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1)

提到客家人的先祖,很多人能想到,从西晋“永嘉之乱”到太平天国时期的5次客家人大迁徙。因为北方平原地区,一旦遇到大型战乱或改朝换代,老百姓的生命根本无法保证,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逃亡!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2)

客家先祖来自北方,在客家人内部,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争议。但在客家人外部,很多学者发现,南方畲族人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跟客家人极为相似,因而引发客家先祖到底是中原汉人还是畲族人的广泛争议。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客家和畲族习俗,为何如此相似?

客家和畲族人的相同或相近特点,至少包括:喝擂茶、戴头帕、唱山歌、听采茶戏、二次葬和女子不缠足等。

1.饮食风格相似

客家和畲族人都喜喝擂茶,擂茶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其实,擂茶在畲、瑶、苗、土家各族中,都是普遍的待客食物,客家人应是从畲族人那里学来的。此外,客家酿菜很出名,如经典的“客家酿豆腐”,客家人声称酿菜是“思念中原故土饺子”的产物,其实酿菜就源自畲、瑶、苗族的特产。

北方汉人没有吃老鼠的习惯,但客家人爱吃老鼠,这一点和畲族、壮族、越南人一样。甚至在闽西客家的宁化县,“老鼠干”是当地八大美食之一。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3)

2.穿着打扮相似

几十年前的客家老人,穿着打扮还保持着古朴特色,但风格跟唐宋古装完全不同,而和畲族服饰则颇像。客家妇女喜欢戴头帕,前方叠成三角形,夏天可遮阳光,冬天可挡风,也能起到美化作用。她们还喜欢“椎髻”,把头发盘于脑后形成椎形,具有鲜明的畲族等南方民族的特点。

3.方言、山歌相似

古代畲族没有文字,但有畲语。不过目前分布在闽、浙、粤、赣绝大多数的畲族人,并非使用畲语,而是使用夹杂着畲语遗存的客家话。有很多人认为客家话就是畲语,实际上两种语言的源头不同,但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语言最终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试举一例,客家话中对女性称呼,经常词尾带“娓”字,如叫妈妈为“娓”,叫伯母为“伯娓”,叫婶婶为“娓娓”,叫舅母为“舅娓”等。这种表达在古代汉语中无此先例,而在畲语所属的“侗—泰语族语言”很常见。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4)

此外,受到畲族人影响,客家人也喜欢唱山歌,客家山歌的形式和旋律和畲族山歌基本相似,而北方汉人从未有过这种习俗。客家地区的采茶戏、鱼灯舞、火龙舞等,也并非源自北方,而是出自于南方当地流传久远的民族舞蹈。

4.“二次葬”习俗相似

中原大地从未有过“二次葬”习俗,但客家人受畲瑶壮等少数民族影响,盛行“二次葬”。这种奇异习俗,在“初次葬”等死者皮肉腐烂后,要重新收拾骨骼再葬——“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否则检骨瓦婴,挑往他处。

改葬前要把骨骼擦洗干净,所以也叫“洗骨葬”。

“二次葬”“洗骨葬”风俗,在粤东、闽西、赣南客家地区十分流行,并非个别现象。除了受畲族影响外,也与客家人南迁的艰难历程相关。由于先人饱受战乱折磨,举家、举族南下避祸,经常遇到年老体弱者死于途中的现象。生人尚未安定下来,难免让要背着家人的尸骨继续南下,从而导致“二次葬”流行。

5.女子不缠足

受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影响,自宋朝以来的汉族女子都要缠足,为何唯独客家女子像畲族瑶族女子一样,不用缠足?《清稗类钞》说:“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5)

主要原因是生产劳动方式和中原汉民不同,她们并非深藏闺中从事家务和纺织工作,而是和男人一样上山下田、挑担赴墟,非常勤劳能干。要做这些重体力活,缠足、束胸、化妆也就太奢侈了,所以客家女子天足宽胸、体态健美,保持着自然人的姿态。

二、客家人和畲族人的历史渊源

客家和畲族人习俗如此相似,自然不是什么历史巧合,而是背后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下面,我们从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的不同角度,来看一下两个民族(民系)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故事。

1.客家和畲族的历史交汇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畲族属于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畲族人口总数为708651人,也就70万出头。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建东北和浙江南部的山区,此外在江西、广东、安徽也有散状分布,通常是几十户人家组成一个个自然村寨,具有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特点。

关于畲族人的历史来源,有两种说法:外来说和土著说。

“外来说”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洞庭湖附近的“武陵蛮”。因为畲族和“武陵蛮”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仰,包括盘瓠传说、盘王图腾,而且也有盘、蓝、雷、钟四大姓氏。在日常用语中,也都会使用“畲瑶”“瑶家”“山瑶”等指代称呼。

“土著说”认为,畲族就是自古以来的福建土著,即周朝时就见于记载的“闽”人。文史学者通过考证认为,闽——蛮——僚——畲,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说畲族人并非外来移民,而是福建土著的直接后裔。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6)

不过,无论是“外来说”还是“土著说”,都接受一个事实,在隋唐之际,畲族人已遍布赣闽粤交界处。而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到赣闽粤大本营地区,有一个历史过程,在隋唐之际,赣闽粤山区的客家人数量还没有后来那样多,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就是畲族人。

在赣闽粤大本营地区,从唐末、五代到两宋、元代,客家人和畲族人在同一块地盘生活了数百年之久。所以客畲通婚在所难免,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交织,既是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也是畲族汉化的过程。从元末明初开始,畲族与客家人长期融合之后,又往东方迁移,从闽西汀州、粤东潮州一带,向闽南、闽东、闽北、浙南一带迁移。

2. 畲族人对客家人产生哪些影响?

赣闽粤大本营地区,最初生活在这里的是秦汉时期的百越人,但数量非常有限,因为百越人的大本营在广东、浙江一带,即南越人和瓯越人。真正最初霸占赣闽粤交界地区的是畲族人,他们是客家先民来到之前,赣闽粤山区交界处的真正主人。

从唐末到元代,从中原南下的客家先民,以几何量级的人口优势,取代畲族人成为赣闽粤交界处的新主人。一方面,客家先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客家先民不熟悉南方的山水地貌,又不得不向有着丰富当地生活经验的畲族人学习。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客家人向畲族人学会了种植“畲禾”,这是一种适合在山区种植的旱稻,具有高产耐旱的特点。“畲禾”在闽西和粤东北都有十分广泛的种植,即山歌中所唱的“五月畲田收火米”。

客家人祖先畲族(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7)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客畲通婚的问题。客家学创始人罗香林提出:“客家初到闽粤赣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就想不与他们混化,亦事势所不许。”在畲族内部的族规规定,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在畲族内部同姓不婚,而是从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不过,历史事实跟家族规定,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客家先民南下的过程,充满艰险,而且南迁时代横跨唐末、五代、两宋等时期。许多老弱妇女都在大逃难、大流亡中失去生命,最终安全抵达大本营的十有八九是精壮男子。这样,客家先民内部,势必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因而从畲族女子中寻求配偶,应该是一个不被认可、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在赣闽粤大本营地区的客家人或畲族人,通过婚姻发生血缘混化,已经无法用纯粹的北方汉人血统或南方土著血统去说事了!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最终走向融合,并且互相取长补短,成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民系!

最后,回到本文标题中的问题:客家人先祖是北方汉人,还是南方畲族人?相信大家已经有答案了。因为北方汉人南迁的人口数要大幅高过南方畲族人,因而即使他们相互通婚,但身上具有的北方汉人基因,依旧明显多于南方畲族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