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

“现在羽毛球场地太火了,周末都订不到,希望能再多一些球场。”这是市民周小姐的心声。新冠疫情的发生增强了市民体育健身的意识,对健身场地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十四五”期间,寸土寸金的上海还能挖掘更多的体育场地吗?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回应了市民对场地设施的诉求,一些新概念和新政策也为上海建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从1.76到2.38:螺蛳壳里做道场】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平方米,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不足、不便问题愈发凸显,“去哪儿健身”难题亟需破解。

上海提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争取达到2.4平方米。2015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76平方米。今年9月公布的《2019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8平方米(含人均上海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0.15平方米),有望完成“十三五”定下的目标。

从1.76到2.38,增幅背后是体育部门积极挖潜,螺蛳壳里做道场。

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1)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在虹口区曲阳路街道运光新村内,有一块被当地居民称为“宝藏”的健身地。这里原是“两江女子学校游泳池旧址”,因其年代久远,游泳池早已不再开放使用,成了小区内的“闲置古董”。

2019年,区体育局和街道在听取居民意愿后,经过“修旧如旧”式的修缮,让曾经荒废20多年的游泳池旧址重新对外开放。

不过重新开放的游泳池旧址功能却变了:池底被保护起来,中间场地改成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原来泳池的更衣室变身成为尚体乐活健身中心,为老年居民提供集运动健身、功能康复、社交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这些身边的体育场,备受市民欢迎。2018年,普陀区真如社区居民的家门口多了一处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公共篮球场。这块来之不易的场地是真如镇街道借助“无违建街镇”创建契机,将真光路金汤路口的违建餐饮店拆除后腾挪出的空间。

区体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建篮球场涉及到周边众多居民,特别是一些沿街居民,区体育局和街道与物业、居委会、居民多次协调沟通,最后项目得以落实。篮球场开放后,不少来运动的居民都表示,“很喜欢这样智能化球场,方便又新潮。”

近年来,新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被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其中市民健身步道项目在政府实事项目市民满意度测评中位列前茅。上海的健身步道建一条火一条。滨江岸线45公里贯通,不但延伸了健身步道的长度,更提升了健身步道的“颜值”。

截至2019年底,本市共建成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426条。2019年,首届“魔都最美健身步道”评选活动中,有21条步道(绿道)脱颖而出,获得“魔都最美健身步道”称号。滨江“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沿途美景,公园绿道的曲径通幽,社区步道的便捷实用,为上海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2)

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3)

“魔都最美健身步道”

建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不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上海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形成体育、绿容、教育等多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社会化发展。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为1680公里,其中骑行道总长度为240公里,绿道总长度为881公里。本市共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6487个,市民球场2228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426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84个,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86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老百姓对公共体育空间和绿化环境都有强烈需求,这使得‘非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地’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海要想进一步对体育用地做增量,可在这方面下功夫。”有专家建议,规划体育用地时一方面要为城市预留“海绵空间”,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根据市民不断迭代升级的健身需求,充分研究体育与园林绿化功能上的复合体现,见缝插针地建设一些非标准场地。

【加大政策扶持: 给社会力量投入松绑】

上下两层崭新漂亮的球场,还有更衣室、淋浴室和时尚前卫的休息区……很难想象,一年多前这里还是积满灰尘、杂草丛生的老厂房。这是位于杨浦区的洛克公园长阳店,其前身上海玻璃机械厂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去年华丽“蜕变”,成为上海体育新地标。老厂房以这样的方式涅槃重生,是上海利用闲置土地资源建设体育场馆,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之一。

近年来,社会力量是健身设施建设、运营的重要主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4)

位于莘庄凯德龙之梦屋顶的洛克公园莘庄店

除了老厂房,如今体育空间已经延伸到上海的屋顶、仓库、停车场、商场、大型超市、高架空间等“城市边角料”。据不完全统计,此类“变废为宝”的案例在沪上已超过40家,且几乎全是民营体育场馆。其中规模最大的品牌是洛克公园,沪上总共24家门店一年有将近200万人次的市民前往打球。此外还有观岚记体育、番茄球场等,这些场馆因补充空白、服务齐备、性价比高,深受市民喜爱。

