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长城一日游(北京明朝十三陵一日游)
前年此时,驾车从北往南,全程行走沿黄观光路;去年此时,驾车前往太行山,按照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的战斗过程,完整地走了一遍。如今又到5月,外出多有不便,人一直呆着,车一直闲着,上次加油还是2月。汽车是个奔跑的机器,越跑、越往远处跑,越没事儿,停着不动,或者只是短距离动一下,恐怕就容易出毛病。没辙,只好像遛狗那样,在京郊遛遛车,单纯开车也没劲,于是来到十三陵,一边儿遛车,一边儿把13座皇帝陵,看了一遍。
十三陵离北京市区没多远,出德胜门36公里便是,这地方属于北京昌平区。昌平在清朝曾归属北京,后来划入河北省,1956年再度入京——北京的范围其实不大,郊区的许多地方,都是在50年代加入的,比如1952年并入的房山,1956年并入的昌平与通县,1958年并入的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和延庆。
十三陵安葬着13位明朝皇帝。明朝共计16个皇帝。创建者朱元璋定都南京,墓地也在南京,是为孝陵。
朱元璋曾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可惜太子死得早,再加上朱标的长子也死得早,次子朱允炆因而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继承了帝位。朱允炆上台后,担心叔叔们有威胁,采取消藩政策,四叔朱棣起兵反抗,朱允炆战败,从此下落不明。朱棣由此成为第3个皇帝,并迁都北京。
从朱棣到亡国之君朱由检,这期间有14个皇帝,其中,景泰帝在宫廷政变中被废,以王爷身份葬在颐和园西侧、玉泉山西北侧的金山——后来升为帝陵,但无陵名,用年号称为景泰陵。景泰陵距公交车娘娘府站直线距离仅300米,属军方,周围全是住宅楼。
除景泰帝之外的13个皇帝,都葬在一起,统称十三陵。这地方最早是朱棣看中的,给自己盖了一座长陵,他的后代们也把陵寝建在周围,形成一座面积很大的皇家陵园。
陵区入口处的第一个建筑,是石牌坊,位于昌平城区西北方向,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顺便说明,以下图片均为本人拍摄,可不一定都是这次“遛车”时所拍,比如定陵、昭陵与长陵内部的照片,是前几年进入游览时拍的。这次看的都是外观,没进去。
过了石牌坊,是陵区大门——大宫门。80年代中期,公路还是走大宫门穿过,后来为保护文物,才把路改到两边儿去了。
大宫门之后的路,称为神道。门与路,其实都是为长陵而建——当时还不知道后面会增加12座陵呢。所以,进门不远,是长陵的“神功圣德碑”。皇帝死后通常都立这么个碑,记载一生的功德。据说,开国皇帝武在前,文在后,称“神功圣德”,后面的皇帝应该以文治为主,所以叫“圣德神功”。
过了功德碑,接下来是神道,道两侧有石像生,雕刻似乎不如南京孝陵那么精湛,但比清朝帝陵的石像生有气势。
这条神道全长7公里,头一公里有碑亭、石像生等看点,剩下的,就是一条路而已。
进入陵区后,我从东往西,环绕一周。
位于陵区最东边的,是德陵。墓主是明朝第15位皇帝朱由校,在位7年,比较喜欢做木工,政事交给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打理,后人评价他愚呆至极,就连乾隆帝都将他称为“童呆”。
下图是陵门前的功德碑,与刚才说的长陵“神功圣德碑”性质相同。事实上,十三陵的每座陵都有这样的碑,不同之处在于,除长陵外,其余12块碑都位于陵门附近,且均为无字碑(思陵不算),碑亭也都拆了。
碑后不远处是陵门,该陵并未开放。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售票开放的,是长陵和定陵,后来增加了昭陵。其余10座陵,大概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封闭管理,就没那么容易进去了。有几座陵实行过预约参观,听说费用不菲。去年4月还开放了康陵,这次来看,又关了。
虽有13座陵,但规制都一样,都是前面有个长方形的院,里面有用于祭祀的宫殿,后面是圆形的墓,墓前有墓碑,墓碑后面是坟头。当然,在这儿把坟头叫宝顶,环绕宝顶的围墙叫宝城墙,墓碑叫圣号碑,这块碑安置在一个高高的屋子里,叫明楼。
虽然不让进,但远远就能看见明楼,比较醒目。
