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1)

开国上将许世友

1985年10月26日,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第4天,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来到南京军区。王震站在许世友灵柩前,对着许世友亲人宣布了邓小平关于葬礼的批示,他还说:

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但是,王震也宣布了“不准”事项:不准开追悼会,只准搞遗体告别仪式;不准登报宣传;关于葬礼事宜,不准家属子女外传;不准立碑;不准传播丧事。

许世友是赫赫有名的开国上将,为何邓小平批示不准召开追悼会、不准立碑?邓小平也是有苦衷的,这要从新中国成立后任弼时病逝说起。

1950年10月27日,中央五大书记之一、开国元勋任弼时病逝,年仅46岁。任弼时病逝后,党和国家为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追悼会和送葬仪式,毛主席、朱德、周总理等人执绋,扶灵柩至劳动人民文化宫灵堂。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2)

任弼时

任弼时葬礼结束后,毛主席多次对朱德、周总理等人说任弼时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对他进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们死后如果都这样安葬,是不是过于浪费了?毛主席这时已经在酝酿一种节俭的丧葬形式,并准备最先在党内,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执行。

1954年初,毛主席来到杭州西湖边游览,当天他看到西湖周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墓地时,他忧心忡忡地说:“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1956年4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间隙,秘书送来一份文件。毛主席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份《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倡议书中写道:

“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种安葬死者的办法,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加上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厚葬久丧定作礼法,常使许多家庭因为安葬死者而陷于破产的境地。

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这种办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还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应当承认,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而且在有些国家已经普遍实行。”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3)

毛主席

倡议书还特别强调了自愿的原则:

“在人民中推行火葬的办法,必须是逐步的;必须完全按照自愿的原则,不要有任何的勉强。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有土葬的长期习惯,在人们还愿意继续实行土葬的时候,国家是不能加以干涉的;对于现存的坟墓,也是不能粗暴处理的。对于先烈的坟墓以及已经成为历史纪念物的古墓都应当注意保护。对于有主的普通坟墓,在需要迁移的时候,应当得到家属的同意。”

毛主席看完倡议书后,非常满意,连声说:“好,好。”随即拿起笔在最下方空白处签上了“毛泽东”,接着写上了日期“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之后,朱德、周总理、董必武等136人先后签上了自己名字。

然而,有一个人看到倡议书拒绝签字,他就是开国上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许世友不仅拒绝签字,还找到毛主席,表达自己对火葬不理解。那么,毛主席都带头签字了,许世友为何拒绝呢?

原因引人泪奔,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大孝子,自从参军后常年不能回家,他认为正是自己不在母亲身边,让母亲吃了很多苦。许世友多次对身边人说:“活着尽忠,忠于党忠于人民;死后尽孝,土葬为父母看坟。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4)

许世友

许世友是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如今在民间关于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这是许世友恪守一生的信条。许世友赤胆忠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许世友孝敬母亲,流传着“五跪慈母”、“六跪慈母”,甚是“九跪慈母”等多种说法。

纵观许世友的军旅生涯,多次出生入死,他在中共革命处于低谷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红军。土地革命时期,许世友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反围剿战争,长征时三过草地,翻越雪山。

全面抗战后,许世友被派到山东战场,担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不辱使命,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主席高度评价:“许世友是员战将,陈毅打仗,南靠粟裕,北靠许世友。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这里插一句,许世友跟毛主席初次见面时名字是“许士友”,毛主席提议将“士”改为“世”。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闲谈中,许世友向毛主席提到了自己名字和从军经历,他笑着说:

“我在家中的幼名叫友德,族谱上的辈分是‘仕’,父母就给我取名许仕友。我参军后,平时也学习认字,发现‘仕’有做官的意思,这不好,于是我就改名许士友。这一改,我当了红军战士就名副其实了。”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5)

毛主席和许世友

毛主席笑着说:“我看你还是改一个字,把‘士’改为‘世’,就叫世界之友嘛。这次我们是北上抗日,要有长远眼光,你看好不好?”许世友认为毛主席说得有道理,从此他的名字就叫许世友。

许世友善于打硬仗、恶仗,尤其一把大刀让敌人闻风丧胆。许世友常说:“红军枪弹不足,大刀是最便当、最令敌胆寒的兵器,三国时期的关云长能过五关斩六将,就是因为青龙偃月刀!”

许世友曾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大刀敢死队队长。1933年10月,许世友担任红四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他率部在四川反击刘湘等川军对红四方面军的“六路围攻”。在激动的战斗中,许世友多次身先士卒。

在突破嘉陵江的一次战斗中,许世友亲自率领敢死队,只见他手提一柄钢刀冲入敌阵。如此勇猛,让后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感叹道:“军长参加敢死队,史无前例!”

