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应把握好)
【专家点评】作者:孔祥利(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理解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理解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
【专家点评】
作者:孔祥利(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探索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庭院经济为重要内容的生态产业。许多乡村依托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在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农村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民产业的载体和通道,让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顺应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激活各类生产要素,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到生态产业化中来。其中,要重点把握好三大效应。
扩展生态产品价值,充分彰显生态产业的“正外部效应”。让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地方从生态产业发展中切实受益,并取得良好的治理共识,这是培育和发展乡村生态产业的重要前提。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发掘生态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既关注生态价值多样化产品转换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也观察其对扩大就业、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等产生的“正外部效应”。为此,要在项目设计中做好民众对于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预测与管理,更好满足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民众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坚持多方共赢的发展思路,健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利益导向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生态资产赋能增值,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破除深层政策瓶颈,有效发挥生态产业的“共生效应”。经过多年探索发展,各地在生态产业化上探索形成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多种新业态新模式。当前,面对乡村全面振兴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产业规划用地难、生态产品市场价值变现难等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快完善相关产业支持政策,完善评估机制,重点破解生态产业化进程中土地政策、资金政策、产业规划、行业规范等普遍性难题,着力构建体系完备、监管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发展。通过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发挥生态产业的共生效应,健全生态资产市场,逐步完善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产权制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的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以及价值实现保障机制,推动生态项目实现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
理顺产业价值链,不断强化生态产业的“集群效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各地应因地制宜,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立生态产业的发展形态、内容模式和推进策略。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和鼓励多产业交叉融合,推动生态产品生产与文旅、科创、会展、数字经济等多领域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与附加值。同时,注重健全完善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规范标准,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培育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地域特色的品牌。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周仕兴、李宏、张国圣、陆健、常河、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韦吉阳)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3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