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

#创作挑战赛#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1)

“夸父逐日”,是一段著名的神话故事。

那么,这段神话故事是怎么形成的呢?她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这篇文章,老曹来给大家钩沉索隐,寻找出她背后的历史真相。

我们先看一段《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这个意思就是说,夸父氏不自量力,想去追赶太阳,在太阳落山的山谷那个地方,接近了太阳。他很口渴,要喝水。他就到黄河以及渭河里去喝水。而黄河跟渭河里的水都不够他喝,他又准备到北方的大泽里去喝水。结果,他还没有到达北方的大泽,就渴死了。他的拐杖,后来变成了桃林(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这片桃林的范围,达到了数千里。

这段故事显然就是神话。

而这段神话又是经过了精心加工的,我们来看她的比较粗糙的原始版本。

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段记载说,夸父氏追赶太阳,进入到了太阳的里面。他很口渴,想喝水,就到黄河以及渭河里去喝水。结果,黄河、渭河里的水不够他喝,他就想到北方的大泽里去喝水。他还没有走到北方的大泽,在半路上就渴死了。他所遗留下的拐杖,变成了桃林。

这也是一个神话故事,不过比前面那个故事要简单一些。

前面那个故事,应该就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经过了进一步的精心加工。

而《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还有一段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这里,我们得先解释一下这个“大荒”是什么意思。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2)

“荒”的原始字形,就是上面两株草,草下有土,土下有流水。

这个意思就是说,所谓的“荒”,就是由河水带来的泥沙,淤塞了河流湖泊之后,所形成的长草的地方。

所以,“大荒”,实际上就是指范围广大的冲击性平原。

而在我们国家,所谓的中原,包括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实际上都是属于冲击性平原。

所以,所谓的“大荒”,就是指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体的广大中原地区。

“隅”,就是角落。

“大荒东北隅中”,就是指在中原地区的东北角那个地方,也就是华北平原的东北角。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3)

“有山名曰凶犁土丘”, 华北平原的东北角那个地方,有一座山,叫“凶犁土丘”。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

“应龙”,是一种龙,也就是一种图腾,它代表一个部族群体。

“南极”, 就是南方,相对“大荒东北隅中”就是往南去很远的地方。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就是以“应龙”为图腾的一个族群,本来在很远的南方,他们却到“凶犁土丘”这个地方来,杀掉了蚩尤和夸父,但是,他们的运气并没有转变,恢复不了他们原来的上等地位,所以,他们就还是回到南方去了。

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凶犁土丘”这个地方长时间干旱,人们就举行祭祀,通过向“应龙”这种神灵祈祷来求雨,果然求到了大雨。

这个故事,本来说的是“凶犁土丘”这个地方,遭遇干旱,人们就祭祀“应龙”以求雨,还真的求到了大雨。

但是,她却无意间告诉了我们,夸父氏的另外一个死法。

在这个故事里,夸父氏不是因为追赶太阳而渴死的,而是被从南方来的一个崇拜“应龙”的族群给杀死的。

崇拜“应龙”的族群,不仅杀死了夸父氏,而且,还杀死了另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就是与黄帝进行涿鹿大战的蚩尤氏。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4)

那么,夸父氏显然就不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与蚩尤氏处在同时期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了。

蚩尤氏在神农氏炎帝时代的末期,与黄帝进行涿鹿大战,战败被杀。

夸父氏和蚩尤氏前后都被同一个“应龙”所杀。

那么,夸父氏就是神农氏炎帝时代末期的人物,而且,他的身份,应该与蚩尤氏不相上下。

那么,他这么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又会去追逐太阳,而且,还进入了太阳之中呢?

他又为什么会和蚩尤氏一样,被从南方来的崇拜“应龙”的族群所杀死呢?

我们再看《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一段:“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这一段记载中,既记载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也记载了夸父和蚩尤一样被“应龙”所杀的故事。

在这同一段记载中,作者同时记载了夸父氏的两种死法。

这个作者,是不是有病呢?

但是,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个作者他没有病啊。

他只说了夸父氏是被“应龙”杀死的,并没有说夸父氏是因为没水喝,而渴死的啊。

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他只说夸父氏想到大泽去喝水,还没到大泽就死了,并没有说,夸父氏是渴死的呀。

然后,他又紧接着就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

所以,他并没有说夸父氏有两种死法,他只说了夸父氏是一种死法,就是在去往大泽的路上,被“应龙”杀死的。

所以,其它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的说法,应该都是源于这段记载,却又误读了这段记载。

这段记载,只记载了“夸父逐日”,并没有说夸父氏是“道渴而死”,而只是说明了夸父氏是被“应龙”给杀死的。

但是,一些读者不细心,只读到“夸父逐日”,就以为他一定是“道渴而死”,然后,就到处造谣传谣,说夸父氏是“道渴而死”的,还添油加醋地说,他的拐杖变成了弥广数千里的桃林。

那么,夸父氏即使不是“道渴而死”的,他的“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又是怎么回事呢?

