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

提起《儒林外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谁?肯定是范进。其实,《儒林外史》中可悲可叹的人物,又岂止范进一人?严贡生、张静斋、王惠、杨执中、匡超人、王玉辉、牛浦等,哪一个不是悲剧人物?可笑可悲的文人背后,是可笑可悲的社会风气。整个《儒林外史》,就是一部明清科举制度下的悲歌。那么,《儒林外史》中文人道德沦丧后的可悲表现在哪里,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文人的道德沦丧,又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1)

一、 中国文人集体道德沦丧的表现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一样,涵盖了明代,实际上更是清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儒林外史》又以集中描写文人生活为主。形形色色的文人,除了萧云仙、马二先生、杜少卿、蘧景玉、虞育德和庄绍光等少数人外,多数都是作者批判的对象,是可悲的,他们的可悲,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醉心于功名利禄,不顾道德和廉耻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严致中,因为他是贡生,所以书中称其为严贡生。严贡生卑鄙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的卑鄙,只能用 “坏死了!”来形容,而且因为他处处标榜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所以更觉可恶可耻。严贡生的“坏”,主要表现为六亲不认、蛮狠无礼、巧取豪夺、虚伪阴险上。

人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严贡生眼中,除了利益,其它的什么都是狗屁。亲兄弟严监生生病时不见他的面,而严监生归天后,他立马就跑回来,为了霸占严监生的家产,他蛮横无礼地用一大堆站不住脚的理由,逼迫严监生的小妾赵氏腾出正房,让自己的儿子一家搬到严监生家中去住,还要赵氏用对待屋主的态度称呼自己的儿子。

按照常理,严监生死前就已经将赵氏扶了正,赵氏又答应用心抚养严监生的儿子,那么赵氏继承严监生家产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严监生死前不知帮过他哥严贡生多少回,赵氏在严监生死后又对严贡生极为尊敬,所以严贡生是没有任何理由和颜面再做霸占兄弟家产,将弟媳和侄儿赶出门这样的事的。

但严贡生丝毫不管这些,仍然强词夺理逼迫赵氏。赵氏无奈找来一大帮人帮自己说话,可这些人,比如严监生的舅子王仁和王德兄弟、族长严振先等人,居然因为害怕严贡生而不敢完全站在赵氏一边,可见严贡生平时在乡里的威风。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2)

赵氏无奈,到县衙去告,汤知县是妾生的,所以准了赵氏的诉求。严贡生气不过,又跑到府里去告,府尊也是有妾的,自然和汤知县一样嫌严贡生多事。他又跑到省里告,省里发回县府审理,对严贡生不理不睬。严贡生不但没有羞耻和放弃之心,反而越告越来精神,竟然不辞路远跑到京城部里去告,最后终于判定严监生的财产三七分,自己的儿子得了七分,他这才罢休。从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心黑和无赖到何种程度,官场对这这种人的纵容又到了什么地步。

对于亲兄弟尚且如此,对旁人阴险使坏就更不在话下了。他因为霸占了邻居王小二的猪,王小二的哥子到他家讨要,被他的几个儿子打折了腿,又因为蛮不讲理赖下黄梦统的米和驴,被两人同时告到县衙,虽然他逢人便炫耀汤知县如何抬举他,这时听到有官司,便立马逃去了省城。

他给儿子娶亲时,大喜之日竟然舍不得给吹手应给的钱,导致没有吹手来,女方因此迟迟不愿让新人上轿,他对此毫不觉得羞,最后女方被缠得没办法,只好送新人上轿。后来和儿子儿媳回家时,他故意把吃剩的,不值几个钱的云片糕放在船头,引诱船家当成零食吃了,借机说他的这是名贵药材,要船家赔偿,还要送官。在他的威逼恐吓下,船夫向他磕头认罪,他便借此赖掉船夫的船钱,让船夫白白辛苦一趟。他对船家说的话,言语恶毒且极其粗俗,别说有读书人的宽容,连起码的斯文都没有。他是《儒林外史》中第一“碰瓷王”。他能成功,主要得益于他的极端无耻。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3)

他坏事做尽,但仍然能说出: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情,也觉得于心无愧;小弟为人率真,在镇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样占领道德制高点,为自己脸上贴金的话,而且绝不会脸红。像严贡生这样披着读书人外衣,实际上醉心功名利禄,毫无道德廉耻的人,还有举人张静斋、太守王惠等人。

