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三越百货(新光三越通州布局)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新光三越百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光三越百货(新光三越通州布局)

新光三越百货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北京华联全面接手的北京新光天地8年后,被称为“中国最赚钱百货单店”悄悄地开始了去新光三越行动。

4月16日,《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位于北京大望路东北角、被业内誉为高端品牌集散地的招牌新光天地悄然换下,取而代之的是“北京SKP”,就连与地铁连同的通道内的导视牌、指路标以及广场上的新路面导航已全部更换。

成立于2006年3月,台湾新光三越与北京本土品牌华联以各持股50%精心打造的京城奢侈品牌和高端百货——新光天地,在近些年跻身全国百货品牌单店销量冠军的同时悄然换牌,到底有什么不为外界熟知的故事?

新光天地更名

位于北京CBD,并被誉为“大牌云集”的新光天地,在台湾股东新光三越离开近两年后,正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特别是名称被指属于台湾新光三越品牌后,让其有了更名的想法。

4月16日,《华夏时报》记者在走访市场时发现,新光天地8周年的店庆还没有结束,原新光天地招牌已经被匆匆换掉,取而代之的是“北京SKP”。随即记者拨通了原新光天地客服电话发现,电话中的提示音也变成了“北京SKP”。记者还在此前新光天地官网上看到,此前标有新光天地字样的网站已经不见,被取而代之的也是“北京SKP”。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资深人士直言,此次新光天地更名,或许跟此前离开的合作伙伴台湾新光三越有很大的关系,该品牌属于新光三越,是当时双方合作后,为了提高百货的知名度而从新光三越引进的名称,而时至今日,新光三越已经撤资,如果公司再继续使用,或许给以后埋下一个不定时的隐患。

而当日记者也与台湾新光三越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核实,新光天地的品牌确实是属于新光三越,但该人士对记者表示,既然公司在合资的时候运用了新光天地的商标,公司会尊重北京华联方面的意愿,此次更名与商标授权无关,这次改名很可能是北京华联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此次新光天地的更名早在去年10月的时候已经出现端倪。

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初,北京新光天地董事会提出更名想法,此后一直酝酿名称,最终定为北京SKP,而“SKP”是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英文缩写。去年10月后,北京SKP新光天地名称就已被启用。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这或许是近两年台湾新光天地在内地二度布局倒逼的结果,北京华联不想给新光三越做嫁衣。

相关资料显示,去年台湾新光三越曾再度布局通州,在通州打造新光天地项目,今年1月20日北京通州新光天地项目已引入某知名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以获得商业顾问及独家招商服务。而今年,新光三越将在成都与苏州开出两家百货店,2016年重庆还将有一家百货店开出,这三家门店的名称恰恰是“新光天地”。

对等股模式困局

其实,此前一心想打造CBD最大高端百货的北京华联和台湾新光三越,均是零售行业的佼佼者,两家公司当初一拍即合,最终才有了大望路的新光天地。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3月,台湾新光三越与北京本土品牌华联,以各持股50%的模式合资成立了北京新光天地项目。据当时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当时两家公司都很有主见,也很有魄力。

“当时两家企业为了引进更多的品牌,不光是北京华联,就连新光三越都在招商方面让出了很多的利益,也许正是这种大手笔的操作手法,在短短的2-3年时间已经做到了百货行业的巨头。”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相关数据显示,新光天地在台湾运营团队的管理下,销售额自2007年开业以来始终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2008年-2011年,几乎每年的营业额都出现超过30%的同比增幅。

另据数据显示,新光天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5亿元、33亿元和48.29亿元,2011年新光天地更是以销售额65亿元成为内地百货单店第一名,税后净利8亿元。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双方的合作不长。此前一直认为优势的对等股权却成了双方合作的绊脚石。或许正是这两家公司太有“主见”,以至于此前“对等控股”新光天地的优秀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双方合作6年后,因北京华联与新光三越管理权之争而分道扬镳。

据当时某媒体报道称,2008年9月,台湾新光三越与北京华联集团各出资50%的新光天地曝出经营纠纷,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整,双方达成和解:新光三越仍然占有新光天地的部分股权,但不参与日常管理,只是工作人员作为顾问进行辅助运营。

当时,华贸中心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光天地双方的经营纷争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只是良好的经营业绩掩盖了问题。然而这种掩盖最终在2013年爆发。当年2月,运营长达5年的台湾新光三越运营团队正式退出。

北京华联的野心

“其实,控股新光天地的北京华联此次主动更名的同时,更是显出北京华联对更名后新光天地的野心,同时也是挑战。”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直言。

据记者了解,2012年是中国百货行业严重下滑的一年,高端消费成为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板块。新光天地也不例外。据2012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新光天地的销售额增幅就明显放缓,同比下降27.9%。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华联接手新光天地的第一道考题就是如何解决,目前新光天地业绩逐步下滑的状况。

“然而近两年公司的业绩并没有相关数据,主要原因或是新光天地的业绩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再加上近年来新光天地一直处于调整状态,无疑加深了新光天地的发展困局。”有接近新光天地的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

4月17日,记者致电新光天地对外公开电话,不过截至发稿时,本报记者仍未收到新光天地相关负责人的关于改名事件的任何回复。

另据记者获悉,新光天地在庆祝8周年店庆的同时启动更名,还启动了8年来最大的内部调整,以适应处于深度调整的百货行业。在当日的走访中,记者发现,目前新光天地已经将大牌的细分品类拆分单独组成柜台,专门设立了化妆品、珠宝专区等。

转型中的新光天地在没有新光三越的招商、运营支撑下,能否再度继续此前的辉煌,本报将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