而且,作者也明确说了,夸父氏这是“不量力”。

为什么夸父氏一介凡人,他要“不量力”地去“欲追日景”,而且,还“逮之於禺谷”,又“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呢?

我们再来读这段记载的前面几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在大冲积平原的中央,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她的主人,就是夸父氏。

夸父氏“珥两黄蛇,把两黄蛇”。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5)

这个“珥”,就是耳朵两边挂着代表神灵的玉。

不过,夸父氏的耳朵两边不是挂的玉,而是挂的两条蛇,然后,他的手上还抓着两条蛇。

他的这个形象,是不是和我们在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人面鱼纹”的形象有些相似呢?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6)

但是,只是相似,并不相同。

半坡文化遗址的“人面鱼纹”里,那个人珥的是鱼,而夸父氏珥的是蛇。

还有,“人面鱼纹”里的另外两条鱼,是在人的下巴两边,而夸父氏的另外两条蛇,是抓在他的手里。

这说明,夸父氏和半坡文化的主人们,具有相同的文化环境,但是,她们不是崇拜同一个图腾,不是属于同一个族群。

那么,夸父氏是属于哪一个族群呢?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氏族群的第一代祖先,是“后土”;第二代祖先,是“信”。

而“后土”和“信”又是属于哪一个族群,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还是回头来看“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大荒”,就是广大的冲积平原,也就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统称中原。

在中原地区的正当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成都”,不就是成了都邑吗?

“载天”,不就是承载着上天的使命吗?

既是都邑,又承载着上天使命,那这座山,不就是一座“神山”吗?

而这座“神山”又在“大荒之中”,就是在中原地区的正当中。

那么,这座山,是现在的哪一座山呢?

她应该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曲阳县西北部的大茂山。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7)

大茂山就是最早的“北岳”,是当年共工氏部族的“神山”。

现在的山西大同恒山,是直到最近的明清之际才成为“北岳”的。

在伏羲女娲时代,中原地区是燧人氏部族的地盘。

到了神农氏炎帝时代,中原地区就是燧人氏的后裔共工氏部族的地盘。

河北西部和山西东部,古称冀州。

冀州之“冀”,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是北方共工氏部族的田地。

所以,在神农氏炎帝时代,只有共工氏部族,才能够在中原地区确立自己的“神山”。

由此可以判断,夸父氏和他的祖先“后土”以及“信”,都是属于共工氏部族。

在北岳恒山,和山西介休市,到现在还有“后土娘娘庙”。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8)

这说明,“后土”,是共工氏部族的一个女性首领。

而夸父,显然又是共工氏部族的一个男性首领。

由女性首领变化为男性首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个部族是从母系社会转变到了父系社会。“后土”是处在母系社会,夸父氏就进入了父系社会。

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她不仅仅是男女关系的改变,也是社会政治形态的改变。

伴随着母系社会转变成父系社会,原始的部落共产主义社会也就解体了,转变成了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

所以,这个时候的社会矛盾也是非常深刻而又激烈的。

这也就导致各个部族或部落的领导阶层权威下降,甚至是完全丧失。

在上一篇文章中,老曹分析了八位神农氏炎帝的名号,从他们的名号中就可以看出,八位神农氏炎帝的权威,是逐渐递减,直至完全丧失的。

那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后土——信——夸父这三个名号,她们之间有一个什么关系呢?

“后土”,就是“司土”。

而这个被司的“土”,又是什么“土”呢?

为什么要司这个“土”呢?

“土”,就是“社”。

甲骨卜辞中,就是以“土”为“社”的。

是到战国时代,才在“土”的旁边,加了一个“示”字旁,而成为了现在的“社”。

"社"的本义,就是指土地神。

所以,“司土”,就是司土地神。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9)

而“后土”,就是以司土地神的这个工作,而得到她的这个名号的。

所以,后土实际上就是一个主持司土地神工作的祭师,也就是一个族群的首领。

其实,作为一个族群的首领,“信”和“夸父”,也都是他们这个族群当中,主持司土地神工作的祭师。

那么,为什么只有“后土”,会以这个工作为她的名号,而“信”和“夸父”,都不能以这个工作为他们的名号呢?

