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形意拳的十大绝招(一个易忽视的问题)

起钻的过程是“缩”、是“吞”,落翻劈击那才是“发”是“吐”。不论是对手来攻,还是我进攻遇到对手的抵抗,都不要硬顶硬抗,第一反应该是把力点“吞”进来。


练习形意拳的十大绝招(一个易忽视的问题)(1)

物理学告诉我们,外力对刚体转动的影响,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力的作用点位置和力的方向有关。力矩M=力的大小F和力臂d的乘积。当我们推门的时候,力的作用点离门轴越远越省力,离门轴越近越费力。“手是两扇门”,我的手伸得越远,人家推起来越省劲,我的手离自己轴心越近,他推起来越费劲,我把力的作用点“吞”进来,使力点离我的轴心尽量近一点,离他的轴心尽量远一点,我就可以用小力胜他的大力。人的力主要在腰身,发大力时必然使手臂贴近腰而不是把手伸出去。比如拧一个小药瓶盖伸着手拧就行了,拧一个很紧的酒瓶盖就得把手臂贴近自身。起钻时把一只手伸出老远,先不说它松散不严密,仅在力学上就先输一筹。


击打是一种“亲密接触”,形意拳主张“脚要过人,身要欺人,力在身后”。“过人”就是一种“负接触”,步法和力道是一种“穿透”。必须通过“起钻”把身子贴上去,企图用“起钻”把对手裹截顶走或架开,距离就会越来越远,达不到贴身的战略部署。


怎样把力点“吞”进来?他向我冲过来时我把力点吸进来,他进行防守,甚至抓住我手向后拉时我就主动把身子贴上去,不论“吸”或“贴”都是追着手走。叫做“人追手”。可知“起钻”并不是挺着拳头往前顶,而是身向前贴,手向后吸,努力使口接近手。形意拳谚说“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三口者,两只手的虎口加上嘴也,三个口并成一个口,就是三个口成一条线或品字形,向前走,吞进力点,撕开口子,重手出击。


“形意形意”,不能光说“形”不说“意”。前面是从“形”的角度说“起钻”,那么怎么从“意”的角度理解“起钻”?古人把“意”分为四种:来意、去意、防意、打意。那么“起钻”属于来意,“落翻”属于去意,“起钻”属于防意,“落翻”属于打意。


不要轻视来意、防意。有来才有去,又防才有攻,有缩才有伸,有拉弓才有放箭。形意拳谱上明明写着:此拳“尚守不尚攻”,“尚柔不尚刚”。形意拳初级功夫是“明劲”,二层功夫是“暗劲”,高层功夫是“化劲”。


当然,来、去、攻、守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惊手也可以变实手,“起钻”也可能变成直接打击,这要根据对方的反应而定,但是不管作为“惊手”还是作为“实手”,两只手都得紧密配合,如影相随。一只手起钻,另一只手不动是不行的。


至于“落翻”劈击的练法,开始时可以迈大步走“长劲”,所谓“后脚如推车,前脚如犁地”。但是,这种“推车劲”是不能打人的。要逐步提高,追求鞭子劲抖炸劲。我在起钻时已经贴住敌身,制住敌手,劈击就在方寸之间,要在快、准、狠、脆、穿透力,何须上大步。


姬隆丰创的形意拳是什么样子无从考证,但决不会是一只手前钻另一只手还放在肚子下面的状态。如果说姬隆丰根据“岳武穆拳谱”创形意拳,那么岳家散手“单边待敌式”双拳在脸前相抱,跟拳击差不多。如果说形意拳脱胎于大枪,那么大枪的扎枪就是“起钻”,劈枪就是“落翻”,扎枪的动作正好是两手在脸前相抱三口成一线,绝不可能一只手端着枪往前钻。


我们再来看看比较古老的形意拳,叫做“四拳八式”,翻开宝鼎1931年的遗著《形意拳谱》,觉得一点都不像形意拳,可是,那才是形意拳的“中国猿人”。老形意四拳八式,虽然只有八个动作,却是式式从实战出发,都可以在岳家散手里找到它的影子。要说他是从岳武穆那里悟出来的,我信。


四拳八式一开始叫“头拳”,就是左手抚在右腕内侧抱劲,全身缩得像一个“蛋”,然后像箭一样钻打出去。技击意义十分明确,这个就是岳家“通天锤”“缠钻手”。再如山西戴家心意拳,也保持着传统的拧钻裹抱的“小架子”。所以,南京国术馆定下来的这个起钻时后手附在前手腕内的跟手动作,并不是违背传统,而恰恰是向形意拳老传统的回归。是向技击的回归。


形意拳是一个重视技击的拳种,在这个问题上值得多费一些口舌,如果是穿着白大褂在公园打太极拳的老太太,怎么打怎么对,说也没用。有人说,练时这样练,用时不这样用。差矣,当兵的有一句话:“练为战”,见过部队练刺杀耍花枪的么?习惯成自然,练就按实战练,打起来才能信手拈来。平时练花架子,打起来突然严密了,哪有那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