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战项羽最经典的一段话:他一生只献一策
虽然刘邦已经与项羽较量了三年,但是刘邦却一直被动挨打,可以说屡战屡败,更是毫无战略可言。
01
彭城失败造成巨大后遗症
汉元年十一月,忍气吞声来到汉中的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暗度陈仓,迅速夺回关中。
刘邦派张良给项羽捎信件说道:“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当时项羽正应对齐国和赵国反叛事宜,无暇顾及刘邦。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趁项羽深陷与齐国交战无暇抽身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楚都彭城。
然而刘邦想不到,就在和诸侯们喝酒庆祝的时候,项羽带着三万骑兵驰骋南下瞬间到达彭城城下,部署各地的防御部队也同时遭遇楚军攻击。
正所谓哀兵必胜,汉王刘邦的联军灰飞烟灭,反楚联盟瞬间瓦解。
刘邦可以说输得非常惨烈,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丢了父亲和老婆,险些又丢了孩子。
汉王攻占彭城后,曾经派王陵从南阳出发回老家沛县迎接刘太公和吕后等家人。
但是项羽听闻后立即派兵阻拦,这次“迎接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等到项羽收复彭城的时候,《史记》记载:
“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兒欲弃之···”。
也就是说丁公(车夫)追赶刘邦非常急迫,刘邦只带十几个侍卫,怕马车跑得慢,几次将一双儿女(后来的鲁元公主和汉惠帝)扔下马车。
最后还是刘邦向丁公求情,丁公才放刘邦一马。
刘太后和吕雉被项羽俘虏作为人质,后来项羽急眼的时候还想煮了刘太公。
诸侯反叛并与之为敌。
魏王豹本来是刘邦的嫡系,刘邦还定三秦之后便“以国属焉”,可是战败后,魏豹改了主意。
《史记》记载:
“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也就是魏王豹看刘邦不行了,找个理由归国便掰了。
代王兼赵国太傅陈馀和刘邦结盟的条件是杀张耳,当时刘邦找一个替身献给陈馀。
但是彭城之战后陈馀发现被骗之后,立即代表赵国和代国与刘邦绝交。
彭城之战失败,刘邦靠收拢残兵和萧何从关中补充的兵员,勉强依托在荥阳依托有理地形与项羽对峙。
02
辕生的“隆中对”让刘邦翻然翱翔
翻遍史书,发现辕生在历史上只有一次记录,是关于与刘邦的一次对话。
当时,项羽带兵猛攻荥阳,汉军坚守不住,将军纪信伪装成刘邦吸引项羽的注意力。
让汉王刘邦带人逃出荥阳,随后,荥阳、成皋相继丢失,汉军危在旦夕,刘邦束手无策。
迷茫中的刘邦也在苦苦思索,今后该往哪里走。
《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刘邦多次向身边的谋士征求意见。其中有记载的有三个人:郦食其、陈平和辕生。
郦食其的“分封六国的战略”被张良否决了,陈平提出了“术”,最终只有辕生的战略被刘邦和大家认可并执行。
辕生给刘邦建议总结为几条:
a 荥阳已经打了很多年了,汉军一直处于被动而且吃败仗,现在带兵过去夺回来不现实。
b 刘邦亲自领兵南下出武关,吸引项羽南下,坚守不战拖住项羽。
c 夺回荥阳、成皋防线,休养生息。
d 开辟第二战场:韩信等北方战场攻打赵国、代国、燕国和齐国。
e 刘邦再回荥阳,将项羽吸引回荥阳,汉军以逸待劳多点开花,开展车轮战。
刘邦依辕生的“隆中对”而行,实现了几个扭转:
a 变被动为主动。
如果刘邦领兵救援荥阳,以过往交战的经历看,士气低落的汉军很难跟刚刚获胜而且占据荥阳地理优势的楚军比拼。
荥阳之战
遵照辕生建议,刘邦牵着项羽的鼻子而不是项羽牵着刘邦的鼻子.
而且很快韩信精兵趁机夺回了荥阳和成皋,恢复了放线并进行了军事修整,相反项羽主力一直疲于奔命。
b 创造了反攻的时机。
在此之前,各国反叛,勇于与项羽抗争的齐国、彭越等都被项羽重创。
遵照辕生建议,刘邦成功吸引和牵制了项羽的同时,韩信和张耳领兵先后攻灭魏国、代国、赵国,降服齐国;
刘邦说服英布、彭越骚扰项羽的后方,彭越截断了楚军的粮道,最终荥阳对峙中项羽因为粮食匮乏不得不撤军。
c 奠定了消灭项羽的合围路线方针。
“楚所备者多,力分”,也就是要让项羽多面受敌。
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后,项羽返回彭城,刘邦曾经尝试趁机击败楚军,不幸地是再次战败。
刘邦不得不再次回到辕生的建议上来,通过许诺的方式,招引韩信、彭越等人合围项羽于垓下。
《资治通鉴·卷第一十汉纪二》详细记载了这段话: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说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勿战,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 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
值得一提的是,辕生没有执行自己“隆中对”的条件和能力,而是张良最终实现了合围项羽的战略构想。
刘邦单独与楚军较量失败之后,不得不回到辕生的思想上来,张良恰如其分地提出了“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最终在垓下消灭了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03
“汉初三杰”和陈平只是“术”上的作为
汉六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分封功臣,很经典地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三人,后世称之为“汉初三杰”。
但纵观史籍,我们找不到三人在战略上的贡献。
萧何自沛县起兵便追随刘邦,最大的贡献是“转漕关中,给食不乏”。
也就是是负责收巴蜀的租赋,负责粮食供给,可见没有提出关键的战略构想。
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更多时候是出“奇计”:“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和对“分封诸侯”等。
唯一一次接近于战略的是在彭城之战后,刘邦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张良回答:“九江王黥布、彭越和韩信”,但是没有提出明确解决战略问题的方向。
对此《史记》记载: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正如张良所料,韩信只能是独当一面的将才,气度和眼界决定了他无法提出战略上的方向。
韩信
《资治通鉴》记载韩信拜将时与刘邦的对话: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当时的韩信劝说刘邦应该而且也名正言顺地夺取关中,自此之后,左丞相韩信更多是领兵救火平乱,没有与刘邦当面交流的机会和记载了。
前文提到刘邦最迷茫时期问计于人,陈平提出了一个“术”。
史书都有记载: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昩、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也就是说,陈平指出:我们行反间计,可以瓦解项羽高层团队。
可见,“汉初三杰”和陈平更多的是战术上的作为,相比之下,辕生才是“隆中对”战略的真正制定者。
在楚汉之争的贡献上,还有一个人贡献非常巨大。
《资治通鉴》记载:
“汉王南渡平阴津,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大王宜率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诸侯而伐之,则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
由于有了这个名正言顺的旗帜,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乘项羽深陷于齐国,无力抽身的机会。
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西楚都彭城。
只可惜,偷袭彭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战略也最终只是楚汉之争的前奏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