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怎么选(扳指文化曾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都说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这些不仅是老北京的特色文化,也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而现在,随着朝代更迭,这老三样再也不只是贝勒爷手中的专利,而成为普通大众也能拥有的休闲玩物,尤其文玩核桃,不仅玩得人多,在现代还衍生出了赌青皮的文化,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代表了。
而遛鸟,你也能在一大清早的公园里瞅见,三五成群的大爷,或是提着鸟笼围成圈儿,或是将鸟笼挂在枝头,任那鸟儿自在唱。
唯独这扳指,不仅街面上没见着人戴,就是收藏,也鲜有人参与。那么这扳指,究竟因何而盛,为何而衰呢?
扳指,顾名思义,一种佩戴于大拇指上小物,用于保护手指在拉弓时被弓弦勒伤,也用于防止放箭时,手指被箭矢擦伤。因这两个保护方式分别针对的是左手和右手,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扳指究竟是戴于左手大拇指还是右手大拇指,或者两手拇指皆有佩戴,至今未有定论。
但据说,扳指古称韘(shè),《说文解字》中对此字的解读是:“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从韋枼聲。《詩》曰:’童子佩韘。’弽,韘或从弓。失涉切。”由“拘弦”,“著右巨指”可看出,韘至少在汉代及以前应该是佩戴于右指,便于把握弓弦,因此扳指的传统佩戴方式应该是戴于右手拇指。
现代人对于扳指的认识多来自清宫剧,当镜头切换到主人公转动手上扳指的小动作时,接下来的剧情必定会有一个小高潮。但其实,扳指早在清代之前就已出现,其历史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久远,这大概是因为从古至今,朝代的更迭总是与战争有关吧。
扳指最早见于商代,那时候的形制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圆筒状,而是呈现为直角梯形,随着时代变迁,至春秋、战国时期,扳指的使用已经很普遍,而其形制也有所改进,整个扳指的长度有所改短。但这时候的使用仍然限于兵器的配件,直到西汉时期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首饰。
至清朝,随着清军武力入关,有所衰弱的扳指文化因满人的重视而重新兴盛起来,扳指的形制也由原来的梯形变成圆柱形。
随着社会逐渐安定繁荣,扳指的实用性随之逐渐丧失,八旗子弟也因战功显赫而成为与汉人不同的“宠臣”,而他们手中的扳指也从兵器配件摇身一变成为身份和权势的象征。尤其清乾隆帝对扳指的喜爱,更提高了扳指的文化地位,推动了扳指文化的繁荣。
乾隆认为,扳指不仅象征了满洲民族的家法,同时也凝结着儒家培养正统君子的“射”礼,他的这种重视从他为扳指所作的50首诗中可见一斑,“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这是乾隆帝在得到一枚精美玉质扳后写下的一首《咏玉韘》,由这一枚小小的扳指,忆起当初于马背上驰聘四方,耳畔生风的威武与快感。
而今,扳指文化仿佛随着清王朝一起退入历史的幕后,当初和文玩核桃、笼中鸟并列为老北京显贵的三大身份象征,如今的受众与其它两项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同样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扳指,还有机会再次在公众面前大放异彩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