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律调整的位置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物时钟

在之前4篇文章里,我们一起讨论了如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那么当我们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后,就需要思考怎么样能高效地去完成这个目标。

所以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板块,来聊一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我收到一些粉丝给我的私信,他们告诉我说:“感觉一天过得非常的匆忙,事情很多,想学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忙忙碌碌就过去了。”也有的粉丝说“我觉得时间不够用,专注力不够高”,这其实就是学习上的低效率。

一、学习效率的金字塔

在提到提升学习效率的时候,很多人会踏入一个误区:一上来脑子里想的就是技能技巧,希望直接拿到方法a、b、c,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但纯粹的技能技巧在不同情境下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我们需要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而提高学习效率的规律,一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大家首先需要理解自己的生理基础,也就是需要了解我们的生物钟、我们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我们的肢体、能量、生理结构是怎样协调合作的。当我们有了生理基础做铺垫之后,紧接着才是利用技能技巧,用特定的方法去辅助我们更上一层楼,最后一步是情绪管理,来维持我们高效的状态。

这个金字塔结构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所有人忽视的就是我们的生理节律。

提到生理节律,大家一定看过一张表,叫做:人体器官夜间睡眠排毒表。

生物节律调整的位置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物时钟(1)

它说了什么?它说,晚上9点到11点,是淋巴系统排毒的排毒期,你要是没睡,你的身体也会坏掉,晚上11点到清晨1点是肝脏、肾脏的排毒期,你要是还没睡,你的身体更会坏掉。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这张表格真的科学吗?我持疑问态度,这其实是基于绝大多数人的作息时间总结出来的表格,它给我们带来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什么样的误区呢?

就是每天早睡早起,晚上10点钟之前睡觉,早上8点钟之前起床,这才是最佳的生活规律。但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

二、什么是生理节律

慕尼黑大学的时间生物学家罗恩内伯格做了这样的一个研究,研究发现每一个人深度睡眠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点是不尽相同的,有65%左右的人,他们的深睡眠的中间时间点在凌晨3点钟到5点钟左右。什么意思?假设我们的睡眠是八个小时,那么也就是说有65%的人最佳睡觉的时间应该是从晚上的11点钟到凌晨1点,最佳起床时间则是早上7点到早上9点。

但是依旧有14%的人,是我们所谓的早起鸟,他们非常自然地会选择早睡早起。有21%的人是猫头鹰,他们晚睡晚起反而会有更好工作和生活状态。

为什么我们的人群中会有“夜猫子”的存在呢?其实大家可以去想一想,在我们的祖先在一个狩猎的时代,那个时候的晚上就一定需要有人来守夜,这些守夜人经过人类发展与演变之后,就成为了我们群体里的夜猫子,所以夜猫子一定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的群体里。很多的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群,他们大部分都是夜猫子。

这样的生理节律其实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强迫一个适合早睡早起的人每天都熬夜,相信他一定会特别的难受、效率特别低下;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强迫一个适合做夜猫子的人早睡早起,他每天的状态和效率也会同样特别糟糕。

所以,现在很多欧美国家流行的趋势是呼吁大家去遵循自己特有的生理节律,大家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比如谷歌、亚马逊、脸书,大家所知道的这些非常大的企业,他们只需要员工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你凌晨两点钟来,早上十点钟走也没问题。

然而反观我们国内很多企业,从工厂996到互联网996,已经是大部分职场人的标配了,看上去非常的勤奋吃苦。但是仔细想一想,它其实违背了我们自然的生理规律。有多少夜猫子这样的创新人才,在凌晨明明很清醒的时候不得不抓紧睡觉,早上脑子还稀里糊涂的时候又不得不工作。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每个人的生理节律都不一样,而刻意地去坚持全员统一的生理节律,它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因此如果我们有机会自由地去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比如说同学们的寒暑假,或者自由职业者,我非常建议大家花一点时间好好自我分析一下:你在什么时间段是感觉最清醒的?在什么时间段最疲惫?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最适合自己?我们不妨花一点时间找找最适合自己的生理规律,然后按照那样的规律来作息,相信会事半功倍。

三、如何利用生理节律

那么在了解了生理节律之后我们怎么样很好地去利用生理节律呢?

