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湖心亭看雪(柳宗元千万孤独里)
据说,在贵州一带,最初是没有驴的。
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就特地用船从别处运来了一头。驴运到了,却没有什么用处,人们就把它放置在了山脚下。
有一天,有一只老虎正在山林间捕猎,它突然看到了正在小河边饮水的驴。
在老虎眼中,这只驴可谓庞然大物。老虎以为它是天上的神物,只敢躲在树木后偷偷观看。
忽然间,驴子长长地叫了一声,老虎怕极了,以为驴子要来吃了自己,便远远地逃走了。
可是后来,又有许多日子过去了,老虎渐渐熟悉了驴子的叫声,便越来越近地靠近它,来来回回地观察驴子。
驴子很生气,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却高兴极了,心里想:原来呀,驴的技艺也仅仅是这样罢了!
它立即跳起来大吼一声,咬断了这只可怜的驴的脖子,又吃光了它的肉,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唉!这只驴呀,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似乎很有能耐。当初要是它不使出自己的那点本事,老虎固然凶猛,但是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
1
永贞元年(805)九月,长安古道上,车马萧萧。
一辆朴质无华的马车上,一名车夫正用力甩着鞭子,不时发出“驾”、“驾”的声响。
车厢内坐着一位年岁颇大然面容和蔼的老妇人,妇人身旁是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形容瘦削,脸上十分憔悴。
男子一直沉默不语,只掀开窗帘看着马车外的风景。
又行了一段路,马车忽然缓缓停了下来,车夫向着车厢内轻轻叫了一声:
“老爷,前面便出长安城了。”
男子的手似乎轻轻抖动了一下,他喃喃道:
“是吗?这一出长安,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
他重又深深地望了一眼窗外,长安的古道,长安的落叶,长安的捣衣声声……终于,他长长叹一口气,对车夫道:
“走吧!”
车夫一挥鞭子,马儿轻快地跑了起来,踏得地上的落叶纷纷。
长安,越来越远……
远到,这一去,就是十年。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可以等待,柳宗元也不知晓。
他只知道: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不后悔!
柳宗元的一生,是以33岁作为分界线的。
33岁以前,他是少年才俊,踔厉风发。
21岁时,他就高中进士;26岁,又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到33岁时已官至礼部员外郎。
相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孟郊46岁才考中进士,韩愈三考进士、三考博学鸿词科,柳宗元早年的仕途,可谓一路顺畅。
转变是在这一年,即永贞元年的四月份开始的。
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怀揣着改革时弊、匡救朝政的雄心壮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永贞革新”。
然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早已将王朝掏空,积重难返。
改革在勉力推行四个月后,还是随着唐宪宗的即位,拉下了帷幕。
永贞革新的反对者们一时全面复辟(bi),甚嚣尘上。在他们的危言蛊惑、刻意针对下,柳宗元和他的同伴们受尽了嘲讽、诬陷与打压。
这种苦楚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多年以后,柳宗元还在《笼鹰词》中写到那时的心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诗人把自己比作苍鹰,在萧瑟的秋光里,苍鹰曾遨游云天之上,披荆斩棘,所到之处,百鸟纷纷躲藏,何等荣光快意。
不料湿热的夏天骤然而至,苍鹰的羽毛尽数脱落,元气大伤。草丛中的狸鼠居然也敢乘人之危,一夜之间挑衅不断,令人无法安寝。
苍鹰只盼望着清秋快快到来,可以挣脱重重枷锁负累,再次展翅,直上九霄。
2
这一年的岁末,柳宗元终于携着六十七岁的母亲,跋山涉水来到了贬谪地——永州零陵。
大概位于湖南和广西交界处,在唐代,这里尚且十分荒凉。
这一年,朝廷宣布大赦天下。所谓大赦,便是犯有死罪的,可免除死刑;犯有重罪的,可从轻发落。
柳宗元满心以为自己也可得到朝廷的从轻处理,可迎来的却是一纸明文规定的诏书——
纵逢恩赦,不在量移(酌情升迁)之限。
即是说,柳宗元这些人,纵然遇上天下大赦,他们却是在大赦之外。不仅是这次,便是以后,都再也得不到赦免的机会了。
偏又在这时,一直默默陪在他身侧的母亲,因为年纪大了,承受不住一路的车马颠簸,加上永州气候的潮湿、炎热,又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救治,很快就离开了人世。
痛不欲生之际,柳宗元也曾无数次问自己:
我们真的做错了吗?明明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王朝伟业计,在当权者眼中,却仿佛犯了比死还要严重的罪名?