作为乡绅,张静斋家境极其富有,又处处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一个趋炎附势、横行霸道、歹毒至极的人。为了少出几两银子买寺里僧官的地,竟然给和朋友吃酒、丝毫没有奸情的僧官设下捉奸的陷阱,把僧官送到官府,最后终于达到少花钱买好地的目的。他还经常死皮赖脸地到处“打秋风”混吃喝。他邀请范进到汤知县处打秋风时,为了讨好汤知县,竟然出了用枷把杀牛卖肉的老师傅枷起来,再把几十斤牛肉放在枷上这样的坏主意。汤知县听了他的话,导致老师傅被折磨而死,众回民闹事,不得已在汤知县安排下从城墙上逃跑,急急如丧家之犬。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4)

王惠作为太守,为官有两个原则:一是“保平安”,二是捞银子。他一到地方便了解“民情”,实际是看有没有油水可捞。在他眼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才是做官的目的。为了搜刮钱财,他动不动就给犯事的百姓以“站笼”之刑,靠着严刑峻法赚回大量银子,同时又博得政绩,居然被上级评为“能员”。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当今的有些贪官,为了政绩动不动拿出“雷厉风行”的作风,实际上不过摆官威欺压百姓罢了。宁王叛乱时,他没有骨气反抗,直接投降了宁王。后来宁王兵败,他又吓得半死,急忙远走天涯。

严贡生、张静斋、王惠等人没有道德,没有廉耻,更没有骨气,有的只是虚伪和奸诈、狠毒而已。但就是这样的人,仍然有自己的朋友圈,仍然能在文人队伍中谈笑自若,可见当时文人整体上已经对这种卑鄙免疫了。

2、醉心于功名利禄,陶醉于精神胜利

杨执中本不学无术,在功名、治家等方面上一事无成,道德品行也好不到那里去。他却一心认为自己用心举业,走的是“大道”,结果考了一辈子也只是无意中补得一个廪,乡试考了十六七次也没考过,一辈子的科举级别只能停留在廪生上,就是那首被娄氏兄弟连连称赞的诗作也是抄来的。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5)

然而他又不屑于耕田做生意等实事,为人极其懒惰和不负责。他给别人做账房先生,又懒又不诚实,把账目弄得一塌糊涂,亏空了东家七百多两银子,东家质问,他还满嘴“之乎者也”的不服气,结果自然被送到官府。世人都笑他呆傻,但娄三、娄四公子却把他当做高人,花钱把他从牢房里赎出来。他教子无方,导致两个儿子赌钱成风,不务正业。他虽然家中赤贫如洗,却不能夫妻同甘共苦,自认为高妻子许多,对自己耳聋的老妻又骂又打,哪里有读书人的慈悲和宽容,活脱脱一个书呆子和伪君子。

他之所以被娄三、娄四公子等人认为是“高人”,就是靠着说“愤世嫉俗”的话,满口道德文章,懒惰不干实事,而投了娄三、娄四公子等人附庸风雅、消遣人生的胃口,所以才有了人脉。

3、醉心于功名利禄,抛却原有之美好

匡超人的悲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匡超人本是朴实敦厚的农家子弟,对父母极其孝顺。得遇马二先生后,听了他的话,决心投身举业来改变命运。仅从这点看,他绝对是励志少年的代表。

他白日里杀猪卖肉、磨豆腐换些钱贴补家里,时不时用赚的钱给二老买些吃食,亲自照顾老父亲吃喝拉撒。甚至老父亲患病,上厕所不方便时,匡超人亲自用肩膀担着老父亲的腿,让老父亲能轻松大小便,其孝顺世上少有。

夜晚他便在灯下苦读,到天未亮时又开始忙活小生意。村里失火后,匡超人想尽办法,求人说情把一家人安排到寺庙去住。这时候的匡超人,一家人日子虽过得清贫,但父慈子孝,全家和谐,本来是人生一大幸事。

老父亲临终时劝他不要迷恋举业,不可贪恋富贵,只注重道德人品,做一个兄弟和睦,安稳度日的小百姓就好。匡超人嘴上答应,但后面的所作所为却完全背离了老夫的心愿。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6)

