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

引言

我们国人总是有很多传承千年的讲究,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孩子是必须的事情;再比如死后就要入土为安,至今为止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死后身体被火化。然而,这些讲究比之古代君王的讲究简直是大巫见小巫,不值一提。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

古代很多皇帝,讲究让活人给自己陪葬,这些人可能是妃嫔,可能是官员,可能是侍从,还有可能是寻常百姓和工匠。这些正值壮年或风华正茂的人,大好年华就以身殉主,可谓凄惨。

然而,古代活人陪葬,倘若进入陵墓时尚还存活,在墓中可以活多久呢?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2)

商周以来,人殉盛行

活人陪葬,可称之为生殉或人殉。

我国历史上有生殉记载的朝代有商朝、周朝、秦朝、三国、明朝、清朝。其中,商朝的殉葬风气最为流行。

因为殷人尚鬼,他们认为阴间的社会跟人间的社会是相同的,既然在人间的时候需要有奴隶来服侍,那到了阴间也不例外。

于是他们会把生前用过的金银器皿带入坟墓,并且还将奴仆等一起带到地下,以供他们在鬼界驱使。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3)

同时有些王公贵族还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远去的祖先提供奴仆,所以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上都会杀掉大量奴隶来祭奠先祖。据不完全统计,在殷商后期130多年的时光里,作为祭品被杀害的奴隶就有14000多人。

后来随着阶级社会的逐步发展,原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沦为王公贵族的玩物。现在的侯家庄商王陵区过去在挖掘时,就曾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人殉的痕迹,最后一共在商王大墓中发现了164具人体骸骨。

在商王妃的墓中则发现了16具骸骨,另外的曾侯乙墓则有21具骸骨,这些殉人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子。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4)

等到了春秋时期,殉葬的主要对象就从奴仆转变成了妻女和奴隶。因为当时的王公贵族,在地下也想享受生前家庭美满的幸福生活。

那么这些殉葬的人在进入陵墓时就已经死亡了吗?答案未可知。人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死者下葬的时候杀死殉葬者给之陪葬,另一种则是将殉葬者关进陵墓中任其慢慢死亡。

整体上看,为死者殉葬都是极为悲惨的事情,但是前者少了死亡的痛苦,后者则要历经折磨才能闭眼,活人在陵墓可以活多久呢?你一定想不到。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5)

晋人张璞曾在《山海经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魏国时期,有人从周王的陵墓中找到了一个殉葬的女子,起初不死不活,几天后可以呼吸,几个月后可以说话,最后形如正常人,被郭太后收养后活了十年左右。

后来郭太后去世,这个女子悲伤过度后也跟着去了。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6)

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晋人张华也记载过:汉朝末年,关中出现了战乱,有人趁机挖掘开西汉的陵墓,竟然发现从中走出了活的宫女,她们出来后,看起来跟正常人别无二致。

这说明如果陵墓内有充足的氧气和食物供应,殉葬的人可以多活一段时间,到底可以活多久,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如果说殷商时期的奴隶陪葬和春秋时期的妻女家仆陪葬,是基于殉葬者当时的身份而被迫做出的选择,那吴王阖闾用活人给女儿殉葬的方式就是无理取闹,过于残暴了。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7)

慰藉亡灵,滥杀无辜

吴王阖闾性格暴躁,却对自己的女儿胜玉极为宠爱。有一次吴王宴请外国使臣,宴席上有道蒸鱼味道很是鲜美,恰巧当时胜玉去宴席上找阖闾,阖闾就想跟女儿分享美味,便当着众人的面把剩下的半条鱼赏赐给了胜玉。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8)

在当时社会,女子是不能入席的,胜玉能堂而皇之的去宴席上找阖闾,可想而知阖闾有多么骄纵胜玉。但是对于父亲赏赐的半条鱼,胜玉并没有感觉荣幸和高兴,反而马上就翻脸了,言之凿凿道:“父王用剩鱼羞辱我,想要我怎么活呢?”