被贬的愤懑屈辱、亲人的离世、独居异乡的种种不适,让柳宗元一度精神郁郁,满腹牢骚无从倾诉。
山水,于是成了他排遣孤独的最好出口。
便在这里,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是诗人记述自己游览山水的八篇游记,足迹所到之处,往往流泻于笔端,因而情感尤其真挚。
其中《小石潭记》更是我们中学课本里的名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诗人本是为了排遣心中苦闷,于是最初他访幽探胜,发现了小石潭,说自己是“心乐之”。
他饶有趣味地观察着小石潭的嶙峋奇状,潭中游鱼的往来嬉戏。但渐渐地,他终于觉出静寂来,这里实在太安静了,“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诗人心中长久压抑着的凄凉终于再也抑制不住,他于是轻叹着发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感慨。
哪怕这里风景再美,却也只能作片刻赏玩,没有人会在这里长久居住。
“暂得一笑”后,随之而来的是百忧攻心的“已复不乐”。
便是这种“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的心态,让柳宗元的山水名篇,俱都染上一层浓郁的凄清悲凉的色彩。
而“千万孤独”的《江雪》,便是在这样的整体基调下,横空出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莽莽群山,飞鸟绝迹;杳杳万径,人踪俱灭。
前两句无一字写雪,实际上却字字如雪,寒意袭人。
便是在这样粉妆素裹、周天寒彻的世界里,有孤舟一叶,有蓑笠老翁一人,于寒江之上,轻甩钓钩。
诗人仅仅是在写寒冷的天气吗?
不,诗人写的也是自己坎坷的仕途,写这遍布寒霜、冷意逼人的世界。
诗人仅仅是在写垂钓的孤独老者吗?
不,诗人写的也是自己,写那个宁愿忍受千万孤独,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自己。
千万孤独里,寂寞山水心。
3
元和十年(815),在贬居永州十年后,柳宗元终于迎来了政治上的转机——朝廷下诏召他还京。
柳宗元忧喜交集,他等这一天已等得太久,可是内心里又暗暗担忧,前方会不会有更大的迫害等待着他。
在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后,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长安。与他一同被召还的,还有刘禹锡、韩泰、陈谏等人。
回到故都,景物骤变,人事也全改。
当时的宰相韦贯之很同情他们的遭遇,打算安排他们在朝廷任职。可是,他们的政敌武元衡等人,却生怕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势,便想尽办法排挤、打压。
恰巧又在这时,刘禹锡写下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嘲讽朝堂新贵,这根导火索终于熊熊地燃烧了起来。
柳宗元怀着希望而来,却遭到更为沉重的惩罚,被贬为柳州刺史。
柳州比永州远两千余里,在唐代,几乎是一片蛮荒,树木参天,毒蛇猛兽肆虐。由于土地荒凉,人口稀少,社会也暴动不断,很不安宁。
最初来到这里的柳宗元,情绪很是低落。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他写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抒发自己去国怀乡的凄凉。
但当他看到当地百姓的种种贫困、迷信和深重的苦难时,他自己的身世之悲仿佛再不足道。
他决心实践自己作为地方官的责任,用手中有限的权力,为人民做一些益事。
哪怕条件再是恶劣,柳宗元都不曾忘记自己“无忘生人之患”的诺言,他曾说:
“是岂不足为政耶?”
难道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就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吗?
在柳州做刺史的短短四年里,他废除了奴俗,解放奴婢,并引导百姓发展农林生产,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柳宗元又深知提高百姓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便广泛兴办学堂,并利用闲暇时间,栽种中草药,收集药方,总结出《治霍乱盐汤方》、《治疔疮方》等,向百姓宣传推广。
在文学上,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从诗词骚赋到山水游记、寓言、传记,包罗宏富,有《河东先生集》留世,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和十四年(819),在长久的心力交瘁下,柳宗元终于不堪重负,一病而逝。
柳州的人民悲痛不已,他们在罗池为柳宗元建庙,奉他为罗池之神,还为他修建了衣冠墓,表达自己的深切怀念。
《左传》里说,人生有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微波。能够在这样短暂的辰光里,留下些许自己的痕迹,人生也便不算白活一遭了吧!
参考文献
王祥《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