记者走访了洛克公园七宝店、莘庄店和杨高店三家最具代表性的“屋顶运动场”,其中两家位于大型商场屋顶,一家位于大卖场屋顶,均有篮球场、足球场,此外还有乒乓球、羽毛球等其他运动区域。该场馆所在商业体的业主方凯德置地告诉记者,引进洛克公园能吸引更多的年轻消费客群,合理利用和开发商场闲置资源,提升场地收入的边际收益,增加商场的体验感和新鲜度。

体育已经成为新业态中的重要元素。在目前上海单体量最大的纯商业购物中心南翔印象城内,有3000平方米真冰溜冰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空中跑道,成为南翔镇新兴体育发展的焦点。

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5)

闲置老旧厂房变身X-PARK运动基地

不过,社会力量在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困惑。一般民营场馆所在的土地性质特殊,不在体育场地规划之列,在审批程序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即便通过各种方法改建运营后,也需要和税务、消防等多部门打交道,因为无法办出相应证照,随时都有关门的可能。

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意见》从多方面提出要完善社会力量投资健身设施的政策体系。社会力量投资建成的健身设施,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等。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

“未来非体育用地申报建设体育设施怎么走流程?”“经营投资者的相应保障能否更加具体?”……记者采访了不少民营场馆经营者,大家最迫切的需求都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上海体育学院黄海燕教授建议,可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体育、规划、建设、城管、工商、卫生等部门共同协调,通过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网上申办服务。既方便理顺闲置空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也能够对其安全、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到高效评估。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详规处处长伍攀峰认为,屋顶闲置空地的性质复杂,极难制定统一的审批条件和准入标准。他建议,可以在安全、扰民、建筑物兼容性等几个方面,制定一些基本标准,建立一张负面清单,对符合建设条件的场馆仅做报备,而非审批。备案后,在建设期间加强项目的把关,对建设形式、建设规模、承载负荷等进行约束,加强监管。此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释放盘活存量】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也为进一步盘活场地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案。《意见》创新地提出将信息化建设与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相结合,此举上海已经先行先试,取得一定成效

2018年上海首推智能化球场,依托互联网 体育的创新服务模式,对公共运动场实现智能化线上远程管理。在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场馆开放的安全性。今年上半年,借助智能管理系统,徐汇“洛克公园”篮球场成为全国首家24小时营业的篮球场。球场管理人员表示,“24小时球场的推出,大大解决了球友们上班和运动的时间差问题,方便大家自由安排运动时间。”

上海健身新规(破解市民去哪儿健身)(6)

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对外开放。

一圈750米的健身步道整修一新,有着85年历史的江湾体育场今夏首次向公众开放运动健身。附近居民张老伯说:“在江湾体育场外圈步行锻炼了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走进体育场锻炼。”因为场地大、管理难等原因,江湾体育场一直没有正式开放给公众用于锻炼。由每步科技开发的一系列智能应用则解决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技术问题:步道入口处的人脸识别智能检录系统,实现对人员的出入有效管理。系统配置了无感测温装置,市民只需提前注册小程序,现场无需携带手机,通过“刷脸”即可自动测温入场。

学校体育场地是优质的场地资源。《意见》提到,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然而学校场地开放情况不理想。经常有市民反映:“家附近那么好的学校场地能不能向居民开放?”但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出于安全考虑,过去校园在学生放学后一直关闭。一旦开放,期间的安全保障和事后的检修维护等都怕跟不上。

从2016年开始,普陀区推出第三方管理模式,引入信息化管理服务,区内学校开放率达到92.5%,在全市名列前茅。近年来,普陀区试点在几所校区较大、人流量较高的学校,安装人脸捕捉系统接入校方监控,提高校园开放的技防水平。静安区则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智能化场地出入、二维码扫码形式入场等方式,实现学校场地向公众开放。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陈锡尧提出,一座城市的运动活力不仅体现在大型体育场馆,还有城市角角落落、各个社区的小型体育场地,它们是离市民最近的、最方便可达的场地。上海应该盘活更多场地资源,引入专业的管理团队,打造更多运动场景,让人们感受到运动氛围。

既有高大上,也有小而美,上海市民身边的体育场地不拘一格。当运动与生活结合,体育场地建设的“上海探索”依然有潜力可挖。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秦东颖 题图来源:海沙尔

题图:徐汇“洛克公园”推出全国首家24小时营业篮球场

来源:作者:秦东颖 姚勤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