吴王怎么能容忍女儿在使臣面前如此放肆,当即便训斥了胜玉两句,胜玉听到后立马跑出了宫殿,没多久吴王就听到了仆人慌张的声音,胜玉用白绫上吊自杀了。

听闻爱女自杀,吴王悲痛不已,为了减轻自己内心对女儿的愧疚,吴王下令厚葬胜玉。于是当时的工匠们不舍昼夜的开工,终于在城西北门外建造了一座周径在三公里半左右的陵墓,陵墓中开凿了两处池塘,还放置了许多精美的珠宝等陪葬物。

尽管如此,吴王在参观时还是觉得不满意,他想要用活人给自己的女儿陪葬,让胜玉不会感到无聊。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9)

于是府衙贴出告示,声称在胜玉下葬的那一天,会放飞白鹤,白鹤在集市上空绕飞三圈后会降落到皇陵门前,大家可以跟着白鹤一同进皇陵参观欣赏。

果不其然,下葬的那一天,白鹤在集市上空盘旋后,准确的落到了皇陵的门前,众多百姓怀着好奇心跟着白鹤走进了皇陵,眼看人们都进了陵墓,阖闾吩咐手下启动了开关,随着一声巨响,陵墓前的石头崩塌了,彻底把门口堵死了,阖闾见状欣慰的说:“胜玉有上千万人陪葬,一定不会寂寞的。”

这种用活人陪葬来祭奠逝者或安慰自己的做法简直令人发指,但是截止到春秋后期,王公贵族们仍然在延续这种做法。

《墨子•节葬下》一书中就曾提到当时人殉的现状:天子诸侯用活人殉葬,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将军、士大夫用活人殉葬,多的几十人,少的几个人。

虽然春秋时期人殉制度还在继续延续,但是已经有了明显变化。

《礼记•檀宫》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陈子车死在卫国,他的妻子和君臣就考虑着用活人给他陪葬,他们商量妥当后去跟陈子亢说。

他们对陈子亢解释到:“子车是病死的,到了地下没人照顾,想要陪葬活人去照顾他。”陈子亢是孔子的徒弟,孔子对人殉未曾持支持态度,陈子亢自然也不支持用活人殉葬。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0)

为了打消陈子车妻子和君臣的想法,陈子亢就说:“用活人殉葬不符合礼制,他既然有病在身需要人照顾,没有谁比你们两位更合适了,如果不用人殉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有人殉葬,你们俩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陈子车的妻子和君臣听后大吃一惊,再也不敢提人殉的事了。

当时还有个人叫陈乾昔,他在临死前特地把兄弟和儿子叫到了床前安排后事,其中特地提到了一点,就是让他的儿子陈尊己在他死后给他做一个大棺材,再找两个丫鬟一起陪葬。

陈尊己并不赞同父亲的这个想法,他反驳到:“用人殉葬不合乎礼制,更何况还要让活着的人跟死人装在一个棺材里。”因为陈尊己的反对,陈乾昔的想法最终没能成行。

由此可见,当时的大多数人还是在奉行人殉的制度,但已经有些人开始意识到这项制度的残忍之处了。

到了春秋后期,殉葬制度大为改观,人殉越来越少了。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1)

春秋后期,以俑代人

春秋后期,人们开始用陶俑替代活人陪葬。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淄郎家庄殉人墓中,发现了6个陪葬坑用陶俑陪葬,出土的陶俑体型都比较小,但是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性别,男俑均做战士打扮,而女俑多做舞女打扮。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2)

等到了战国时期,王公贵族对用活人陪葬的方法失去了兴趣,开始热衷于用陶俑和木俑陪葬,一时间之间陶俑和木俑的雕刻技术快速提升。

河南信阳的长台关楚墓就是楚国贵族的墓葬。人们惊奇地发现的,陪葬的木俑竟然被雕刻出了宽大的袖袍,有些木俑头上还用丝线或真发编织成了头发以做装饰,甚至有些木俑还穿上了衣服,起到了一种以假乱真的效果。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3)

但是没过多久,秦朝又兴起了人殉。

《史记•秦本纪》中详细记载了秦武公、秦穆公、秦景公等人用活人陪葬的数量,尤其是秦穆公177人的陪葬名单里,竟然有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忠臣。

秦穆公死前就想要让群臣陪他共赴黄泉,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就试探大家的意思,对众人说到:“我们死前是君臣,死后也要一起啊。”

