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志联的内涵(蕴含哲理的治学联)

一、治学联

青志联的内涵(蕴含哲理的治学联)(1)

“治学”即刻苦读书,研究学问。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治学,历史上诸多名人才俊都曾撰拟读书对联,表达对治学境界的不同追求。有的表达志向抱负,有的抒发治学感想,或把人生理解寓于字句之中,或把自己性情寄托联语之内,不少治学对联睿智隽永富含哲理,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给人颇多启迪,催人奋发进取。

治学有不同境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巧妙而形象地通过文学意象来说明做学问要达到最高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最终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与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略有不同,我国古代儒学大师孔子也早已认为治学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只有那些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时也在心灵上达到最高境界。

这些“境界”说也是治学联中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由此,概括起来,治学联在内容上大致表现有以下几类。

(一)读书需惜时勤奋,严谨踏实

这一类占据了治学联的绝大部分。宋代学者刘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说明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这是一副劝勉人们学习的对联。“三上”,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归田录·二》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老先生堪为惜时的表率,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取得令人钦敬的成就。“三余”,三国时魏国学者董遇主张利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董遇的“三余”,就是泛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余暇时间。

林则徐一向治学严谨,他写的治学联也显得与众不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上联写幼时家境之清贫,下联写治学的刻苦精神,反映出林则徐不顾家境贫寒,矢志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

读书最怕人打扰,南宋文学家楼钥写过一联,以警后人。对联写道: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楼钥惜时如金,不愿招惹那些俗气的“频来客”聊天扯谈,但如果手中有奇书异卷,则一定要邀请同仁好友共赏。通过此联,我们可以看出楼钥对待客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了读书求友的一片苦心,而其珍惜时间、刻苦读书的精神也可见一斑。

明代“吴中四子”之一的祝枝山,酷爱读书,博学机敏,曾撰一联: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手抄书反映了苦读精神,才华来源于刻苦学习。

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题联:

爱书不厌如平壑;

戒酒新严似筑堤。

对联指出,人不仅要喜欢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只要认真学习,定当学有所获,自然能够填平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达到目标。

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

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

上联依据“乾始坤承”的关系,指出只有博览群书,“通彻古今上下”,才能进入乐在其中、自由随意的佳境。下联用“月满潮平”作比喻,指出只要谦虚务实,忘我地学习,自会书山月圆,学海潮平。

(二)治学需讲究方法,持之以恒

治学要有严谨的态度,讲究方法也很重要。许多治学联便是告诉我们一些治学的基本方法,要勤思,要实践,要学而时习之,更要持之以恒。

治学莫蜻蜓点水;

读书需蝴蝶贪花。

对联用自然现象来比喻读书学习要下真功夫,不要浅尝辄止,而要像蝴蝶恋花那样投入,那样恋恋不舍。

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

上联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引来。从纸面文字上学来的东西,终究还是感到肤浅的,死啃教条有时还会误事。书本知识是别人的经验,毕竟是间接的东西,要成为自己的体会,还得靠个人的领悟。这副对联反映读书的心得体会,也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对人们具有指导作用。它告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培养思辨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治学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治学联多为文人所作,犹如座右铭,或悬于壁室,或题于书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心境和立学态度。明代李乐论书联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指的是立志修身的途径。闭门谢客就成了人迹罕至的深谷大山,一心读书就随时可进入圣洁的世界。强调安心读书的重要。

陆游晚年壮志消残、宏业未酬,但读书之嗜好依然如初。他写过一副治学联,表达了他的治学思想:

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

相比之下,林语堂的治学联显得积极上进,有一股叱咤风云的豪气:

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上联表明他突破了一元化思维方式,超越了中西二元对立,着意对不同文化进行求同去异和取长补短的融会整合。全联立意深邃、气势恢宏,道出了作者博大的出世立身志向。

纪晓岚是清代大文学家,他身居要职,游离朝野之间,性情不为宦海所困,一生甘与诗书为伴。他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此联把自己一生追求学问、敷衍官场的两面性格披露得淋漓尽致。两者相比,其书痴形象的刻画更显得执著、沉重。

