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

李庆洪

题记:终于迎来春暖花开,人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踏青、赏景,正值放风筝的季节,也可以像古人那样,通过放风筝,去掉晦气,放飞心情。《红楼梦》第70回描写宝玉、黛玉等在春光明媚的大观园里放风筝,生动地再现了人们放风筝、去晦气的健身活动。#古代生活日常#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1)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风筝的起源说法多样,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他制作的木喜鹊,可以说是最早的风筝了。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直到五代时,才被称之为"风筝"。据《询刍录》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金显宗《风筝》)"翩翩似逐寻巢燕,声响如传度岭钟。""空外秦筝何处闻,遥看片片起巫云。"(元·谢宗可《风筝十首》)"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清·李声振《放风筝》)这些诗句都描写了飞翔于空中的风筝发出悦耳的琴弦声。#向往的春天#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2)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据《鸿书》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则有"韩信谋从中起,故作纸莺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的记述。《独异志》载:"梁武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围台城,简文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搬取救兵解围。清人笔记中还记载一则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到了唐代中期,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使得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开始使用纸张。"孤骞稳驾剡溪云",指的是用今浙江出产的剡溪纸做的风筝。"画里休看郭恕先",则是说宋代著名画家郭忠恕(字恕先)画的风筝图很受人们的欢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3)

每年清明前后,春光明媚,东风劲吹,无边无际的蓝天上,千姿百态的风筝在飞舞盘旋。放风筝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春日娱乐活动之一。"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观村童戏溪上》诗中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辜负放鸢天。""偷放风筝不在家,先生差伴没处拿。有人指点春郊处,雪下红衫就是他。"明代著名书画家徐渭的这两首《风鸢图诗》,描绘了乡村儿童痴迷放风筝的情形,信口拈来,趣味盎然。"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清《燕京杂咏》中褚维垲的这首《竹枝词》,写北方儿童居然立于屋顶放风筝,童心童趣,跃然纸上。"结伴儿童绔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代剧作家孔尚任这首《放风筝》,则把儿童放风筝不起的懊恼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是情趣盎然。#向往的春天#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4)

其实,喜爱风筝的不止儿童,"风鸢放出万人看",清代诗人杨映昶的《都门竹枝词》里曾描写成千上万人看风筝的热闹场面。"我亦曾经放纸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明代诗人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画风筝,写风筝,仅《风鸢图诗》就写了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个颇有名的风筝迷。著名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部记录他数十年放风筝和制风筝的经验体会的专著,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工艺的技法,并配有彩图和歌诀,堪称是一部难得的风筝史料。戏曲家李渔也是一位放风筝的高手,他不仅喜欢放风筝,而且还写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风筝误》,写的是詹氏两女,一美而才,一拙且陋,却因风筝题诗各就姻缘。清朝人轩治翁与朋友一起放风筝,回忆起美好的童年时光,仿佛返老还童:"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鸳。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元朝诗人谢宗可,创作了《风筝十首》而流传至今,如其中之一:"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目花轻薄流溪水,学絮颠狂落草丛;皮骨飘零丝络在,相看拍手笑儿童。"尤其风筝癫狂之态、被大风折断之际七零八落的样子及儿童拍手大笑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他还有一首《纸鸢》,抒发了放风筝的心情: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5)

风筝是春天的信物。放风筝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华夏风俗。清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说:"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女禁烟前。"禁烟即指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清人杨韫华《山塘棹歌·放断鹞》:"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鳐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虽为闺中之情绪,但春日景色跃然纸上,别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陈长生的《春日信笔》:"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另一首是骆绮兰的《春闺》:"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都是写断线风筝,寄情寓意趣味无穷,读来耐人寻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任过潍县县令,他在《怀潍县》诗中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鳞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鸯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两首诗详细地记载了清代潍坊民间春日放风筝的热闹情景。潍坊风筝历史悠久,1984年以来每年举办"国际风筝会",使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地方色彩的潍坊风筝名扬四海。

南宋时,杭州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即每年清明时节,男女老少手持风筝,比高争巧,竞相追攀,空中筝鸣,半月不绝,可谓盛况空前。在西湖的船头上放风筝,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元代马臻写有《西湖春日壮游即事》:"豪家游赏占船头,趁得风轻放纸鸢。手拍丝纶争上下,一时回首看青天。"清代杨映昶有"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的诗句,是说把扎制的"天下太平"字形的风筝串联在一起,放飞到空中,可见风筝品种增多了,出现了造型新颖的字风筝,使风筝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清代诗人张劭《纸鸢》一诗,将风筝在碧空中的形象、声响、色彩描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黄昏时分,盏盏红灯沿着风筝线冉冉升上夜空是何等的美妙。诗云:

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

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

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6)

放风筝不仅为平民百姓喜欢,宫中皇族也颇钟爱。唐明皇李隆基就曾亲临山东蓬莱宫宜春院,玩赏过一只叫"八仙过海"的风筝飞天。宋徽宗也热衷放风筝,最早的风筝谱是他所著的《宣和风筝谱》,他在禁城中放的风筝有时会落到城外百姓家。相传清朝慈禧太后曾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她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的风筝放玩。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藏有三只溥仪皇帝玩放过的风筝。清代"京城俗喜放风筝。自腊日以至清明,夕阳西下,则天际一望皆是。内城尤多,宫中亦乐为之。"有一首《前清宫词》写道:"花朝才过又清明,天际游丝漾午晴。惆怅翠华临别苑,玉阶独立数风筝。"

历代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吟咏风筝的诗歌,其中有不少篇什字面上是写风筝,实质上则是借物寓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对未来的真情实感。如唐代诗人元稹《有鸟二十章》之七:"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宋代贤相寇准的《纸鸢》,就表达了对世清政明的愿望:"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北宋诗人王令的《纸鸢》,则通过对乘线凭风而高飞的风筝与扶摇不起的大鹏的对比描写,宣泄了对现实的愤懑之情。诗云:

谁做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7)

明徐渭《纸鸢图》:"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清人方芳佩的《纸鸢》:"剪纸为形骨相寒,常依稚子博悲欢。偶然得藉微风力,却要旁人仰面看。"借物讽人,意味深远。清代徐天球《风筝》"谁向天边认塞鸿,但凭一纸可腾空。任他信风东西转,百丈游丝在掌中。"把飘飞的风筝比作塞外传书鸿雁,充满浪漫意境。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向往的春天##古代生活日常#

清代孙枝蔚的《纸鸢》:"未到清明节,常时见汝稀。因风初有势,向日哪能飞。小鸟虚遭吓,群儿肯早归。退身须作计,雷雨正多威。"写风筝高飞能吓鸟,借咏风筝讽刺一时得意的小人。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清代诗人袁牧的《纸鸢》诗,写得冷峻而深刻,表达了对纸鸢式人物的鄙视和厌恶:"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清初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的《咏风鸢学江东体》,通过善飞的鹏雁、仙鹤与凭借风力而飞的风筝的对比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诗曰:

节候迁移物象分,春深城野见纷纭。

偶缘涂饰能成质,才有因依便入云。

线影暗凭童稚引,风声高逼帝天闻。

伤鸿病鹤知多少?息羽垂头合让君。

【文史探微】:见微知著洞晓历史格局,一叶知秋观察人文气象。欢迎关注头条号《文史探微》,感谢评论、转发!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8)

本文选自作者《中国古代体育诗话》

五年下册必背古诗注音(古诗话体育6)(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