德陵西侧500米,是永陵。墓主是明朝第11代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在位45年,在位时间是明朝的第二名(第一名是他的孙子万历皇帝)。
朱厚熜比较出名的,有3条:一是喜怒无常,因而结怨很深,最后逼得16位宫女联合起来想勒死他。二是沉醉于道教,道士如果处在他那个时期,且能讨得信任的话,就能身居高位,显赫一时。三是忠奸不分,敢于尊重事实、说实话、说真话的大臣,最后往往只能辞职。
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永陵和定陵,是墓主在世时,给自己建造的。所以这3座陵比较大,其余10座陵都比较小。以规模而论,永陵是第2名,它的独特之处,一是有2道围墙,二是石雕增加了凤。
永陵正北方向1公里处,是景陵。墓主是明朝第5位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10年。
朱瞻基留下的名声比较好,一是注重民生,二是注重节俭,三是近贤臣,凡是能力不行、只会溜须拍马的,一律轰走,被誉为“仁宣致治”。
景陵规模较小,后面的宝城墙也不是圆的,是个细长条。门前是长陵村,民房、餐馆、旅馆等建筑,排得很密,显得很喧闹。
景陵西侧600米处,是长陵。这是十三陵的首陵,规模最大,建筑保存的也最完整。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中轴线上的建筑全部安在,实属不易。
祾恩殿是每座明陵中最主要的建筑。长陵的祾恩殿,不仅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而且等级也是最高的,与故宫太和殿的规制一样。
长陵的墓主是朱棣,年号永乐,是明朝第3位皇帝,在位22年。他与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靠着血腥手段夺得皇位,上台的过程很残忍,可上台后的表现还可以,政绩不错。顺便说一句,1955年,郭沫若等人建议挖掘明陵时,下手的对象就是长陵,后来的阴差阳错,才让朱棣躲过一劫。
长陵西北方向1公里处,是献陵。墓主朱高炽,他是明朝第4位皇帝,年号洪熙,在位9个多月。虽然时间很短,可名声很好。据记载,山东及淮徐一带遇灾,民众生活困难,当地官员依旧按照制度收税,朱高炽得知,立即下令免税,且要求政令当天下发,以最快速度落实。
史书对朱高炽赞不绝口,说如果他能在位久些,政绩恐怕可以与汉朝的文、景二帝媲美。话虽如此,但我觉得有些悲哀,全体民众的福与祸,居然取决于皇帝个人。
献陵与景陵一样,规模很小,历来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献陵前部的祾恩殿,与后部的明楼,是分开的,中间隔着一座小山坡,据说是因为风水。如今能看到的,是经过整修的后半部分。
献陵西北方向500米处,是庆陵。墓主是明朝第14位皇帝朱常洛,在位1个月。他是皇帝与宫女的私生子,但因为是长子,在皇太后的干预下(这位太后也是宫女出身),才勉强立为太子。幸亏功德碑上无需写字,如果要写,真有些为难,毕竟在位时间太短,没多少政绩可言。
庆陵所在地,以前曾有过一座皇陵——景泰皇帝在位时,在这儿给自己建的,后来皇位被废,皇陵也被拆了。
至于庆陵的结构,与献陵相同,前部的祾恩殿,与后部的明楼,也是分开的,各自独立一院。
庆陵北侧600米,是裕陵。墓主朱祁镇,他是明朝第6位皇帝,年号有2个,第一次在位叫正统,历时14年;第二次在位叫天顺,历时8年。之所以两次在位,是因为蒙古部落进攻时,他率军亲征,失败后成为俘虏。弟弟朱祁钰因此接班,成为景泰皇帝。不久,蒙古人释放了朱祁镇,回到北京的朱祁镇在7年后复位。
说到帝王陵,有人会首先想到丰富的陪葬品。其实,特别铺张的厚葬,主要是西汉。后面的王朝,有许多都是从简,明朝就是其中之一。就拿朱祁镇的这座裕陵来说,施工期仅为4个月,规模不大,看上去也挺简单。
前些年,裕陵的明楼残破不全,摇摇欲坠,这次再来看,已经重修了,保护的不错。
裕陵往西400多米,是茂陵。墓主朱见深,他是明朝第8位皇帝,年号成化,在位23年。按理说,皇帝与民众的区别之一,是可以永远不碰钱。可这位皇帝似乎很喜欢钱,先是自行任命官员(其实就是卖官),接着又把罚没的地产归在自己名下,开创了“皇庄”。有位大臣感到很困惑,问皇帝: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与民争利?
