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

文/高飞

01、清贫京官刘光第

在戊戌六君子中,刘光第的遭遇最令我痛心。每次读到有关刘光第的事迹,总忍不住感叹。如果我有一天遇见他,我一定要问他:"你为啥要做那个破官?"如果按照个人利益来计算,他那个官当得实在不值,很窝囊。为什么呢?官职卑微,十年间竟没有一次升职;薪水微薄,连一家人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更别说过得体面了。来看看他当京官到底有多窝囊。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1)

首先他官职卑微

刘光第出身四川的贫苦家庭,史书上说他"家贫,勤读"。因刻苦读书,在光绪九年(1883年)中了癸未科进士,殿试排名二甲第八十八名。被朝廷授刑部候补主事。这本来是喜事,但是对刘光第来说却不见得。他中进士返乡后,竟没有钱到京赴任。加之这期间他老母亲又病逝了,更使得他的生活雪上加霜。中进士五年之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才在一位族叔和朋友的资助下,上京赴任。从1888年至1898年,十年间没有一次升迁,这个"候补主事"一候就是十年。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也太久了。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2)

直到1898年8月,湖南巡抚陈宝箴才向光绪皇帝举荐他,说他"器识宏远,廉正有为",可担大任。光绪皇帝因急于变法,需要人才,接到举荐奏折不久,就召见了刘光第。刘光第积极变法,说 "国势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冗滥,无以图治",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接见的次日,光绪就下诏授予刘光第四品卿衔,任军机章京行走,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合称"军机四卿"。

这是他刘光第宦海生涯的顶点。其实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实权,唯一的好处是得皇帝信任,有机会亲近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四品官,刘光第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抓了。而他作为光绪皇帝亲自任命的年轻官员,自然成了慈禧清除的首要对象。于是"军机四卿"无一幸免,都被杀。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3)

其次,收入卑微,生活清贫

有人形容刘光第的生活是"清贫刻骨",这一点儿也不假。他的妻子和孩子都随他居住在京城,一家人的生活都指望他的工资。而清朝京官的工资是很低的,根本无法保障生活。我们从他们一家的吃穿住行来看看他的生活有多清贫。

首先是吃。晚清时期,国家很穷,发给中下级京官的禄米都是劣质米,甚至有发霉变质的。普通京官是不吃这种米的,他们领来一般都低价卖掉。唯独刘光第一家是自己吃掉。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幸好家里人都不挑食,这些老米还能糊口。

其次是穿。刘光第一家穿衣十分朴素。他的一件袍服,十年都没有换过。他除了一件礼服之外,平日"周身无一丝罗"。他的夫人穿得十分朴素,根本不像一位官太太。他的儿女们"敝衣破裤,若乞人子"。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4)

其次是住和行。刘光第在京城当官,朝廷并不负担他的住房,房子要自己租。他为了省钱,租了城外一个废弃的院子,茅屋数间,一家人勉强能遮风避雨。这样,刘光第每天去上班就要走很远的路,他自己曾说:"从寓至署,回转二十里",他又没钱坐车,平时都是步行,只有在下雨天路烂的时候才会坐车。

因为穷,他很少参与京官的各种聚会,也几乎不参加别人的宴请。下班后就回家。偶尔有亲近的朋友来访,"则沽白酒,煮芋麦饷客"。他待客就是煮点而芋头喝一壶酒,可见"清贫刻骨"四个字是多么贴切。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5)

02、他为何这么穷?源于他高度自律

晚清京官生活之穷,是出了名的。但也不至于像刘光第这样"刻骨"吧!刘光第为什么这么穷?除了他原生家庭本来就很穷、无法资助之外,还在于他的高度自律使得他不像其他京官一样"同流合污"。

说起原生家庭,前文提到,他出身贫苦家庭,母亲在他进京做官前就去世了。他进京后,家里不可能再资助他。关于原生家庭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他和其他京官作个对比。同是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家里非常有钱,他父亲是湖北巡抚,他在北京当官,根本不在乎收入的多寡。杨锐也不缺钱花,他是张之洞的亲信,入京前曾是张之洞的幕僚。进京后负责在北京为张之洞搜集各类京城情报,张之洞每个月都会给他寄银两,资助他的生活和交友。刘光第的前辈曾国藩,也曾长期在京当官。他也是高度自律,和刘光第很像。但是曾国藩老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给他寄钱或食物,让他在京安心当官。就是这样,他的钱也不够用,还经常找朋友借钱。

和他们相比,刘光第要惨很多。

在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刘光第既没有家庭的支持,自身品格又高洁,杜绝了绝大多数灰色收入,更不存在贪污受贿。他的日子当然就过得很清贫了。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6)

03、刘光第的临死一问

在戊戌六君子中,刘光第的名气不如谭嗣同,因为那两句家喻户晓的诗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朗朗上口而且豪迈异常,确有英雄气概。谭嗣同临死前还写过一首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诗中透露出的悲凉和磊落也十分感人。

相比谭嗣同的狂傲和磊落,临死前的刘光第更多了一份理智。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软禁光绪皇帝,并拘捕"康党"。刘光第是光绪皇帝刚提拔的"新人",力主变法,他自然在拘捕的名单之列。三天后,刘光第在军机处自己的办公室里被捕。

刘光第是四川自贡市富顺县人。他被捕的消息传出后,在京的四川籍官员非常震惊,迅速组织人员营救。杨锐也是四川人,而且他还是张之洞的人,和张之洞关系密切。这些四川籍官员联名"具疏",要求释放刘光第、杨锐等人。就连张之洞都紧急给京城发电报,请求朋友们设法营救。但是,四川籍京官和张之洞的努力都没能挽救刘光第和杨锐等人。9月28日,在没有任何审讯、复核的情况下,慈禧下令将刘光第、杨锐等六人斩首。得知消息后,刘光第并没有像谭嗣同一样,慷慨就义。而是提出强烈抗议,他高呼:"未讯而诛,何哉?"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7)

现场的官吏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

在去刑场的路上,他叹息说:"吾属死,正气尽!"什么意思呢?国家滥杀无辜,毫无法律可言,在这样的国家,哪里还有什么正气存在?临刑时,他又一次提出质问:"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 监斩者无言以对。

刘光第的临死感叹,我个人觉得比谭嗣同的"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更震撼。因为他把自己的死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如国体何?如祖制何?"慈禧杀了六君子,则大清毫无国体可言,毫无祖制可言。六君子虽死,但大清之亡亦在眼前。

文质彬彬的刘光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显得异常顽强坚定。刽子手强按他跪下;他崛立不从,"神气冲夷,淡定如平日"。受刑后,头被砍了,身躯还"挺立不化"。围观的群众莫不为之惊心动魄,有的甚至拿出香蜡纸烛为他招魂。

刘光第临死前说的话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8)

04、诗书耕读,未尝不可以是一种选择

对于刘光第来说,诗书耕读,未尝不可以是一种选择。"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语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故'国有道则仕,国无道则隐'"。)刘光第初中进士的时候还很年轻,锐意进取是对的。但是在京城呆几年后,对国家的积弊是有清醒认识的,不然他也不可能受到陈宝箴和光绪皇帝的赏识。既然有所认识,凭自己又无法改变,而自己又不愿意同流合污,为何不离开呢?"国无道则隐",带着家人回到四川老家,耕读度日。虽然一样是清贫度日,但至少可报自己平安,可保家人平安啊!

历史不可假设,"诗书耕读"只是我个人的自私狭隘之见,刘光第作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人,愿为国家牺牲个人性命,这是个人的一种选择,而且是崇高的选择,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历史也会一直铭记他。

来源:历史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