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黄猄介绍(广州发现黄猄)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的白云山,是南粤名山之一,有着“羊城第一秀”之称,因森林覆盖率高,达到了95%以上,风景优美,成了许多人休闲散步之所。
城市里由于到处都是钢筋水泥、人来车往,野生动物难以生存,而白云山因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就成了不少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如果运气够好,在爬山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一些平时难以见到的野生动物。
比如近日有市民就在白云山散步的时候,发现了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黄猄的身影。
当时市民连先生与朋友在白云山看完日出之后,回程经过云天北路时,突然听到不远处的山坡下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叫声,于是他好奇地走过去看了下。
只见一只小鹿模样的动物在草丛里,它的体型比较瘦小,在山坡上徘徊,眼神看起来十分惊恐。连先生注意到这只“小鹿”的背上有一个椭圆形的大伤口,已经露出皮肉了,看起来十分严重。
后来广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只“小鹿”叫赤麂,民间一般称其为黄猄。白云山没有大型的捕食者,猜测这只黄猄身上的伤口,应该是穿过森林或者围墙的时候,被尖锐的东西划破了皮肤。
雄兽有角有獠牙,叫声似狗吠
黄猄是广东一带对这种动物的俗称,其学名叫赤麂,是麂类中体型最大一种,但在鹿科里面只能算小体型,成年之后大概在25-30公斤,体长为1米左右。
黄猄身上的毛发在不同的季节也不一样,夏季主要为红棕色,到了冬季则变为暗褐色。它的脸部较为狭长,从嘴巴到前额的毛发为黑色,从眶下腺到角基处有明显的额腺。
雄兽长有兽角,向后内弯曲分两叉,角柄长度是麂类里面最长的,而雌性则无角,但在相应长角的位置处会稍微凸起,并有特殊的黑色毛发。
黄猄的脑袋,看起来特别像许多影视作品里面麒麟的模样,因此我很怀疑许多麒麟的样子,就是以黄猄作为原型建模的。
这是一种食草动物,主要取食各种植物的枝叶、嫩芽、果实等。一般来说,食草动物的牙齿多以研磨为主,食肉动物的牙齿多以撕咬为主,两者相差很大。
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些食草动物,它不走寻常路,也长有食肉动物般巨大的犬齿。比如毛冠鹿、克什米尔麝香鹿,黄猄也是这么一类食草动物,雄兽的嘴巴里长有相当发达的犬齿,呈獠牙状,齿尖很锋利。
黄猄不仅长有犬牙,而且它的叫声也似犬吠,听起来比较瘆人,因此它们也有“吠鹿”之称。
黄猄生性胆小,极易受惊
黄猄虽然是麂类里面的最大者,但是它们的胆子,却是最小的一类,或许从它的俗名里有一个“猄”字就能够看得出来,有“惊”的意思。
黄猄生性胆小,就连平时的活动都非常谨慎小心,走路走得很慢,而且脚步尽量放轻,生怕造成响动引起其他动物的注意。它们的听觉很敏锐,周围的细微的异常响动都能察觉,一旦发现危险,会变得躁动不安,狂奔疾驰。
如果受伤出血了,它们甚至都会被吓得呆在那里,走不动道了。这个时候也往往更容易被一些捕食者所捕获。
黄猄在我国的分布主要以东南、华南、西南为主,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份均有发现。它们一般栖息在山地、丘陵、低海拔森林里面,也经常出现在草丛里面。
黄猄不像其他食草动物一样喜欢群居,相反,这是一种很孤独的动物。
它们一般单独行动,由于胆子比较小,白天很少出来活动,一般都躲在密林、草丛等隐蔽处,并且在这段时间它们也很少叫唤,难以被人发现。到了黄昏则出来觅食,有时候整夜活动,到凌晨才回去休息。
犬齿为武器,打架用嘴咬
虽然它们的胆子很小,但是同类竞争配偶的时候,还是会大打出手的。一般的鹿科动物,雄兽间的打架多以兽角对撞为主,但黄猄这类长有獠牙的不同。
它们那尖锐的犬齿不是装饰,更不是为了吃草的,而是为同类打架所准备的。
在打斗之前,它们会绷直身子将脖子抬高,意在展示自己的实力,此时双方如果实力存在明显的差距,较弱的一方就会知难而退,只有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才会爆发战斗。
黄猄在打架的时候,先会用兽角互顶,如果还没分出胜负,就会不断寻找机会,将自己的獠牙咬向对手的脖子,最终给对方造成巨大伤害。
不过由于它们并非是专业的捕食者,整个动作显得不是那么专业。在下嘴咬的过程中,也容易被对方瞅准机会,一角顶过来。所以黄猄之间的战斗,没到最后一刻,还真不知道谁胜谁负。
同类间的打架,所造成的伤口一般在脑袋、脖子、侧身等部位,在白云山发现的这只黄猄,伤口在正背部,因此不大可能是同类打斗所留下的。
黄猄的繁殖能力很强,全年均可繁殖。雌兽在8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达到性成熟,妊娠期为6个月,一胎能产仔1-2只。所以在过去,南方许多地区都生活着较多的黄猄,它们也是猎人们上山最常捕获的猎物之一。
后来由于栖息地破坏严重,黄猄的数量也少了很多,如今它们已经成了“三有”保护动物了,禁止狩猎。
关注我,交一个懂动物的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