(四)读书治学具有积极意义

自古以来,治学联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治学名联,表明读书治学具有不同角度的积极意义。人们认为读书可带来福、善、乐、喜,如清吴熙载有一短联:

读书修福;

安分养神

清李兆洛也有一联:

无事此静坐;

有福方读书。

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撰联:“读书世受和平福;学佛人多欢喜缘。”他的另外两联:“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把读书之乐与交友、赏月、观花这样的人生美好时光和惬意心境互喻,足见其将读书看作人生至乐之事。

明将郑成功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与宋代理学家朱熹联“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乾隆进士顾光旭联云:“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更是把“为善”、“读书”推崇至“万事”之上、“百花”之先。

南宋大儒朱熹也认为读书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所以他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题联: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人心。

上联以日月作喻,将太阳和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清澈的眼睛,时刻注视人们的言行视听。因此,做人就要顺天理,去贪欲,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下联所指的圣贤,是指道德才能极高之人,经书诗文则是圣哲先贤智慧的结晶。联语劝导人们只有善读万卷诗书,才能领悟圣贤之心,净化我们的心灵,达到圣贤所期望的境界。

二、修身联

修身,是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身养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举凡旨在提高世人道德修养的对联,便可归为修身联。

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这些从不同角度向善求美的修身理念在对联中均有体现。相应地,我们把修身联按内容主旨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德修智,德才兼备

这一类对联体现的是儒家的修身主张和思想追求。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是说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儒家学说还告诫我们,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乃人之“五德”。至于修智,儒家学说指明学习知识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又有何用?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知识面不能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就是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我们来看几副包蕴了儒家思想主张的对联:

修身壹是;

进步自由

“壹是”是一概、一律之意。“自由”,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拘束。全联是说修养自己的一切方面,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就可以进步,达到崇高的自由境界。

谦卦六爻皆吉;

恕字终身可行。

此联见于清儒金兰生所辑《格言联璧》。上联所说的谦卦,是周易中的一卦,因为此卦有谦卑之德,所以不论六爻如何变化,皆得亨通。说明谦虚退让才能无往不利。下联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子贡的教导,并解释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慈悲,是终身都要奉行的,放之四海皆准,能给大众带来祥和融洽,自然也能给自己带来吉祥安乐。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

求医药莫若养性情。

上联讲修身,针对世俗的弊端,指出人们与其注意相貌或样子的好看,不如注重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受。下联讲养性,养性之道实质上就是对自己性格情绪的修养,不仅要重视病前预防,而且要注重情志养生,避免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这就是今人说的“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

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提出来的教学条目,“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上联告诫学子,应当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用以陶冶身心,增长才智,成为谦谦君子。下联语出《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联语引述儒家的名言警句,是为了劝诫人们,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首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清静寡欲,顺应自然

这是道家思想所追求的根本,在对联中也多有体现。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返璞归真。道法自然,人生在天地之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它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依其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强加的因素,以此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应效法道的自然本性,顺应变化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道教以柔弱为用,柔弱不争,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缺,强者容易先受到曲折。修道就应是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心。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且看对联中是如何表现道家思想的:

待足几时足,知足自足;

求闲何日闲,偷闲便闲。

作者佚名。近代上海一个商业大亨黄楚九的私宅“知足庐”里挂着这副对联。他是浙江余姚人,到上海滩立足打拼,经历过债务累累的困境和财源滚滚的盛况,跌宕起伏,世事洞明,便在屋内中堂挂上这副“知足”联。

立身苦被浮名累;

涉世无如本色难。

上联说,退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的人,根本不屑于世俗凡尘那些追名逐利的思想。如果立身被世俗的浮躁功名利禄所累,就会觉得苦不堪言。下联说为人处世最可贵的是保持自己率真的本色。本色就是本来面目,要保持本来面目,不戴虚伪面具,保持一颗纯真自然的心,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三)牺牲自我,造福他人

