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学的10个新解(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最大健康威胁)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 2022年的夏季并不平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9月发文,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36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多地出现电网紧张、旱情、多例热射病确诊乃至死亡案例。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

不仅在我国,欧洲今夏热浪爆发一周就导致1000多人遇难,多地山火肆虐,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英国更是发布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与此同时,野火、干旱、洪水、暴雨、冰川融化频发,也正威胁着全人类的命运与健康。

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正面临哪些气候变化及相关健康风险?人们是否可以减缓极端天气的进程?为此,《医师报》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详细解读极端天气与人类健康的热门问题。

气候科学的10个新解(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最大健康威胁)(1)

危害:不利环境温度事关14%居民死亡

“气候变暖给全人类带来的健康影响是多方位的,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健康威胁。全世界的人们正面临严重的高温、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气候敏感性传染病潜在发病等风险。”郝吉明表示。

然而,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上,我国的数据并不乐观。一项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多国研究显示,环境温度与死亡风险高度关联。在所有研究观察的13个国家中,我国是归因于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死亡人数比例最多的国家。

阚海东团队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联手,在全国层面系统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研究覆盖中国272个主要城市,收集182.6万人的非意外死亡数据。结果显示,死亡风险最低的温度在22.8℃附近,14%的居民死亡与不利环境温度有关,其中低温相关比例为11%,高温相关比例为3%。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死亡中,与不利环境温度相关的比例分别为19%、14%、18%、11%和13%。

除了不利温度带来的死亡风险外,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类(见图)。

气候科学的10个新解(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最大健康威胁)(2)

推手:温室气体改变气候系统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越来越多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圈中的CO2等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它们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形成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阚海东介绍说,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近50年全球变暖的速度前所未有。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很高,正处在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61-2020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1901年以来的10个最暖年,除1998年之外,其余9个均出现在21世纪。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变暖,气候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明显变差,震荡性增加,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郝吉明介绍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登陆中国的台风平均强度增强。与气候关系极为密切的大气圈中的水汽含量变化,导致了热浪、寒潮、暴雨、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气候的趋势性变暖,对整个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应对:气候与人体健康交叉研究渐成趋势

加强交叉研究

郝吉明院士强调,为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问题,应加强人体健康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如温度、大气污染、土壤、水资源带来的短期危害和长期危害),总结预防突发事件所采取的措施,评估公共卫生系统的能力等。

“如今,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交叉研究渐成趋势。”郝吉明举例说,“例如大气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可能需要环境科学和呼吸科、心血管的专家共同联手;土壤的汞污染,可能需要结合消化和妇儿学科的专家。然而,由于气候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复杂,可能会涉及对人体多器官的影响。因此,对气候、环境、医学、生命科学等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许会发展成一个大健康学科综合研究。”

阚海东认为,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医疗公共卫生系统也要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健康风险的挑战。例如,强化热浪预警系统建设,持续检测热舒适度,在城市增设气候避难所,帮助居民找到最近的冷却空间等。

国家在行动

如今,减缓气候变暖已是全球各国共同的声音,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类对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滥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各国政府于2015年签订了《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 ℃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 ℃以内。同年,联合国所有国一致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气候行动、清洁能源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我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其中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增速减缓的趋势,但仍在增长。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发展碳市场、开展试点示范等多项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底,中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50.3%,煤炭消费比重从2005年的72.4%下降到2021年的56%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到了16.6%。这个成就是在促进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作出突出的贡献。

气候科学的10个新解(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最大健康威胁)(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