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道对万物有左右作用,但它却不因此而有自己的欲望。老子从“小”和“大”特别赋予的名称和角度赞扬了“道”的精神。本来这里面没有什么难点,没想到很多人都把“汜”说成了“泛”,倒让“大道汜兮”理解起来有点难了。要注意的点还有,“小”和“大”是从不同侧重点给“道”起的名字,这里并不谈“大小”的辩证关系。文中我还多谈了“万物复归”的一些要点,大家也可以看一下。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1)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译】

大道的作用,极像“汜”的情形!(它让由干流分出的水又汇合回干流,)(就是说,万物的兴作和复归,)大道是可以左右的。

万物依赖大道得以生长,大道没有推辞万物;事情完成了,大道却不居功自恃。(从中可以看出,)大道养育万物而不自为其主宰,它一直付出却没有为自己的欲望,由此可以称它为“小”;万物纷纷复归,大道也不自以为其主宰,由此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大道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2)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我的翻译是:大道的作用,极像“汜”的情形!它让由干流分出的水又汇合回干流。就是说,万物的兴作和复归,大道是可以左右的。

1、“汜”,读音是sì,本义是指“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回干流的水”。“汜兮”,直译是“汜啊”;意译为“大道的作用,极像‘汜’的情形!它让由干流分出的水又汇合回干流。”,这样不会过于简单,还可以把“汜”的含义展开,比较妥帖。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3)

2、“左右”,控制、指挥的意思。“其可左右”,大家先看第十六章,里面提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从万物的角度来谈“兴作于道和复归于道”;本章是从道的角度来谈“大道是可以控制万物的兴作和复归的”。万物的兴作,对应于大道的“衣养”;万物的复归,对应于“万物归焉”。

3、这句话,老子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拟。就是把“水出而复还”的现象和“大道左右万物”的道理放在一起,直观明了,通俗易懂。

4、我相信大家看到的翻译,都不是我这样的。一种是把“汜”通假为“泛”,更多的是同为“通行本”,上面印出来的就是“泛”字。前者篡意,后者篡字。有人这样翻译:“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还有“大道普泛无涯,怎么能够限定它的前后左右呢?”等等。很明显,既然“广泛、普泛”了,就不止“左右”,还得加上“上下”和“前后”等句中没有的意思!而本章老子要谈的是:大道对万物的“左右”即控制作用,是很确定的。那么,就不能用“广泛、泛滥”这些表达空泛、随意、失控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而是用“汜”来做形象的比拟:流出的水还得乖乖地流回来。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4)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可以翻译为:万物依赖大道得以生长,大道没有推辞万物;事情完成了,大道却不居功自恃。

这句话不难理解,类似的句子和意思,在第二章、第十章出现过。不过要注意的是,要把它看成一句总述性质的话,可以分述为下面二层意思。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5)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可以翻译为:从中可以看出,大道养育万物而不自为其主宰,它一直付出却没有为自己的欲望,由此可以称它为“小”。

1、这是分述的第一层意思,“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对应于“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我的翻译里有“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子,就是表明要从前面的句子得出新的论述。

2、“常无欲”,应为“恒无欲”,意即一直没有“为了自己”的欲求。

3、“可名为小”。“小”是老子给“道”起的一个名字。其特定的含义侧重于:付出 无欲。一般而言,有付出总会有欲求的。但是,“道”不仅没有成为其付出对象的主宰,反而总是呈现慈爱谦下的姿态。于是,老子就用了一个“小”字,来代表“道”这种无欲而付出的精神。因此,我不认同有人认为“常无欲”是多余的。不能因为后面没有“常无欲”,就断定这里为多余;应该坚信,作为文化经典的《道德经》是不会错的!解读时,如果觉得哪里错了,首先要怀疑的是自己哪里理解有误?而不是轻忽地说作者错了。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6)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可以翻译为:万物纷纷复归,大道也不自以为其主宰,由此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大道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1、这是分述的第二层意思,“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对应于“功成而不有”。

2、说一下“万物归焉”。

①大家再看第十六章,里面谈到,万物兴作之后,纷纷各复归其根。那归根是什么呢?老子层层递进地说,归根叫“静(没有私欲带来的心灵躁动)”,叫“复命(回到生命根本之处)”,叫“常(规则规律)”。

②老子还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里的意思是,统治者治国理政时,懂得“常”的道理,就能做到对百姓虚怀宽容;做到对百姓虚怀宽容,就能继而在天下做到公正无私;能够在天下做到公正无私,凡事“以天下的利益为优先”,就能让自身得到长久的保全。能够做到自身长久保全,就达到了像“天”那样的“不自生故能长生”的境界;达到了“天”的境界,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 而“道”是长久存在的。总结来说,凡事没有以自身利益为优先的人,没有危险。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7)

从第十六章可以看出,万物复归的本质是回到“不自生”的根本点上!正像第二十五章说的“道法自然”,什么法在“自然”(什么机制在自动自发起作用)?就是“不自生”!一方面,大部分个体生命或许有些自私,但最终又回到“不自生”的“道”上,得以长生。这种情况称之为“复归”。另一方面,少数个体生命自私到底,相较于“不自生之道”,越走越远,以至于完全背离了“道”,这种情形称之为“远曰反”。注意!“反”不是第一方面复归之“返”,而是发生质变之“反”!定性时叫做“不道”!老子在第六十五章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也可以反过来说,“远”玄德(道)之“物”,最后到了“反”的地步,就没有什么“大顺”可言了。这样的结果,第十六章称之为“妄作凶”。

④还要注意一点,于道“归多反少”是万物之常态;而于道“归少反多”却是人类特别是统治者的常态。所以,老子才对侯王说“反者,道之动。”这个话题,以后再细读详说。

道德经第十二章天下(细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8)

3、“可名为大”。“大”是老子给“道”起的名字之一。其特定的含义侧重于:万物归服 不自以为大。一般而言,万物归服总会成为其主的,且让其有所束缚和不自然的感觉。但是,“道”不仅没有成为归服者的主宰(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且始终保持“不自以为大”的姿态,让其处于自然自适的状态之中。于是,老子就用了一个“大”字,来代表“道”的这种精神。注意,“以其终不自为大”,就是“恒无欲”,同时让万物处于自然自适的状态之中。

4、为什么“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正因为“道”始终不自以为大,没有自己的欲望,就会无条件地“衣养万物”,万物因均沾受益而归复于它,它也就成了“不为主”之“大”。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