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诗帖解析 伯乐哭骥传千古

       伯乐相马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这个成语的发生地在哪里,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本期,笔者将以柏树岭以北虞坂盐道采风的亲身体验,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发生在那片古老大地上的故事,感受一份来自远古的感动。

张好好诗帖解析 伯乐哭骥传千古(1)

伯乐其人

       数千年来,人们只以“伯乐”称之,但“伯乐”究竟为何人?笔者翻阅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伯乐”其人的相关记载。

        伯乐(约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春秋时期马的作用已十分凸显。当时人们将马分为六类,即种马(繁殖用)、戎马(军用)、齐马(仪仗用)、道马(驿用)、田马(狩猎用)、驽马(杂役用),养马、相马遂成为一门重要学问。孙阳从事相马这一职业时,还没有相马学的经验著作可资借鉴,只能靠比较、摸索、深思、探究去发现,正如《吕氏春秋·精通》所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后来,孙阳离开故土,历经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经济发展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育马匹、选择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著成绩深得秦穆公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军”,随后以监军少宰之职随军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

       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丰富的相马经验后,终于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书中有图有文,图文并茂。《伯乐相马经》长期被相马者奉为经典,在隋唐时代影响较大。后虽失传,但蛛丝马迹在诸多有关文献中仍隐隐可见,《新唐书·艺文志》载有《伯乐相马经》一卷,唐中叶张鷟写的《朝野佥载》,明人张鼎思著《琅琊代醉编·伯乐子》,以及杨升庵著的《艺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张好好诗帖解析 伯乐哭骥传千古(2)

伯乐僊府

       青石槽是虞坂古道的俗称,《寰宇记》记载:“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周武王封仲雍之后虞仲于夏墟,因虞为称,谓之虞坂。”虞坂,亦即古虞国出山的通道。相关史料记述:“虞坂路开凿于春秋以前,至战国时,已是一条盐运通衢大道。”所以又称其为“盐阪”。

       后人为纪念伯乐举荐之功,特在路旁塑其雕像供人瞻仰。距离雕像不足三百米远的路的另一边,一个高大的门楣上写着“伯乐僊府”四个大字,里面是一个尚未完工的“府邸”。同行的朋友告诉我,相传伯乐是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所以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而第一个被称为伯乐的人,在这里留下了“伯乐相马”的千古美谈,并称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后人为感念其功德,建造了这个府邸,大概是想留住“伯乐”,让他老人家在这里举荐更多的人才吧!

       这个府邸是地窨院式的构造,深十米左右。府邸中央,有一个十米见方的砖砌的平台,这用来作何用?无人知晓。在右手边的通道里,同行的朋友指着墙壁上一条明显与别的土质不同的剖面说:“这就是数千年前古盐道的路基。”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这个路基剖面约有十米长,离现在所在的地面高出一米多,呈南北走向,与虞坂古道是同一个方向,朋友介绍:“真正的古盐道是从这里进入青石槽的,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向西偏了几米,路基也下沉了不少,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伯乐僊府将一个古老的故事和一条古老的盐路完美结合在一起,虽经数千年的风沙渐渐被湮没,已失去往日繁华,但却将数千年的厚重记忆,深深地埋藏在肌体里。

        走在三千年虞坂古道上,追寻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我们知道,历史就在身边,正静静地等待着人们,一层层揭开它那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