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1)

桃花林中练瑜伽

关于鬼故事《桃花源记》的传说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课本必背篇目,相信不少读者都对此文非常熟悉。在这篇充满想象力与奇幻色彩的短文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无比理想的社会图景,不仅自然条件美,人际关系也是十分和谐。世外桃源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理想社会的象征。

但这么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的传奇,却在近几年频频被网友爆出是个鬼故事。这个说法来源于近几年网友的“细思恐极”偏好:

“细思恐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来是个鬼故事!”

一旦有人这么一起头,这话题的热度一下子就上来了,网友们议论纷纷:《桃花源记》哪里成了鬼故事了?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2)

认为《桃花源记》是鬼故事的依据

这个传说之所以听起来貌似有理,主要在于它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通过文本分析得出的结论,因此乍一看似乎还挺有道理。我们先来看看网友究竟是怎么分析的:

首先,作者写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捕鱼人以捕鱼为业,自然对平时捕鱼的环境十分熟悉,怎么会顺着溪水走着走着而“忘路之远近”,进入一个从没见过的桃花林呢?据此,有人就提出疑问:渔人遇到的是不是鬼打墙?会不会是桃花源中鬼魂故意设计让渔人来的呢?

其次,桃花源的布局,据说像极了墓地。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先是经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一片花草之地,然后看到了一个山洞,洞里还有光。渔人就是从这个山洞进入到桃花源的。有人就说桃花源这个外窄内宽的格局,十分像墓地格局。而“阡”,在古代也有墓地的意思。更是证实了这是墓地的暗示。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3)

桃花源

并且,我们都知道秦朝和魏晋的服饰是有明显区别的,桃花源里面的人分明和外面隔绝了几个朝代,陶渊明又为什么会写“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这是不是暗示他们穿的衣服是外面的后世子孙烧给死去的祖先穿的呢?所以桃源里的人穿着和外面人一样的衣服却说不知道现在是哪个朝代?其实意味着他们已经死去了?

最后,故事的结尾,渔人分明到处做了记号,转程带人去找桃花源,却怎么都找不到了,若非鬼神之力,焉能做到如此?更为神异的是,南阳的刘子骥寻找未终,最后病死了,似乎更是佐证了这里面有什么诡异之事,因此“后遂无问津者”,这就更为桃花源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据此,有人便说,经过分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个鬼故事啊!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4)

笔者辨析:《桃花源记》到底是不是鬼故事?

答案很明确:不是

关于把《桃花源记》当鬼故事的说法,当个脑洞故事听一听就好,实在没必要当真,因为这个说法真的漏洞百出

首先,陶渊明不具备写鬼故事的动机。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中国第一隐士。被钟嵘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品留存在《陶渊明集》中。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5)

作为古今第一隐逸者,陶渊明所处的乱世时代使得他本身就无法去选择去朝堂建功立业,再加上他天性比较热爱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中他就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因此他对自然有着无尽的热爱,虽也做过官,但终究觉得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而官宦生活也早已使他厌倦,因此他才会“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

但他却又并非是对社会漠不关心,他有对社会的关怀,也写过一些“金刚怒目式”的诗作,如《读山海经·其十》写了“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明自己的志气。但他也明白身处的乱世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所以只回归自然,求心之达也。正由于他对社会有看法,因此陶翁写《桃花源记》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写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勾画了对于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的向往和对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的憧憬。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6)

其次,“阡”有墓地的意思也是在唐以后,但陶渊明是东晋人,那时的“阡”并不表示墓地。而且“阡”有墓地的意思不代表“阡陌”就有墓地的意思,阡陌只指交错的小路。所以这一条也是无中生有。

而渔人意外来到桃花源和之后都遍寻不着的描写,都只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渔人只是一个读者的引路人,不写渔人,我们怎么能顺着他的脚步来到这桃花源中呢?而后遍寻不着,更说明桃花源的虚妄,一是可能为了加强桃花源的神秘性,增加艺术色彩是陶渊明可能是在清醒的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这终究只是个理想。写南阳刘子骥的“寻病终”也是一样的道理。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7)

而文中最大的漏洞/bug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果不是陶渊明真的没意识到这个服饰变迁的问题,那就只能是和上面一个解释:这佐证了桃花源理想社会的理想型和虚幻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桃花源记》可能是一个喜剧掩盖下的悲剧,但若说是鬼故事,实在是谈不上。没有切实证据,不足为信。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8)

陶渊明

当然,笔者并不反对针对历史材料开脑洞故事。文学改编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改得好了也是能充分展现作者的想象力,甚至还能再现现实意义。题中这个问题我也很感兴趣,也会觉得如果据此写个小说大概会很有趣,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白,改编和原著不是一回事儿,改编者更不能打着原文旗号去招摇撞骗,历史剧改编更是如此。不管脑洞开得有多大,都不要去强行误导大家对原文的理解。《桃花源记》就是桃花源记,不是鬼故事,而是美好的希望。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9)

文末附上原文,以便大家对照思考:

《桃花源记》原文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亭林文学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是鬼故事吗)(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