奄息、仲行、针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竟然表态愿意生死追随秦穆公,于是在秦穆公死后他们也一同进了陵墓。不过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的做法,比之秦穆公反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4)

秦始皇生前修建皇陵和兵马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死后竟然也不消停。

秦始皇死后,胡亥率文武百官和一众后宫妃嫔护送灵车去骊山,棺椁在大家的注视下慢慢进入陵墓,大家还没来得及伤心,胡亥就突然下令:“先皇的后宫妃嫔,没有子嗣的,都不应该活着,理应殉葬。”

当时的秦始皇遍寻六国美女,网罗了不计其数的后宫佳丽,其中有子嗣的妃嫔很少,胡亥的这个命令,无疑是让大多数的嫔妃都去给秦始皇陪葬。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5)

消息一出,哀鸿遍野,往日养尊处优的美女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是这样的下场,顿时哭声一片。有些性格刚烈的嫔妃甚至当场自尽,性格懦弱的则是被当场吓晕,最终众多美女在惊魂未定的情况下被封在了陵墓中,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去陪伴秦始皇了。

等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情况又有了变化。

刘邦打下汉朝的江山后,深觉人殉这一制度过于凶残,于是下令废除帝王陪葬制度,受他的影响,汉朝的帝王们都不主张活人陪葬,但是旧习难改,每当朝代更迭,就会有帝王兴起人殉制度。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6)

活葬陋习,卷土重来

用活人陪葬的方法属实过于残忍,因此在刘邦之后的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代,偶有后宫活人为皇帝殉葬的情况出现,但是规模和人数都大大缩小。等到了元、明、清朝时,人殉的余温又死灰复燃了。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7)

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史》中记录了元代人殉的情况:“挑选40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宝、首饰、华美的服装精心打扮,与优质的马匹一起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的灵魂。”

到了明朝,则主要是嫔妃殉葬了。明太祖死后,有38个嫔妃殉葬;明成祖则有16至30人左右陪葬;

明仁宗死后,则有5个嫔妃殉葬;到了明宣宗时,陵墓里发现了8个殉葬者,而明景帝的陪葬人数则不详。但是据统计,给明朝5个皇帝殉葬的嫔妃总数在100人左右。

等到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即位,情况才有所好转。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8)

当时给明朝皇帝殉葬的妃嫔里面有一名叫郭爱的才女,其殉葬前写下的“绝命书”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明英宗听闻后觉得用活人殉葬的方式太残忍了,于是在临死前留下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勿复为。”

只是明英宗的余威不够,后面还是有皇帝命令宫女太监给自己殉葬。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19)

明朝之后,清朝也出现了著名的人殉事件。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一个小自己31岁的宠妃阿巴亥。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的时候才12岁,她年轻漂亮富有朝气,因此深得努尔哈赤的喜欢。

此后多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3个儿子,地位巩固。然而尽管备受宠爱,却还是逃不过殉葬的命运。

天命11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病死前考虑到阿巴亥和她的几个孩子可能会对可汗之位造成威胁,于是下令要阿巴亥殉葬,最终阿巴亥殉葬身亡。

除努尔哈赤外,清朝的其他皇帝死后也都有活人殉葬,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才下令禁止奴仆给主人殉葬,从这时起,中国的殉葬制度才彻底废除。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20)

结语

古人的活人殉葬制度很是残忍,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每个朝代的发展特色。商周时期人们信奉鬼神之说,用活人的性命来祈求自己的幸福;

春秋时期人们更多地倾向于用陶俑或木俑陪葬,社会人文关怀程度有所上升;汉高祖体恤百姓,下令废除殉葬制度;成吉思汗崇尚武力,死后也要宝马美女相伴……

我们国家的文明源远流长,数不胜数的风俗制度构成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歪风陋习在历史的长河中涤荡更新,时间留给我们的,总是值得相信和认可的民族文化。

古代为何以活人殉葬呢(古代活人殉葬制度)(21)

参考文献
  1. “趣闻圣经”编辑部.老北京的趣闻传说[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20.
  2. 邹博.中国全史13中国艳史 图文珍藏版[M].北京:线装书局,2011:300.
  3. 《伴随》编辑部.历史的疤痕[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