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悲惨故事(司马迁承诺完成史记)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重,司马迁赶去探望。

弥留之际,司马谈对没有完成的史书念念不忘,他抓着司马迁的手,哭着嘱咐道:“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周朝的史官,很早就声名远扬。我在本朝担任太史,可是却没有完成史书的编撰,我想起来就觉得惶恐不安。我死之后,你会被任命为太史令,你一定要完成史书的编撰!”

司马迁跪在父亲床前,流着眼泪说道:“我虽然愚笨,但一定好好整理您和各位先人留下的史料,不敢有所缺漏!”

不久,司马谈就去世了。三年后,司马迁果然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始终牢记对父亲的承诺,专心编写《史记》,可是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遭受奇耻大辱,他只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才完成了父亲交给自己的使命。

司马迁到底经历了什么?

司马迁的悲惨故事(司马迁承诺完成史记)(1)

司马迁画像

1、司马谈没完成的事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了司马家族世代掌管周史的史实: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司马家族曾经世代掌管周史。到周惠王和周襄王时期,司马家族离开周朝国都,去了晋国,后来又随着晋国中军元帅逃到秦国,迁居到了少梁。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朝曾经担任五大夫,这时候的司马家和编史已经没有多少关系,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这一代,才又做回和历史有关的职位:太史令。

太史令是汉武帝时新设的官职,负责掌管天时星历,还负责记录、搜集和保存典籍文献,这正是历代史官的职责。汉武帝知道司马谈出身史官世家,于是就任命司马谈担任太史令。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也就是从公元前14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110年,司马谈一直担任太史令。

担任太史令,显然正是司马谈的兴趣所在:他很早就有撰写一部通史的想法,所以在担任太史令的这段时间里,除了完成记录工作之外,他还广泛搜集和大量阅读图书文献资料,准备开始通史的撰写。

然而,天不遂人愿,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准备赴泰山封禅,司马谈作为太史令,参与制定了封禅仪式的一系列礼仪,可是在跟随汉武帝前去封禅的途中,司马谈突发疾病,不能跟随汉武帝前行,只好停留在洛阳。

司马迁的悲惨故事(司马迁承诺完成史记)(2)

泰山封禅

此时司马迁正奉命西征,他完成任务后来到洛阳,连忙赶去探望病重的父亲。

司马谈自知病重难治,见到司马迁之后,他想到自己还没有开始撰写的通史,心里觉得十分遗憾,他抓着司马迁的手嘱咐道:“我们的祖先曾经世代担任周朝史官,早在上古虞舜时期就声名远扬。现在我在本朝担任太史令,可是却还没有完成史书的编撰,想到这件事我就十分惶恐。

我死之后,你一定会被任命为太史令,可以延续我们家族的使命,你一定不要忘记完成我想完成的著作!

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然后侍奉君主,最终是在社会上立足。而扬名后世,使父母荣耀,才是真正的大孝!”

对于自己没来得及开始撰写的史书,司马谈对司马迁再三叮嘱,《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谈最后的嘱托是: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因为没来得及记载当朝君王的贤明、臣子的忠正,司马谈满怀遗憾与惶恐,他希望司马迁能够继承自己的遗志,时刻想着要完成一部史学著作。

司马迁跪在父亲床前,一边哭一边连连答应:“我虽然愚笨,但一定好好整理您和先人留下的史料,不敢有所缺漏!”

不久,司马谈去世,司马迁把父亲的嘱托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2、司马迁担任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指导,很早就开始读书学习,他10岁就能阅读和背诵《尚书》、《左传》、《国语》这些经典书籍,聪明颖悟非同一般。

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指导他到各地去游历,他到过很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方:屈原沉渊的汨罗江、楚汉相争时的战场遗迹、春申君黄歇的宫室等地,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身影。在游历的同时,司马迁也搜集遗闻古事,既增长见闻,同时也为编撰史书做准备。

司马迁的悲惨故事(司马迁承诺完成史记)(3)

汨罗江畔

完成游历之后,司马迁回到京城,被汉武帝任命为郎中。司马迁在京城任职,得以结识更多贤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子的后人,孔安国。