这一类体现的是墨家思想。墨子要求做到“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墨家修身教育的根本准则。所谓“兼相爱”就是不分亲疏,彼此相亲相爱。所谓“交相利”就是兴天下之利,使天下人都得到“利”。“兼爱”与“交利”是一个整体,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就必须利天下所有的人。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人生价值观,神、牺牲精神的修养观。具体内容为:第一,以仁人要求自己,尽一切努力去兴天下之利。墨家的私学组织不仅是一个教育、学术的团体,也是一个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政治集体。无论师、生,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地履行墨家的“道义”,必须尽一切努力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一切都要以社会价值为最高的人生原则,人在修身过程中首先要培养自己这种感情和品德,而在实践中必须身体力行之。第二,磨炼和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就是墨家一再强调的“尚强力”。墨子认为,“赖以其力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自强不息,积极奋斗,否则,人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三,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牺牲精神要求自己。在先秦诸子中,墨子及其门人最富有道德实践精神,师生都能从事艰苦的劳动和过艰苦的生活,做到像传说中的夏禹那样,“以自苦为极”,心甘情愿地吃苦,供人役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且看以下这副对联:

不悲镜里容颜瘦;

且喜心头疆域宽。

这副对联说容颜瘦了不必悲伤担忧,而应走出困境,自强不息。下联中的“心头疆域宽”,是指胸怀要宽广、旷达,要装着天下、国家、集体、团队等方面的大事,而不要只想到自己。

再如: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此联为清末学者俞曲园所作。上联追根溯源,指出“烦恼”皆从小“我”而来,因为做人如果能做到抛弃私心杂念,就能安定内心世界,就没有烦恼。下联则指出历尽艰难,备尝艰辛困苦,有益于磨砺意志,增添勇气,获得更有意义的人生。对联之意正是墨家思想的体现。

也有将几种思想主张结合起来表现修身理想的,如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撰写并作为座右铭挂在书桌旁的对联,就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结合: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知足知不足”,出自古籍,《老子》中有:“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也说:“知足则乐,务贪必忧。”又说:“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这是针对治学而言的。《礼记·学记》中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清代黄宗羲也说:“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可见,此联所说“知足知不足”,是因人因事而异,即在生活的追求上应当“知足”,在事业的进取上则应当“知不足”。下联“有为有弗为”出自《孟子·离娄下》:“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应当对有些事情予以放弃,然后才能专心致志,有所作为。这副对联将儒家和道家的修身准则融合为一,倡议大家在物质追求上应适可而止,应当“知足”,而在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则应常常“知不足”,对于有益于世的事情就应当勇往直前地去做,对于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则应当坚决不做。

三、警策联

警策,又叫精警或警句,指的是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带有警策、哲理的对联,十分深刻,充满思辨,发人深省。“警策联”是文人写来警示世人,实际上也是作者自省的格言式对联。自勉联和警策联有共同的意义,两者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对自己说的口气,一种是对他人说的口气。

人们拟写的警策联,并不一定是板起面孔的说教,反而常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段,颇能寓教于乐。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副对联运用了明喻手法,告诫我们:学习犹如“逆水行舟”,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长进。人的思想犹如“平原走马”,如果心猿意马,不克制自己的玩性,必然一事无成。

鹦鹉前头休多语;

小人身边须慎行。

这副对联则用了比兴,上联是触景生情的兴起,引出下联。告诉人们立身处世的道理:在爱管闲事、讨好卖乖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面前,言谈应该格外慎重,行为应多加检点,免得让他钻了空子。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这副警策联,通过上下联回环往复的陈述,告诉人们一个走向成功的秘诀:须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梅花扑鼻香。采用了回环辞格。

四川峨眉山千佛禅院弥勒佛堂有副警策联:

律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副对联采用了象征手法。上联用“真面目”来象征严于律己的做人信条,下联用“大肚皮”来象征宽以待人、能够容人的度量。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的含义,具体生动、妙趣横生。

警策联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醒世警人,若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警示人生哲理

