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

高歌

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综合科),医师。2016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同年任职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综合科),长期从事老年性疾病及多系统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

“您好,这里是社工部,有位患者家属对你们的诊治过程有异议,请及时处理,做好沟通工作。”

2019年冬的一天,一通电话打破了综合科病房原有的宁静。

是的,我们被投诉了!

患者王老是一名90岁的离休干部,近期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住院的目的是想查明原因,尽快解决吃饭问题。然而,随着检查的深入,我们的心却沉到了谷底。原来,老人罹患的是结肠癌,并且已经出现了广泛的全身转移。儿女们却因工作需要常年驻扎外地,不能及时赶回。陪在老人身边的只有他的老伴儿,一个身材瘦小、同样90岁高龄的老婆婆。

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

“大夫啊,他原来当过兵,身体可好了,怎么……就成了这样?”老婆婆颤巍巍的接过病重通知书,一双干瘦的手紧了又紧,仿佛这样就能攥住老伴儿正在流逝的生命。

老婆婆的身体其实也不好,在老先生住院期间不能常来探视,可这就让已经相濡以沫七十载、习惯老伴儿陪伴的王老十分不适应。“大夫,我得的到底是啥病?我老伴儿她身体也不行,家里离不开人,我还得回去照顾她!”

每天,王老看到主管医生都要不甘心的问上一问,可每次得到的答案却让他眼中的希冀变为失落,最后慢慢化为焦虑。老先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向谁倾吐心中的烦闷,于是他开始闹脾气、不配合治疗,更是在电话里向儿女抱怨“病也治不好,家也回不得”。孩子们本就为此刻不能陪在二老身边而感到自责,老先生的话更是令他们的担忧之情雪上加霜,情急之下,一通电话投诉了我们。

负责王老诊疗工作的是小刘医生,这是她工作的第二年,还在规培阶段。接到电话的她一下子慌了神,“难过、失落、自我怀疑”瞬时涌上了心头。“明明诊断的很及时,治疗也够细致,我究竟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呢?”她委屈地想着。

第二天正是主任查房日,依照惯例,李耘主任带领大家来到病床前。看着闷闷不乐的老人,主任先详细询问了病情,随后指着床头的军帽话锋一转:“王老,听说您当过兵、打过仗,当年是哪个部队的?”“四野。”“那可是我军的王牌部队呀,您是几纵的?”“三纵的!”“了不起啊!三纵号称旋风纵队,是主力中的主力,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呢!”听到有人对自己的老部队如此熟悉,王老一下子来了精神,眼里似乎又重燃了往日的神采。

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

走出病房,主任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夫?”见大家沉思,他给出了答案:“一名合格的大夫眼里不能只看到疾病,而忽略了病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不仅要治疗病人躯体的痛苦,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名合格的大夫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小刘医生听后若有所思,同时也把主任这一番教诲牢记心间。原来,能给患者带来信心的,除了硬实力的治疗手段,“聊天”也是一剂“良药”啊!

这之后的日子里,小刘医生每天查房时除了观察病情,更多了一项新工作,就是陪老先生唠上几句家常。有时是忆往昔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有时是夸赞他和老伴儿的岁月静好,她和带教老师甚至还教会了这位90岁的老人使用微信,能与老伴儿视频聊天的王老笑起来就像个孩子一样。话匣子打开了,心结也就打开了,“都听你们的”成了王老日后治疗过程中最常说的口头禅。聊到兴起时,老人甚至拿出了他的宝贝——一枚枚曾被鲜血浸染、被炮火洗礼过的军功章,他郑重地戴上了它们与我们合影留念,这应该是不善言辞的老先生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褒奖吧!

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4)

然而,病魔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抗争而停下脚步,王老年迈的身体不堪一击,肺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接踵而至……以上种种都提示着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12月19日,星期四,天气晴。老伴儿,明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们结婚70周年纪念日……”王老有记日记的习惯,当他在日记本中写下这句话时已经虚弱不堪,稍事活动伴随而来的就是一阵急促的喘息和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小刘医生和带教老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们联系上了王老的儿女,想为老人带来一场惊喜。

12月20日,星期五,那天同样是个好天气。当看到孩子们和手捧蛋糕的老伴儿出现在病房门口时,王老的眼角湿润了。阳光透过窗帘,照在两位老人交叠的手上,整个病房笼罩在一片温馨的暖意之中。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一些听起来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可那却是他们大半辈子弥足珍贵的美好回忆。

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5)

一个月后,王老走了,走时安详而宁静。本以为故事就会这样结束,没想到在老人去世的第二周,科里却接到了保卫处的电话:王老的子女又来了!因为正值疫情,病房实施封闭化管理,他们却表现的很急迫,非要见上我们一面。“这不会是来‘秋后算账’吧?”怀着忐忑的心情下了楼,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面硕大的锦旗,上面写着“医德高尚暖人心,珍视病人如亲人”。王老的女儿说,有些感谢一定要当面表达,是综合科的医护人员让他们的父亲走得有尊严,有温暖,有爱!

万籁俱寂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6)

老年医学综合科的故事平凡,也不那么惊心动魄,但这却是我们每天工作的日常。我科患者平均年龄达85岁,有的疾病危重,有的已经失能,有的认知下降难以沟通。弯腰在一位患者耳边交流不难,难的是一上午反复做上数十次;为体检完的患者系上衣扣、掖好被角不难,难的是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整夜守在危重患者床旁、周末无休的调整治疗计划不难,难的是这样的工作习惯已经传承了几代人。

在带教年轻医生时,秉着立德树人之心,综合科人不仅注重言传,将科学、专业、严谨的知识技能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更是时刻通过润物无声般的身教告诫青年一代:只有保持着一颗敬畏生命、关爱患者的医者仁心,才能赢得患者以生命相托的信任!

医学人文点评

从“情急之下,愤而投诉”到“医德高尚暖人心,珍视病人如亲人”,看似戏剧性的转变,却引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命题——什么是“病人”?是“人生了病”?还是“生了病的人”?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医生对疾病的分类越来越细,对引发疾病的机制研究越来越深入,从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通路、分子,如“庖丁解牛”一般。在“医生”的眼中,疾病成了需要进行功能修复的“零件”,而忽略了“病人”不是一个个零件的集合,而是在我们面前有情感、有尊严、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生了病的人。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应用“叙事医学”的方法了解你的病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生提出的新要求。医生啊,了解你的病人比了解疾病的病理更加重要。

点评人:赵铁夫

北京安贞医院社工部副主任、主任医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