其实,和八位炎帝的名号一样,“后土”,“信”,“夸父”这三个名号,都不是他们自己的名号,而是后来的人们封给他们的谥号,里面就包含着对他们的评价。

“后土”,这里面有崇拜与尊敬,表示她比较称职的意思。

而“信”,相对于“后土”这个谥号,就失去了崇拜与尊敬,有不称职的意思,但是,也还差强人意,还是值得信任的。

到了“夸父”,就不但没有崇拜与尊敬,甚至连信任也没有了。

所谓“夸父”,字面意思就是“夸夸其谈的男人”。

你一个“夸夸其谈的男人”,还值得人们的信任吗?

那么,为什么会“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呢?

为什么他们这三代,跟神农氏炎帝的八代一样,也是九斤老太太,一代不如一代呢?

这其中的道理,老曹在上一篇文章已经讲过。

就是先进的生产力,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而这少数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又和传统公共意识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一样。

他们自私自利,喜欢丛林法则。

随着生产力的越来越发展,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不仅积累了个人财富,而且腰壮气也粗,说话很大声,掌握了话语权。

于是,代表旧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也就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领导者,当然就要被他们否定。

这就是八代神农氏炎帝,和共工氏部族的祭司们,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

实际上,共工氏部族,肯定不只三代祭司。

“后土”、“信”、“夸父”,不可能是三个人,而是一个名号,包含着几代人。

因为,他们几代人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所以,就被归为了一类,使用了一个共同的名号。

那么,我们再来看,为什么“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呢?

这里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个“日”,以及“饮河而不足”,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来唱一首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呀,哪里人民得解放!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呀,哪里人民得解放!

这个“日”,它就是太阳吗?

它不会是“太阳神”吗?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10)

如果它是“太阳神”的话,那它这个“太阳神”,就是可以追的。

因为,神农氏炎帝,就是“太阳神”在人间的代表啊。

“太阳神”如果衰落,神农氏炎帝在人间的威望,就肯定也会衰落啊。

所以,夸父氏追逐太阳,实际上就是追逐“太阳神”,就是想重塑神农氏炎帝在人间的威望。

那么,他“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又怎么理解呢?

“禺谷”,前人解释为太阳落山的地方。

实际上,我们从它们的字面上理解,也许更为妥当。

“禺”的字形,和“鬼”有些相似。

而“鬼”,就是祭司头戴面具的样子。

半坡文化遗址里的“人面鱼纹”,实际上就是“鬼”。

英雄末路多凄凉(一段英雄末路的悲怆历史)(11)

所以,“禺谷”,也许就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山谷。

也就是说,夸父氏为了挽救神农氏炎帝的威望,到了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山谷。

那么,这个举行宗教仪式的山谷在哪里呢?

在黄河与渭河所在的地区。

也就是陕甘宁地区,神农氏炎帝的老家,女娲氏后裔们的地盘上。

那么,夸父氏为什么到神农氏炎帝的老家来挽救神农氏炎帝的威望,而他又“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呢?

先说夸父氏为什么到神农氏炎帝的老家来挽救神农氏炎帝的威望。

神农氏炎帝的威望衰落,如果对现实没有产生危害,那就不急于去挽救。

而现在之所以急于挽救,是因为神农氏炎帝威望衰落的恶果已经显现。

那就是夸父氏和蚩尤氏都受到了来自伏羲氏后裔们的攻击。

“应龙处南极”,那这个“应龙”,不就是当年被女娲氏、共工氏、和北辛文化族群,也就是蚩尤氏的祖先们联合打败,逃到南方去的伏羲氏的后裔吗?

伏羲氏的后裔们卷土重来,那么,女娲氏、共工氏、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们也就要重新联合,共同对付伏羲氏的后裔啊。

所以,夸父氏到神农氏炎帝的老家来,是来搬救兵的。

那么,夸父氏搬到了救兵没有呢?

“捋饮河而不足也”,这就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就是搬救兵像急于喝水一样,可是,抖来抖去,却没有水,也就是没有搬到救兵。

为什么没有搬到救兵呢?

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不是女娲氏时代。女娲氏的后裔们,不是女娲氏。

夸父氏在陕甘宁地区神农氏炎帝的老家搬不到救兵,就只好“将走大泽”。

这个“大泽”,是现在的哪里呢?

就是现在的河北东部地区,当年,那里还是一片湖泊,蚩尤氏就是在那一带和伏羲氏的后裔周旋。

夸父氏搬不到救兵,他就只好打算去和蚩尤氏汇合,不料,蚩尤氏已经战败,他也被乘胜前进的伏羲氏后裔“应龙”半路截杀,死在去和蚩尤氏汇合的路上。

这是英雄末路,一曲时代的悲歌。

可是,由于古人的语言后人始终不懂,所以,好好的一部义薄云天的人间传奇,却搞成了一段荒诞不经的神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