这类对联告诉人们关于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关于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等方面的正确道理。有些对联虽然质朴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革命烈士李甲秾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这副对联是对人生经验的总括,富有生活哲理,上联连用五个“苦”字,最后以“乐”字透出;下联连用五个“闲”字,最后推出一个“废”字,用心独到,说明人世间苦尽甜来、光阴难买的深邃道理。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写木炭,但又说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何须有路寻无路;

莫道无门却有门

此联充满着人生哲理的思辨,尤其是“莫道无门却有门”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让人深思与品味,意蕴悠长。

成名每在穷居日;

败事多因得意时。

充满着辩证法,也道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识破人情知纸厚;

踏遍世路觉山平。

人情薄如纸,世路险如山,历经沧桑才会有此深感。用“知纸厚”、“觉山平”夸张反衬“人情”之淡薄,“世路”之坎坷。

人心若路直行好;

世事如棋宽着高。

说的是做人要行得正、做得端,莫生歪心。对事要宽宏大量,往宽里行,讲出了做人处世之道。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此联和上一副联有异曲同工之处,做人要大度为怀,吃亏是福,容纳百川,方见潇洒。

有半点生死交情,方许入庙谒帝;

无一毫光明心迹,何须稽首焚香。

这副题于江苏省如皋关帝庙的对联,意在警示人们应该重视友情,光明磊落。如果你不能做到这样,你入庙拜神,就是对关圣大帝的亵渎,如果你心怀不轨,头磕得再响,香烧得再多,也掩盖不了自己的丑恶灵魂。

无易事则无难事;

有虚心方有实心。

“易”与“难”,“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事物往往就是这样正反相承。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此联有要成大器必须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含意,用“水”成“海”与“山”极“天”,比喻形象生动,理在其中,启迪人们不断进取向上。

兰有群清,竹无一曲;

山同人朗,水与情长

这是清朝光绪皇帝之师翁同龢写的对联,言简意赅,清新俊逸,意味深长。尤其是“竹无一曲”道出了做人应追求的品格。

激志则宏;

水激石则鸣。

道出了“困”则思奋,精图励志的物性事理。

(二)警示家庭伦理

这类对联常常被称为“治家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积极修身,也强调治家,有较强的家庭观念,认为一个家庭里面,应孝敬父母,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治家如治国,种种治家谋略与持家观念也常在对联中表现出来,如:

淡饭清茶有真味;

明窗净几是安居。

这是一副生活保健对联,充满了生活哲理。淡饭清茶,即粗茶淡饭,表的是简朴的生活,上联指出饮食不要过于讲究,不过多摄入油腻的食物,这样的简单生活更健康,更有真味;下联则提醒人们要保持窗明几净,保持清洁卫生的家庭环境,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

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现代教育家吴玉章所作,告诫后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力戒华而不实和讲究虚伪体面的浮躁作风,勤恳踏实,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的行业岗位上争先创优,做到最好。

有些对联警示意味较为温和,但也有一定的劝世作用。如下面一副劝家庭和好的对联也别具风趣:

女常可爱,媳常可憎,劝天下婆母,要拿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

妻每为顺,亲每为逆,愿世上人子,应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上联劝天下偏爱女儿而虐待媳妇的婆婆,应将爱女的慈母心肠推及儿媳;下联更有深意,世上不少男人,对妻子百依百顺,而对双亲却嫌弃厌恶。对联劝诫只顺从妻子而不敬重父母的儿子,要拿出顺从妻子之意来孝敬父母。

(三)警示贪虐腐败

警策联中有一类提倡勤廉、反贪刺虐的廉政楹联。大凡官场、科场的人大权在握,往往利令智昏,不知天高地厚,需要警钟长鸣。《红楼梦》中描写的智通寺门亭有一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意思是钱财积聚得很多,但还是贪心不足地聚敛,一向为非作歹,无所顾忌,直到走投无路时,才想要改邪归正,而为时已晚。对联揭示了当权统治者贪婪的本性及最终身败名裂的下场,对贪赃枉法、作奸犯科者真是一剂良药。