为了加强权力,朱见深创建了“西厂”,以高压态势,弄得满朝文武,人人自危。比较正直的大臣,只得辞官归家。有人说,朱见深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武”的成绩不错。事实上,看待历史人物,不能用二元思维。
茂陵建造历时7个月,典型的前方后圆。明楼在前些年也显得特别破,如今已经重修。
茂陵西北方向1公里多,是泰陵。墓主朱祐樘,他是明朝第9位皇帝,年号弘治,在位18年。这是明朝中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为政绩不错,被誉为“弘治中兴”。
泰陵如今紧靠着公路,站在路边就能将整座陵一览无余,显得有些不可思议。据说,当年建造时,就有人认为这座陵的风水存在瑕疵。
泰陵西南方向,直线距离1公里处,是康陵。墓主朱厚照,他是明朝第10位皇帝,年号正德,在位16年,被誉为明朝最昏庸、最荒淫的皇帝之一。戏剧《游龙戏凤》里说的就是他。
朱厚照死后的庙号是武宗,因为他特喜欢带兵打仗,还把自己封为大将军,渴望像朱元璋、朱棣那样建功立业,事实上,他在军事上也确实有些功绩。有趣的是,这位皇帝很喜欢女色,后宫妃子不少,但没孩子,死后由弟弟朱厚熜继位。
康陵周边环境不错,旁边的康陵村以春饼宴著称,是个假日休闲的好地方。
泰陵东南方向,直线距离3公里处,是定陵。墓主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皇帝,年号万历,在位48年,在明朝16帝中在位最长,但名声不好,以怠惰著称,有的史书甚至把明朝灭亡的根源,归结在他身上。
万历朝的前期,态势不错,被誉为“万历中兴”,但功劳主要是张居正,最著名的是一条鞭法的实行。中期有个“抗日援朝”,那是我国唯一的一次靠自身力量打败了日本,国内还有宁夏之役与播州之役,武功不错。但大规模的战争同时导致强行征税,这也是明朝衰亡的原因之一。
定陵与长陵、永陵一样,都是墓主在世时自己下令修建的,规模仅次于永陵,排名第三。不过,地面建筑在明末和民国两次被焚,如今站在大门处,一眼就能看见明楼,中间的祾恩门与祾恩殿都没了。
明楼的后面,被挖开一条深沟,往下走,能进入墓室——1955年批准挖掘长陵之后,最终在1956-1957年间,把定陵墓室打开,并在1959年成为旅游景点,开放至今。
墓室规模较大,分为5个部分,中轴线上是前殿、中殿与后殿,前殿是空的,中殿摆着汉白玉座椅,相当于帝后在阴间的宝座,宝座前还有个大缸,点灯用的,叫长明灯。
后殿摆着3个棺椁,以及26个小木箱,里面装的是陪葬品。中间的棺椁里是朱翊钧,两旁的棺椁里,是他的2位皇后。其中一个是真皇后,另一个最早是宫女,其子后来继承了帝位,追封成皇后。看到这些,您用不着害怕,因为棺椁原物在1959年扔了,里面的尸骨在1966年烧了。
定陵西南方向,直线距离800米处,是昭陵。墓主朱载垕,是明朝第12位皇帝,年号隆庆,在位6年。朱载垕是朱翊钧的爸爸,这父子俩的陵几乎是挨着的。
朱载垕接班后,把上代皇帝的弊政,逐一改正。比如平反冤狱、限制道教、奖赏提拔廉政官员等,还解除了海禁,打开国门,让民间的海外贸易合法化,被称为隆庆新政。有研究者认为,正是由于开放,当时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流入我国。
如今看到的昭陵地面建筑,十分完整,这是因为,从1987年开始,管理部门进行了大规模修复。虽然在过去30年间,旅行社的旅游团都是去定陵或长陵,参观昭陵的游客,以长城一日游为主,但这座陵的看点不少,比如它首创了哑巴院规制。
昭陵西南方向,直线距离3公里处,是思陵。墓主朱由检,他是明朝第16位皇帝,年号崇祯,在位17年。这是一位比较节俭和勤政的皇帝,但光他自己努力,没什么用,因为整个朝廷上下,早已贪污成风,再加上农民起义不断,最终促使这位皇帝走出紫禁城,来到今天景山公园的东侧,终结了自己。在他之后,明朝其实还延续了17年,出现过4个皇帝,史称南明,但在正史中,不被承认。
朱由检死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昌平州一官员的组织下,大家凑了200多两银子,打开田贵妃的墓室,将帝后两人葬入。没多久,清朝入主中原,在顺治和乾隆时期,先后4次对这座安葬着皇帝皇后的妃子坟,进行扩建,起名思陵。
不紧不慢,一天时间,刚好把十三陵转了一圈,行车120公里,车也遛了,人也活动活动,挺不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