作为大孝子,许世友在建国前,只有2次冒险悄悄回到家乡,看望老母亲。1954年,这时许世友已经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已经20年没回家乡的他决定抽空回家看望老母亲。那天,许世友骑着马来到村口。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6)

许世友母亲

许世友远远就看到一位背着柴的老婆婆艰难地走着,他策马追去。这位老婆婆衣衫褴褛,头发几乎全白了,穿着一双破鞋。老婆婆抬头看着眼前的将军,说:“你是友德吧?”许世友先是一愣,直接下马跪在老婆婆面前:“娘,娘啊!我就是友德啊,我回来了,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许世友这位历经无数次生死时刻的将领,抱着母亲的腿嚎啕大哭,如同一个孩子一样。许世友跟母亲回到家中,家还是当年的模样,屋内没有仅有的几件家具都破烂不堪,看着见底的米缸,他再次跪在母亲面前。

在许世友母亲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许世友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坚强不屈的大别山的母亲,她慈祥的笑容中蕴含着旧中国妇女历经苦难后仍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希望。”

从那一刻开始,许世友就暗暗进下决心一定要给母亲一个幸福的晚年,而他也做到了。1959年,许世友再一次回到家乡,可母亲早已病逝。站在母亲墓地前,许世友嚎啕大哭:“娘,对不起,忠孝两难全,我活着不能为你尽孝,死后要葬在你身边,为你守坟。

所以,当中央发出火葬倡议后,许世友充满不解,表示一定要土葬在母亲旁边尽孝。毛主席则笑着对许世友说:“你现在才50多岁呢,距离去世还有很长时间呢。”日月如梭,转眼许世友已经年过花甲,他认为必须就自己身后事做出安排,他想到了儿子。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7)

许世友给儿子的书信

1979年10月22日,74岁的许世友给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许光: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

许光深知父亲的用意,他当即回到家乡,请老木匠给父亲打了一口棺材。棺材打好了,许光给父亲写信,请他回来验收,看看是否满意。许世友回信不用看了,自己去世后就用这口棺材。

1985年3月,许世友来到上海例行体检时,被诊断患上了肝癌。许世友的病情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当时北京医疗条件远比其他省市要好,大家纷纷劝他去北京接受治疗。时任北京解放军301医院政委刘轩庭曾是许世友部下,他多次请许世友去北京接受治疗,可都遭到拒绝。

许世友为何拒绝去北京治病呢?他认为自己一旦去北京,可能就回不来了,到时也无法土葬了。早在1985年春节前夕,自感身体抱恙的许世友就让秘书给中央写报告,表示自己可能时日不多,对组织上也没有特别要求,就是希望自己死后能土葬。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8)

邓小平和许世友

随着时间推移,许世友病情恶化,已经无法下床行走。许世友很着急,自己的报告中央始终没有回复。事实上,许世友的报告很多中央领导同志都看到了,可谁也无法做主,所以无法回复他。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许世友临终前,再次交代儿子许光,自己丧事一切从简,唯一要求就土葬在母亲身边。于是,长子再一次向组织上提出父亲临终的要求,而当初许世友请求土葬报告则被送到邓小平的案头。

邓小平对许世友特别了解,两人在战争年代建立了深厚友谊。1985年初,邓小平还专程去南京看望生病中的许世友。如今许世友病逝了,后事安排成为了难题,尤其葬礼规格问题,邓小平将如何批示呢?

邓小平思虑再三,便在报告了批示了八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报告批示后,邓小平指示王震代表他去南京,当面向许世友亲人宣布中央的决定以及对葬礼的要求。当王震宣布同意许世友生前的请求后,长子许光泪流满面,他紧紧握着王震的手说:“父亲可以瞑目了。”

许世友葬礼没有公开,棺材是原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赠送的,他请人到广西深山采伐金丝楠木打造而成。在许世友停灵期间,一支工兵队伍来到河南新县许家泵许世友的家乡,在他母亲墓地不远处挖掘墓穴。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9)

许世友和儿子许光

当年11月7日23时,负责抬棺扶灵的官兵接到紧急通知,他们将护送许世友灵柩回到家乡安葬。随着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一声令下,车队出发了。11月9日凌晨时分,车队顺利抵达新县许家泵。

由于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现场没有任何人接待,新县乡亲们并不知道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许世友墓地非常普通,距离母亲墓地很近,实现了他生前的愿望。值得一提的是,许世友入殓时亲人在他棺内放了三件陪葬品:一瓶茅台酒、一把使用多年的猎枪以及100块钱现金。

有人说,许世友这陪葬品了不得,酒可以壮胆,枪可以打鬼,钱可以买路,这意味他走到哪里都可以畅行无阻。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家乡人民群众都知道许世友安葬在故乡,结果前来祭拜者络绎不绝。

一年后,当地政府向上级反映,说是祭拜许世友将军的人越来越多,是不是把墓地稍微修缮下。另外,当地老百姓强烈要求给许世友树立一块墓碑,中央考虑后同意了。

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开国上将许世友病逝后)(10)

许世友墓地

许世友墓碑上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只镌刻“许世友同志之墓”,这是著名书法家范曾所题。许世友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实行火葬拒绝签字,并唯一被特批允许土葬的开国将军。谨以此文致敬开国上将许世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