匡超人因为读书用功,得到当地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当然,这其中主要还是靠他的才学,所以这时的匡超人还是可敬的。但他在杭州结识了冒充名士的景三江和潘三爷以后,目睹他们因为冒充名士而得到的好处,便不顾道义给潘三爷干起了替人考试、包揽讼词的勾当。后来他一边吹嘘,一边给别人批文章赚钱,做了八股文的选家。便再次向人吹嘘他印出了九十五本八股文选本,人人竞相购买,五省的学子家中供着他的神位。他说这些话,做这些事时丝毫没有良心的忏悔和不安。

不久,他跟着原来赏识提拔他的知县去了京城,临去时他为了自己读书人的面子。强迫妻子到自己老家去住,导致妻子到了乡下水土不服病倒了。匡超人到京城后对妻子不闻不问,却为了巴结权贵,抛弃了患难时的结发妻子,再次与权贵人家的小姐成婚,成了明代的“陈世美”。最后,原来的结发妻子,因生病得不到很好医治而死去。此时,他更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和马二先生落井下石,完全成了一个为了功名利禄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原来善良孝顺,坚忍不拔的匡超人,因为醉心功名利禄,变成了丑陋不堪的,《红与黑》中于连一样的人物,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4、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人性之泯灭

这方面的代表,就是王玉辉。王玉辉考了一辈子科举,可命运还不如范进,到了60多岁光景还是个秀才。他生平除了考取功名,就是纂“礼书、字书、乡约书”三部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著作,他不仅自己完全沦为封建礼教、功名利禄的卫道士,而且还为此把亲生女儿彻底葬送。在他的思想毒害下,女儿在女婿死后要为女婿殉情而绝食,他不仅没有阻拦,而且称赞女儿这是“大义”,不顾老妻和婆家反对一味支持女儿绝食,女儿死后老妻伤心得难以吃饭,他居然说:

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如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又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7)

功名利禄蒙蔽了他的双眼,封建礼教泯灭了他的人性,他完全成了可悲又可憎的人。而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换来县上发的表彰女儿为“烈妇"的文书。逼死女儿后他虽然伤心,终究觉得是光彩的事,并不为此而内疚,但听到老朋友死去,他立马潸然泪下。所以,他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他的愚昧无知,让我们对他可怜之余,更觉可恨。他女儿做了烈妇,没有人谴责他的不是,反而都来祭拜他的女儿,称赞他的大义,这让我们明白,当时和王玉辉一样思想的读书人,又何止他一人。

二、 从《儒林外史》探究中国文人道德沦丧的原因

1、 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高峰的产物

明清以后,中国封建专制逐渐走向了高峰。大明朝建立后,极其重视对文人思想的控制。文人士大夫在朝时,每日里战战兢兢,哪能随便再有像唐朝时魏征当面指责唐太宗,宋朝时包拯唾沫星子落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仍然不怒的开明?有的只是宋濂、解缙、方孝孺等悲惨的例子;文人们又不能像魏晋、唐宋时一样随便隐居,只能用心做统治者的奴才。

在此环境下,文人们思想不得自由,学术就更难自由,一旦做官,也就把主要心思放在保住官位,保住荣华富贵方面,而不注重道德品质了。清朝建立后大兴“文字狱”,文人思想进一步得到禁锢。乾隆帝甚至直接对大学士纪晓岚说:“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畅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在这样极端残酷的政治环境下,文人的精神被进一步阉割,只能在做奴才中专心于自身的前途。

因此明清时,我们已经很少看到魏晋风度和唐宋时文人的那种独立自由,果敢有为之风范。官场上普遍的庸碌无为和明哲保身,反而成了士子追求平安的护身符。所以乾隆时的曹振镛靠着“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一路顺风顺水,官至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一路升迁,又平安退休。官场的风气自然影响到士林的风气,所以士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就不足为奇了。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8)

封建集权的象征——金銮殿宝座

2、 明清以后八股取士的局限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作者借王冕之口说到: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这直接说出了八股文取士容易让士子摒弃道德思想的危害性。本来,八股文取士,出题范围以四书五经为主,以程朱理学等来禁锢思想,完全限制了才情发挥和思想内容,既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又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却把文章形式放在了第一位。就像《儒林外史》中专门研究文章,评阅文章试卷的马二先生说的:

文章总以理法为主,任他风气变,理法总是不变,所以本朝洪、永是一变,成、弘又是一变,细看来,理法总是一般,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又不可带词赋气。