人类的大脑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负责逻辑性的思考,另外一部分是有创造力的思考。我们熟知的艺术类工作,例如写作、绘画、谱曲,工作上的创新类产品的想法的诞生.....这些都属于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而我们的数学、科学,工作上的报告准备,其实都属于强逻辑性的工作。

大家知道吗?逻辑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也有各自最适合的时间。

当人在比较困倦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创意性是大大增强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道我们每个人每天当中最有创造力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是我们做梦的时候。梦里的世界真的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那是因为我们大脑的逻辑思考部分,在睡眠状态下作用比较弱。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非常重要的发明发现,例如元素周期表,就是科学家门捷列夫在做梦的时候想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需要发挥创造力、发散思维的任务放在睡前或者比较困倦的时段,当我们在潜意识里思考这些创意性的问题,说不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灵感。

那反过头来说,什么时间最适合我们专做分析型、高逻辑型的工作呢?那就一定是我们大脑脑力、精神最警觉的时候。

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每个人的生理节律不一样,因此一天当中精神最警觉的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对于早起鸟来说,他们最清醒的时间是清晨,所以清晨最适合做分析性工作;那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段时间可能就是清晨到中午,对于夜猫子来说就是傍晚。

那么我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假设你或者的孩子现在在假期中,一天总共需要完成数学、英语、语文、科学这四个作业,那早晨起来最先做什么作业最合适呢?对了一定是数学和科学。

所以其实我们古人特别的智慧,有一句俗语叫做“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如果科学地做一个解释的话,其实可以翻译成:一天当中最适合完成复杂的、需要仔细思考和分析的工作时间,一定是在我们刚刚起来、大脑最清醒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是最宝贵、最不应该被我们浪费的。

大家在自由安排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时候,也应该特别注意一下,根据自己独特的生理节律来安排重要的任务。

四、好好休息的两个技巧

除了关注什么时间要安排什么样的事情之外,我们还要来聊一聊休息,你真的会休息吗?大家可能会问,学习和休息有什么关系?中国有句古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习上也是通用的。好好休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率的学习。现在有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非常提倡孩子们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但是过去的很多研究都表明,长时间不停学习的孩子,往往远不及那些每一个小时能够有适度休息时间的孩子学习效率来得高。

那什么样的学习是适度休息的学习呢?有两个技巧。

  • 第一个技巧就是:每工作或学习一个小时之后,都尽量地去抽出10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去进行远眺、走动,让自己的大脑调整一下,再重新去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当中。
  • 第二个技巧就是:非常短时间的一个小睡,意思就是在一天中抽一个15分钟-20分钟的时间来小睡一会,请记住这个睡眠时间是15分钟-20分钟,不可以跨过半个小时这个坎,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睡眠其实也是有周期的,我们常常会从浅睡眠转到深睡眠,然后由深变浅,这样的一个周期大概也是在一个小时左右。相信大家都有过被闹铃叫醒,特别难受的经历吧?那就是因为我们从深睡眠中硬生生地被叫醒了。其实这样的休息还不如不睡,经常从深睡眠中被唤醒,对我们的记忆力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每天午休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一旦超过30分钟的这个坎,我们就开始步入深睡眠了,这个时候起来,你可能会比不睡还难受。为了避免睡过头,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置手机闹铃,另外一个小诀窍就是:你还可以在小睡前喝一杯咖啡,听上去很反人类是不是?但其实咖啡因在25分钟内是不会完全融入血液的,所以当咖啡因开始运作的时候,它刚好可以来唤醒你的精神。

总结

讲到了学习效率是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底层的基础是需要找到我们的生理节律,了解了生理节律后,接着提到了如何利用它来安排学习和工作,最后,我们还学习了好好休息的两个技巧,帮助我们维持高效的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