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割谷子用什么工具(宿淮即将消失的农具杈白蜡条)
杈子,一种农具,二十世纪以前,翻场用的,一般是白腊条子制成。杈子有三个股,中间股较长,两边稍短些,三个股呈弧形向前伸着,一个一米半左右的把。
杈子的制作过程很麻烦:一年生成的白腊条子,长到一米半以上后,如果很直,就可留作杈子。第二年春,白腊条子发芽后,在梢头留出三个芽,当年可长成三股,三年,白腊条子长到擀面杖粗细后,砍下,削去其他枝条,便是杈子的模型。把杈子模型,放在火上烤,烤到炸皮,再放到捞石眼里来回搓,皮搓掉,三个杈股勒呈弧形,用绳子扎紧,严防反弹,一周后,解开绳子,用砂纸打磨光滑,成品杈子便成了。
种植杈子在当时是农民的一种经济来源,我们村西的欧河边,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杈园,白腊条子整齐排成行,不时地立着杈子,几个有经验的老农在杈园里穿梭,他们手里拿着剪刀,修修剪剪。到了冬天,有外地的车辆来买杈子,成车成车地拉走,生产队长高兴地合不上嘴,常说:“明年杈园要扩大,这比种地划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打麦场上,最普遍的工具就是杈子,农谚:杈、把、扫帚、扬场锨,扁担、绳索、使牛鞭。第一位就是杈子,说明杈子的重要性。麦忙季节,人们手拿杈子,跟着牛拉的石磙,一遍一遍地翻麦秸,待粮食打完后,再垛上垛。麦垛有的像蘑菇,有的像草房,立在农家的场边,是当时的一种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