杭州飞来峰侧的“壑雷亭”内有一联,也会给那些贪官们当头棒喝:

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

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声雷。

此联借“壑”、“雷”之意,警告那些“利欲纷驰”、“偷心未尽”者,小心跌进万丈沟壑,难以自拔,谨防天公发怒雷劈,身败名裂。来到这里,利欲熏心之徒千万要收住脚步了。

还有些廉政楹联以直抒胸怀、言物咏志的形式,或明志明誓,或自警自律,或互勉互励,在古往今来楹联作品中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比如,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在任时曾题一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原杭州府署有这样一副对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

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明朝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也曾为所属浙江海宁县谯楼写过一副对联: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以联语形式表现廉政文化,嬉笑怒骂,寓庄于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子孙莫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这是近代历史人物林则徐的一副的警策联,深蕴哲理,意味隽永,镌刻于福州林则徐祠。林则徐一生廉洁自守,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晚年仍不忘教育后辈。按照世俗观念和处世哲学,为官一任,总要给子孙留点钱财,福荫后代,而林则徐则辩证地提出“留钱做什么?”他认为,留钱给子孙,“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而“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在对待子孙问题上,体现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引人深思、警醒。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这副对联不但说出了做诗的诀窍,也讲了生活上能淡泊、清贫、廉洁是做好官的根本。

四、自题联

自题联相当于“抒怀诗”,是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慨,总结对人生的感悟,或是提出自己做人的信念和教条。自题联是创作者为自己作的对联,常贴于门楣、书房,或刻于笔管或砚边、镇纸上,以联语自策、自励、自勉、自戒、自况、自嘲,均属“自言自语”,并无它指。自题联不是一般应酬、应景之作,而是用心构思、刻意经营的,饱含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思想的结晶,不乏警句和格言,对大众对后人不无启迪,多有教益。自题联中多为警句联、格言联,另外也有游戏联、谐趣联。

古今不少名人借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的自题联,读来更具激励作用。名人的自题联,内容上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明示壮志气节

在对联中表明自己的豪情壮志和高贵气节。明朝谏臣杨继盛被严嵩诬陷下狱,临刑前,挥毫在狱壁上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联,表达其面对强暴宁死不屈的高尚品格。李大钊同志十分崇敬杨继盛的为人,把杨继盛对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作为自己一生的战斗箴言。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大钊选集》扉页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便是李大钊的手迹。

明末爱国志士王夫之,抗清失败后,隐姓埋名,发愤著述四十年,在他的书斋里,有一副充满战斗豪情的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决不随波逐流和宁死不贰的决心。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画室里,也有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抗战时期,他拒绝为蒋介石画标准像,人家问他为何不感兴趣,画家慷慨激昂地回答:“我只对抗日救国感兴趣!”

清代书画家郑燮也作了不少这种类型的自题联,看下面这副: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燮擅画墨竹,这是因为他爱“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所画的墨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此联采用借物言志的手法,借竹、梅来比拟、象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上联称许竹有虚心的品格。“低头叶”,竹的叶尖下垂,仿佛低头,这是对谦虚形象的赞美。下联意谓梅有狂傲的姿态却无仰面的媚态。“仰面花”,梅花花蕊不向上,这是傲骨形象的表现。联语显示了作者有傲骨而无傲气,谦虚待人而不屈服于强权的可贵品格。从写作角度上看,上下联都是由内(心、骨)而外(头、面),井然有序;从情调上看,上联是抑,下联是扬,抑扬有度,从对仗看,字字对称,既是所绘墨竹、梅花的形象写照,又是作者自己人格、精神、情操的生动体现,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有较强的感人力量。据说郑燮到山东潍县当知县的第一天,便在县衙墙上凿十多个脸盆般大的洞,说是要“放掉旧官府的丑恶习气,让百姓洞察衙门肮脏。”而且打破常规“日夜受理状子”。他还在内庭上悬挂这副对联作为座右铭。

