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红色传承(红色滁州大包干红手印)

六安红色传承(红色滁州大包干红手印)(1)

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十多年前发生在我们小岗村十八位庄稼汉他们身上的事儿,名字叫,我爷爷那辈的故事。“那是1978年年初一个冬夜,时近黄昏灰蒙蒙的天压得很低,风呼呼的响,我爷爷和其他17位村民一起聚到了严立华家。漏风的茅草屋里,忽闪忽闪的煤油灯映照出一张张眉头紧锁的脸。除了一两声叹息和旱烟吧嗒吧嗒的声音,只有压抑的沉默。

六安红色传承(红色滁州大包干红手印)(2)

大包干红手印

终于,有人开了口:“地越种越荒、粮越收越少,吃不饱肚子,这日子怎么过下去?”“能有什么办法?一不能偷,二不能抢!只能跟着去要饭!”“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村里有这么多地,怎么就不能种呢”“要不,咱偷偷把地分了,大家下劲干,秋天交了公粮和集体提留的,剩下的粮食不都是自家的了吗!”“什么?分田单干?这,这,这能行吗?要坐牢杀头的呀!”瞬间,屋内恢复了死一般的沉寂。不知过了多久,副队长严宏昌开了口:“杀头也比饿死强!不试试只能等死!从现在开始,咱就偷偷的分田单干。愿意的就画押、按手印,发誓绝不说出去。有啥后果,咱一起担着!”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空烟盒,拆开铺平。他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契约签过以后,爷爷和其他17位庄稼汉秘密行动起来,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种上了庄稼。爷爷说:以前干活是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出勤不出力,计得一样工。后来就变成了,不用公鸡来打鸣,不用干部来吹哨,放下碗筷就往地里跑,大家以前说的最多的,到哪去要饭,而现在交流着这块地怎么种,那块地怎么种,农民的积极性前所未有被调动起来。大家说着、干着、笑着。就来到了1979年的年底,这一年,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的4倍。油粮总产3.5万斤,相当于之前20年产量的总和。后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来到小岗村调研,我的爷爷和其他爷爷用了当地的一句顺口溜向他汇报,“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给干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粮库。”没想到啊,万里爷爷说:“好,我批准你们干三年,错了由我来负责。”有了万里爷爷的拍板和支持,爷爷他们更有信心和底气了。在后来,1980年邓小平爷爷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大包干”的推行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

如今的小岗村,山也欢呼,水也笑,花鼓阵阵,歌如潮,党的政策威力大,如今小岗换新貌。直到2018年底,小岗村人均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呢。高出了全国范围的平均水平。2016年4月25日,来到咱小岗,也由衷的感慨:“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如今,这一张被放大的,按着十八颗红手印的“生死契约书”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里最醒目的位置上展示着。这纸契约如同珍贵的火种,意外引燃了一个时代,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这,就是我爷爷那一辈人的故事,也就是小岗村发展的故事。

我们要继承爷爷那辈人的勇气和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到小岗村指出,小岗村要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也再次强调:中国强,农业必须强;中国富,农民必须富!中国美,农村必须美。让我们齐心协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滁州市委宣传部、美好滁州

六安红色传承(红色滁州大包干红手印)(3)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编辑:谢申娇,初审:王勇,审稿:刘永江

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