马儿先生是尤其反对文章词赋气,也就是反对文人性情的,不仅马儿先生反对,范进的老师周进也因为魏好古在他面前卖弄诗词歌赋,痛骂魏好古到:

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所以,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文章不要词赋气,便表示不要文人有个人思想和自由性情,专心做奴才而已。因此唐宋时那样既是道德君子、文学大家,又是经世致用之能臣的人,明清后越来越少。所以那年纪小小的牛浦,为了自己能出名也坑蒙拐骗,卖弄文学。士子们普遍的道德低下,到了令后人作呕的地步,他们自己却习以为常。文人士大夫精神的侏儒,导致他们的自私自利和麻木不仁,这种情况一直到五四运动后才真正得到扭转。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9)

3、 明清时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在江南的发展,是文人走向道德沦丧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从《儒林外史》我们得知,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物资非常丰富,物资的丰富,带来了生活的便利,而要获得物质生活的如意,你就要有大把的银子。在此环境下,中国传统社会耕读为生、耕读为荣的观念进一步松动,文人原来在精神和人格、学识等方面的优越感进一步丧失。他们面对达官贵人和豪富巨贾、暴发户等花天酒地的生活,自然眼红,但他们又普遍不会营生,缺少来钱之道,因此便放弃道德修养,转而钻营生财之道。

他们中有的走上了出书刊文、卖弄文字的营生;有的靠结交贵人来谋得衣食。当然最有保障的,还是考试做官,而考试做官仍然需要潜心苦读。但朝廷每年录取的名额毕竟有限,范进一样的幸运儿并不会经常有,所以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悲叹命运不济的同时,便用花言巧语和出卖灵魂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因为自己一旦有了身价,就会有人找上门帮忙,就能赚到银子,谋得衣食,还能用得到的好处捐官或结交权贵,为自己的发展铺就另一条道路。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10)

明朝后江南经济飞速发展图片

三、 文人道德沦丧的危害

明清后的科举制度,不仅戕害了文人,也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堕落。

首先,官场上,官员普遍追逐名利,贪赃枉法。这不仅体现在《儒林外史》中,也体现在《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老残游记》、《三言二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文学作品中。官场风气的败坏又带来这个社会风气的败坏。

其次,各行各业的人,普遍敬畏当官的。所以纵然你是落魄书生,只要你说到你与达官贵人有关联,别人立马对你尊敬起来。除了敬畏当官的,各阶层的人普遍庸俗和势力。所以范进中举前无人同情,至亲岳父也嘲笑不已,而一旦中举,则上至张静斋这样的乡绅,下至和他一样贫穷的邻居,都前来巴结。

再次,除了庸俗和势力,想方设法为个人谋私利,而不顾道义谴责也成为一种普遍。所以蘧公孙因为家中小厮宦成拐走丫鬟到衙门告状后,两个差人既不立马为蘧公孙拿人,也不为宦成向蘧公孙求情,而是以宦成从蘧公孙那里得到的“谋反”脏物——枕箱为凭据,唆使宦成借机敲诈蘧公孙和他的好友马二先生,白白得到九十二两银子。

正人君子杜少卿轻财重义,臧三爷、张俊民等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摸透了杜少卿的脾性,一次次到他家骗吃骗喝,或者装可怜求得资助,就连管账的王胡子,也背着他谋取私利,在他散尽家财,负债累累后,却没有多少人来回报他,甚至王胡子也离他而去。,所以从《儒林外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人集团的堕落和可耻,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的讽刺探究(儒林外史明清时文人道德沦丧)(11)

小结:《儒林外史》是一部明清社会文人生活的秘史,也是反映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没有丑哪来美?读《儒林外史》,我们被文中形形色色的丑陋所震撼,更欣赏鲍文卿、庄征君、迟衡山、马二先生、杜少卿、萧云仙、虞博士这样的正人君子,以及一些虽然家境贫寒,身份卑微,但却重情重义的贫苦百姓。他们像一盏盏灯,刺破黑暗,又凸显出黑暗的可憎。读《儒林外史》,我们对人情世故,社会历史都有更深的理解,对美和丑有更深的认识。作者谋篇布局之高妙,语言之辛辣幽默,人性关怀之细致入微,亦从中可见。读罢《儒林外史》,我们在嬉笑悲叹之余,如沐甘霖,如浴清风,干净飒爽,目光明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