司马谈去世三年以后,司马迁果然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这一年他38岁。

担任太史令,就能够接触到一般人见不到的国家藏书、档案等,司马迁手头的资料更加丰富,他筹备已久,终于能够有机会完成父亲的遗愿。

3、为李陵受辱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的撰写,这就是后来的《史记》。

从小阅读背诵的经典、游历过程中增长的见识、父亲以及各代先人的资料,所有这些汇聚成为精辟有力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舒展、激活,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些远古人物从传说中来到司马迁的笔端,酣墨淋漓,融入到用文字构成的历史长河之中。

那几年时间,司马迁肯定过得很舒畅:他游走于历代人物之中,他们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熟悉他们的文章,熟悉关于他们的记载,他和他们熟络地对话,好像中间没有任何时间的阻隔。

司马迁的悲惨故事(司马迁承诺完成史记)(4)

《史记》五帝本纪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元前99年,李陵谢绝了汉武帝让他为李广利运送辎重的旨意,他主动请求带领五千精兵攻击匈奴,汉武帝欣然应允。

结果,李陵以少量兵力对敌匈奴主力,寡不敌众,伤亡众多,副将战死,李陵下马投降。

消息传来,文武大臣都对李陵痛骂不已,可是,当汉武帝问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时,司马迁却回答得十分客观,他认为:“李陵孝顺母亲,为人讲信义,奔赴国家危难奋不顾身,他所表现的正是国士之风。这次他虽然战败,但是他以五千人马抵抗数万敌人,敌人死伤无数;他弓箭用尽,走投无路,即使这样仍然带领士兵赤手空拳与匈奴对敌,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现在他虽然投降匈奴,应该只是为了保全自己,以后会找机会报效大汉的。”

司马迁想给李陵争取机会,可是紧接着传回来的消息却直接打脸:汉武帝派公孙敖去迎回李陵未果,回报消息是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以对抗汉朝。

汉武帝震怒,他当即下旨处置了李陵的家人,同时以“诬罔”罪将司马迁投入监狱。

“诬罔”之罪是大不敬之罪,按律应斩。

按照当时的律法,司马迁有三种选择:一是接受斩刑;二是拿钱赎罪;三是接受腐刑。

司马迁想起父亲的遗愿,他伤心地意识到:自己一定不能死,因为《太史公书》还没有完成!但是,他家中并没有多余的钱财可以为他赎罪,万般无奈之下,司马迁选择接受了腐刑。

接受腐刑,意味着短暂的疼痛过后,还要长期承受别人嘲笑的目光。对于出身于史官之家、从小饱读诗书的司马迁来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难忍受。

但是,为了能够保住性命去完成《太史公书》,司马迁忍下了这份屈辱,换取了继续撰写史书的时间。

4、成而雪藏

获得自由后的司马迁继续撰写《太史公书》,身体的不便和外界的侵扰随时存在,他只有用古人的先例勉励自己,他写道: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追忆先贤,几乎每位伟大人物成就取得的背后都伴随着厄运,没有谁能够轻松顺畅地迈向成功的顶峰。

司马迁的悲惨故事(司马迁承诺完成史记)(5)

宋刻十行本《史记》

他释然了,虽然眼中含满了泪水,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手中的笔自由地游走。墨迹点点,饱蘸的又何尝不是他心头的苦,眼中的泪?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太史公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然而,即使是完成,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此书能够顺利面世。因为此书被指责为对抗汉朝正宗思想的异端,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史记》一直被视为“谤书”。当时,即使贵为诸侯,也没有机会能够看到全版的《太史公书》。

转机出现在杨恽被封为平通侯以后。

5、杨恽的功劳

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他的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杨恽从小就很喜欢学习,司马英就把珍藏的《太史公书》拿出来让他阅读。

杨恽研读《太史公书》,一读之后十分喜欢,经常被书中人物和故事所感动,但是当时他人微言轻,没力量也没勇气推广这本书。

公元前74年,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前66年,杨恽有功,汉宣帝封杨恽为平通侯。杨恽认为如今朝政清明,应该让外祖父的这部巨著见诸天日,于是他就向汉宣帝上书,献出《太史公书》,让它得以公开发行。

《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被尘封了20余年之后,终于得到了面世机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