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出发抓好课堂教学(只有通情才能)

汉语中有个成语叫"通情达理",指一个人说话、做事很讲道理。这个成语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一些奥妙:无论教育还是教学,要"达理",起到教育的效果,首先要"通情",要在情感上接受。

从细节出发抓好课堂教学(只有通情才能)(1)

本文作者张辅良(资料图片)

比如,今天整个社会对手机进校园争议很大。有人认为,手机是信息终端,学生是数字时代原住民,禁止手机进校园就是禁锢学生的思维,隔绝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对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有人认为,手机信息繁杂,学生易沉溺其中,浪费大好读书时间,尤其会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误入歧途。实际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持否定态度,我国有明确规定,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难度很大,学生对手机的喜爱、家长模棱两可的态度都给班级禁止手机进校园制造了困难。所以在学校和班级管理中,不能以为只"禁止"就能解决问题。

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需要教师从"通情"的角度进行教育,要从学生成长角度谈。生理角度上,长时间看手机一定对学生眼睛的发育不利;长时间低头,对学生的颈椎有影响。心理角度上,长时间沉溺手机信息或游戏,学生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没有时间和师生接触,对学生交往能力提升一定不利,尤其是一些游戏,让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文化知识之外,学业会受到影响。学生为了买游戏装备,花费了大量金钱,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这就是禁止的原因,网上还有许多极端事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以引起学生的警醒。

有了认知上的改变,如何去做,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带手机到学校,原因实际上很复杂。有的学生就是为了和父母联系方便,有的学生虽然带上了手机但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有的学生就不能很好控制自己。如何对这些情况进行处置考验着学校管理的智慧。有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把手机集中保管,放学后发给学生,寄宿制的学校周六发给学生。有的学校班级后面有手机袋,贴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班主任一目了然。当然这些做法都是权宜之计,难度很大,阻力很大。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要把问题讲清楚,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上能够接受这一条禁令,再辅之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做法,学生会自觉执行,即使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会去执行,教育的效果就凸显出来了。所以在德育中,要在"通情"上下功夫,而不是只追求"达理"。

再比如课堂教学,在开始新课前,有经验的教师一定不会直接进入课题,而是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接受话题,有所感悟,建构自己的情感态度,然后教师适时引进课题,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如果教师没有前面的情感触动而直接进入新课,对学生而言就有突如其来之感,就像爬山,一下子异峰突起,没有坡度就无从起脚。学生可能还沉浸在课间的话题中没有回过神,教学效果就得不到保证。这就是教师不"通情"的弊端。

课堂教学如此,德育亦如此。品德教育要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规律。"意"和"行"是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只有学生对教育内容在思想上有认知,在情感上有接纳,才能达到态度上坚定,行为上落实。我们在班级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还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这样把道理讲通,原因说清,学生才能在感情上接受,才能落实"怎么做"。为什么品德教育学生有时有抵触情绪,就是因为教师只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学生由于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在认识上感到迷惑,就谈不上情感上接受了。所有的人都是有个性的,有独立意识的,不可能事事言听计从,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只告诉"是什么"的德育就是说教,就是凌空蹈虚,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张辅良(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教师,2012年被兰州市授予"金城名班主任"并授权成立"张辅良名班主任工作室")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从细节出发抓好课堂教学(只有通情才能)(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