(二)抒发情怀志趣

名人也有自己的情趣,或钟情于事业成就,或徜徉于学问艺术,或留恋于花鸟木石,心之所至,就通过对联抒发出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为培养人才、开办学校历尽艰辛,他曾自书一联,表露心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陶先生一心为公、毫无私利的高尚品格,令人崇敬。再看下面这副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据说此联是左宗棠15岁时所作,抒发了其意志和抱负。45岁时重写了一遍,并留下跋语:“三十年前作此语以自夸,只今犹时往来胸中,试为儿辈诵之,颇不免惭赧之意。然志趣因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鲜,谓子弟不可学老夫少年之狂哉。”可见此联一直鞭策着他。上联讲立志。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有无土地是衡量人们贫富的标准。左宗棠认为,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温饱,而心里却关怀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句意。下联讲读书。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作者认为,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充实自己,与古代仁人志士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读万卷书”,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短短十六个字,言浅意深,可以铭于座右。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郑燮《题画》云:“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这一段文字可作为此联的注释,全联既是写真,又揭示了一个哲理: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既体现了作者郑燮“繁冗削尽”的艺术意趣,又体现了不慕荣华而淡泊名利的人生观。诗言志,联亦然,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淡雅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个性,亦与内容相合。历来为游人所喜爱,广泛流传。此联另一说为江苏省镇江焦山别峰庵所题,现为郑板桥故居所藏挂。

(三)激励信心、决心

名人的不少自题联,犹如座右铭,用以自警,激励行事。清代著名考据家阎若璩从小口吃,又很愚钝,但勤奋好学,曾写一联作座右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以此激励自己。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水积不高

——纪昀自勉

这是一副意味隽永的自勉联。“芟”,删除杂草。上联将“过”喻为“秋草”,指出人的缺点错误就像“殳难尽”的“秋草”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冒出来。下联以“积不高”的“春水”作喻,形象地说明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的“骄满”二字,正是减弱求知欲望的麻醉剂,阻止知识渗透的堵塞物。而“学似春水积不高”的态度,正是倡导谦虚求学精神的生动写照。作者拟以此联为诫,以慎独的精神“芟过”,以奋勉的决心“积学”。

(四)追求养心延寿

明朝郑成功题写的自励联: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上联说了“寡欲养心”的健身之道,下联表明了“读书乐”的养生之理。读书的好处很多,常人只看它可以获得知识启迪智慧,殊不知,读书人还能从中获得调节情感、平衡心理、淡化郁情和修身养性的乐趣。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写的养生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它阐明“无求”和“不饱”都是健生的法宝。限制饮食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一副对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上下联分别阐明了“为善乐”和“读书香”的养生之道。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可以得到许多精神安慰,由此产生的温暖和快乐,有助于解除精神紧张,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健康长寿。清人郑板桥题写的厨房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此联高度概括了他的日常饮食特点:常吃粗粮,饮天然水泡的菊花茶,多吃素菜有益健康。

(五)树立准则学说

在对联中表明自己做人的准则和认识的道理。早年撰有一副自题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上联表达愿与志同道合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交友准则,下联阐明既要读有字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的重要观点,短短一联,反映了同志早年从事社会活动的态度。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近代浙江名医范文甫自题的一副对联,他每年春节都把这副对联写好挂在大门上。范文甫名噪一时,为人慷慨仗义,不吝钱财。对贫者常施诊赠药,凭其盖章处方,可直接去药铺取药。每到端午、中秋、岁末时候,由他向药铺结算赊欠的药资,有时倾其所有,他也不以为然。其医德医风与治病轶事,当时为世人传为美谈。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是学者范文澜的自题联,表明了他在治学上的严谨态度:为求文章不写一句空话,哪怕坐十年冷板凳也心甘情愿。

郑板桥的自题联很多,除上述外还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等,既表达了他个人的艺术观点和兴趣爱好,也含有自励成分,在自题联中别具一格。

1.励志联

1)读书才恨知识浅;观海方知天地宽。

(2)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唯思利及人。

(4)卧虎藏龙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披星戴月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2.历史名人联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3)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4)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