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的诗人有高适(男儿壮别无悲声)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河南宋州(商丘)人,也说洛阳人。其祖上多为武将,他爷爷高偘(kǎn)在唐高宗朝破突厥、征高丽,战功卓著,封开国公,死后陪葬乾陵,这类似于骨灰存放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待遇。高适幼年,其父去世,家境衰落,以耕读为生。长到20多岁,文能写诗谋国策,武能仗剑论兵韬,只可惜布衣平民一个,想进入体制内,为国效一把力,谈何容易!他去长安找offer,怀着丰满的理想,以为“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但骨感的现实是“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即皇帝只接受有身份的人“干”,不许普通老百姓“干”,“干”是干谒、拜见的意思。从长安回家后,高适一直默默读书、种地,到49岁才举“有道科”中第,进入体制内。第一份工作是封丘县尉,负责社会治安、税收、征兵等,但高适发现自己很不适应:迎拜大小领导,老得点头哈腰,腰痛、脸臊;催粮催款、整顿治安,免不了要对百姓骂娘动粗,自己却开不了口、下不了手。所以,干了几个月就辞职了。51岁受判官田粱丘引荐到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司令部秘书),受到哥舒司令官重视。后来,哥舒翰进京面圣带着他,统兵潼关抗击安禄山叛军也带着他。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唐玄宗西逃。在朝廷溃散、全民大逃亡之际,王维被乱军掳到了洛阳,杜甫被俘关押在长安,李白逃往了庐山,高适则一路艰难西行,追到唐玄宗,向老皇帝汇报潼关失败的具体情况和原因。玄宗感动不已,提拔高适为侍御史,不久升谏议大夫。高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很有担当。后来,高适调到肃宗李亨手下,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成为封疆大吏,平定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李璘的幕僚诗仙李白负罪下狱,写信向老朋友高适求救,高适出于政治考量,没有回信。再后来,高适历任蜀州刺史、彭州刺史、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封渤海县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
以上简单捋了捋高适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高适有几个特点1.将门之后,文武双全。2.不得志时,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3. 关键时刻,有政治远见,格局大,有担当。4.风云际会,得贵人赏识提拔。高适,妥妥的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
高适边塞诗写得最好,与岑参齐名,人称“高岑”,因做过散骑常侍,后人也称其“高常侍”,其代表作是《燕歌行》。我初中时读这首诗,虽一知半解,但觉得画面壮阔、色彩斑斓,读起来很过瘾。现在却发现,这诗原来是个百衲衣式的拼多多作品,按传统套路构思,拼凑了很多前人写过的元素,像一座翻新的老宅子。我仍然承认它是好诗,但已经提不起细细品味它的兴趣了。倒是有两首送别诗,元气满满,也可以体现高适的特色。
一首是《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xūn,暗淡)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董大的“大”指兄弟排行,唐人习惯用排行来称呼朋友,如白居易人称白二十二,刘禹锡人称刘十九,高适人称高三十五。董大名叫董庭兰,著名的音乐家,诗人李颀称赞他的表演:“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音乐好听得把山里的妖精都招来了,偷听他的演奏。董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当时,房琯被贬出朝廷,董庭兰也被迫离开长安。作为好友,高适临别赠诗。前两句写景:日色惨淡,黄云千里,大雪纷飞,北风吹动,大雁在风雪中艰难飞行,时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勾勒了一幅广阔、阴沉、寒冷、富有动感的画面,给人以苍凉、压抑、迷茫、孤寂之感。在这样的情景中送别好友,诗人的心情沉重、不舍,不言而喻。后两句说理抒情:不用为未知的前途发愁,你名满天下,相信到处都会遇到知音!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留有巨大的空白,董大如何状貌、高适如何举动、两人如何交谈,具体细节,读者可以脑补。后两句是一转折:虽然不舍,虽然一肚子离愁,但最终却不说离愁,开口说出来的是信心满满的鼓励和宽慰:莫担心,你一定行!——自信而阳刚,非常的男人!
另一首是《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骢, 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障,zhàng,军事城垒)
李侍御要去西北边疆的安西都护,高适给他饯行,写下了这首诗。第一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勾勒背景:行子手持金饰马鞭,牵着雄壮战马,面对风卷飞蓬,即将出发远行。“行子”指李侍御。行子与飞蓬并举,既渲染气氛,有互喻之意,两者都孤立无根,飘忽不定。“指”和“对”意思相近,都是“对着”。第二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饯别场景:大丈夫要建功立业,而功名需在万里之外的疆场去求取,此刻什么心情?慷慨、悲壮、凄苦、忧愁?千情万绪、千言万语都在杯酒之中了。写得含蓄,引而不发,信息量很大,极具张力。第三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展望行程,写此次远行的始点和终点:秦城(长安、咸阳)在太白山之东,敌人城垒在燕支山以北,此行路途遥远。诗人视通万里,把行程写得既山高路远又仿佛在咫尺之间,举重若轻。第四联“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劝慰朋友:临别不必悲戚惆怅,期盼你手中宝刀大展雄风!
看看,别人送行都哭哭啼啼、牵牵扯扯、悲悲戚戚,高适送行则不然,多数情况下,他把送行都搞成了壮行!
男儿壮别无悲声,这就是盛唐诗人高适的风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