫在夔州的这段时间里,多亏了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资助,使他再次有了安身之地。这时候的杜甫开始着手整理早年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作用。767年春,56岁的杜甫再次迁居,在新的草屋附近有果园四十亩,菜园子好几亩,还有稻田若干顷,还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几个"隶人",可以说生活衣食无忧。然而秋季的丰收和暂时的定居没有给杜甫带来喜悦。杜甫天生就是一副操心的命,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自然不会好。

杜甫在草屋居住了一段时间,有一个吴姓朋友自忠州来,他把草屋借给了朋友居住,自己则开始东游荆襄。此时的杜甫身体依旧不见好转,脸左耳朵也变聋了。

杜甫出三峡后的在江陵逗留了几个月,几个月之后又移居衡州。在途径岳阳时,杜甫登上岳阳楼,流传后世的《登岳阳楼》就此诞生了。

杜甫来到衡阳后,在游览岳庙时被大雨所阻,好几天都没吃上饭。杜甫又去投奔郴州的舅氏崔伟,在经过来阳县的时候又被雨水阻隔。这事被来阳县令知道了,来阳县令十分崇拜杜甫,亲自驾船把杜甫接到来阳县城,还给杜甫准备了丰盛的酒宴,杜甫饿了好几天,一下子吃了好几斤牛肉,可能是由于肠胃的原因,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一代诗圣就此陨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