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

文丨 肥内

编丨往事如烟

面对每一年“戛纳电影节的质量究竟如何?”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慢慢去验证,不过,今年上海电影节在不同的单元中一共“零时差”地带来七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作品,供观众能在戛纳落幕不到一个月之后,便能起码掌握其中几部片的质量,或许,大概也不难推敲出其他作品的总体水平。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1)

中国影评人场刊评分表

这七部影片分别是获得最佳男演员奖且与拿到最佳剧本奖的《燃烧女子的肖像》(感觉翻译成“著火女子的肖像”更直观)并列Screen场刊第二高分的阿莫多瓦新片《痛苦与荣耀》,拿到最佳女演员奖但评价偏低的《小小乔》,拿到有点安慰性质的评审团奖的《悲惨世界》,还有拿到更安慰的评审团特别提及奖但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的《必是天堂》,还有三部没拿奖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鲁贝之灯》与《叛徒》。

在我初步验货之后,向同样无法亲临前线的读者们报告一下,这几部片的基本情况;由于距离本焦的戛纳系列报导时间不算远,且几乎每天都会翻到金棕榈得主《寄生虫》又在韩国突破多少观影人次的记录,似乎影迷们还沉浸在戛纳的馀温;但其实七部片似乎只有《小小乔》跟《痛苦与荣耀》售罄(下笔时《叛徒》还没开票),实在不好判断到底影迷是想还是不想看戛纳影片……我要是组委会,明年就懒得抢快了……总之,我想说的是,读者也可以去找一下其他相关报导、影评文章,对上述七部片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2)

《鲁贝之灯》剧照

要是问我,我第一个推荐的无疑是《鲁贝之灯》。场刊平均分是2.0,也就是不过不失那种意味。对我来说,戴普勒尚本不是我逢片必看的导演,他是以《国王与王后》让我惊艳,《现代法国艳情史》维持了这种好感,不过,《属于我们的圣诞节》有点褪色,《伊斯特康》看不下去,也中断了我那时探索他的兴致。

直到无意间看了《伊斯梅尔的幽灵》整个震撼(顺带一提,它是我去年观影十佳第一),再补看了《青春的三段回忆》,都甚是喜欢。

尽管与戴普勒尚有私交的驻法影评人Muyan表示他似乎觉得戴普勒尚处在失控状况,有时让他也不好判断到底是自在还是混乱,于是他今年索性给《鲁贝之灯》三星保守分,也亮出三星的陀螺就算是中国评分团里头的主要支持者了。我当然是夹带著对于《伊斯梅尔》跟《青春》的好感,硬是让《鲁贝》成为我今年最期待的戛纳竞赛片。而它也没让我失望。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3)

《鲁贝之灯》剧照

其实谈《鲁贝》应该要与另一部也非常值得推荐的《悲惨世界》一起谈。在场刊(以下没有特别说明,都是指中国评分团的场刊)亮出2.7均分且深焦Peter Cat给出棕榈叶而引起注目时,朋友提醒我本片导演之前拍过同名作品的短版,而我也想起两年前担任高雄电影节短片竞赛评委时就看过这短版。当时印象不错,不过它在评委会议上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讨论机会。

总之,本来看开头时,长版让我感觉跟短版相差不远,主要聚焦在三位刑警小队以及他们与黑人区混混之间的冲突:一次过当的执法被空拍机拍下来之后,空拍机的记忆卡就像是潘朵拉的宝盒,带来混乱也带来希望。长版看起来似乎像是短版的“扩写”,增加了事件发生之前的人物“前史”,包括这三人小队里头格格不入的新成员,以及几个小区混混怎么汇聚到这一天来的过程。

不过,令人诧异的是,执法过当(长版中是警员失控)与记忆卡冲突,竟都在影片进入第三幕之前解决了——至少是表面上解决。那么第三幕还要搞什么?万万没想到,第三幕后半简直是惊喜。我在这里不剧透太多,但请读者稍微留意一下这个收尾一方面看来致敬了维果的《操行零分》(1933),二方面也将差不多同时代的《畸形人》(1932)呼之欲出。

为何说《鲁贝》要和《悲惨》一起谈?因为两部都是刑警题材,但是风格却相差甚远。我们当然可以说两片的舞台不同,造成外观的差异。硬要比喻,可以说就像独立摇滚跟重摇滚的差别:前者力求清晰,多用大鼓跟小鼓(《悲惨世界》),而后者则还依赖中间音色来呈现全音色的丰富性,因此落地中鼓和tone鼓也很常用(《鲁贝之灯》)。不过,两部片确实有本质上的差异。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4)

《悲惨世界》剧照

在一次访谈中,认为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老土的戴普勒尚表现得像一个老粗似的,但他的片,尤其最近的两部片,都有浓厚的文青味。比如片中年轻的警探路易就是这部片的文青代表,因此画外音基本由他包办,向观众倾诉他对于职业的愿景以及环境带给他的感触。另一方面,路易的长官达欧又表现得像是看破世事那样,冷静、淡定,沉思、深邃。在他温和的语气中夹带锐利的眼神,甚至看破路易无法解的悬案。

相对《悲惨》的动态与动乱,简直像是看到富人阶级的警探跟贫民窟警探这样的差别(这不是说他们所处理的罪犯之社会地位)。实际上,戴普勒尚是透过双线并行、交织、分化再汇合的手法,去处理路易的成长。因此,达欧与路易接触的世界不妨看成他们心境的映像。

相反,《悲惨》处理三人小队内部的紧张与脆弱,外化到他们身处的世界,当然也显的特别混乱。而影片那细小的主轴,也成为串起透过手持机、变焦镜头以及时性方式呈现的图景那纤细的红线。

这种手法我们并不陌生,且曾看过做得更彻底的,那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几位大师及其名作,比如《偷自行车的人》。《悲惨世界》甚至也像新现实主义那样,似乎把社会问题甩锅给观众,拍拍屁股走人;不过像德西卡这样的导演往往还给观众一些希望,在悲惨世界之中,好像只能成为这世界的一员、按他们的生存方式生存,才有机会因为身在其中而忘却了悲惨。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5)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剧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肯洛奇的《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让人产生一种欧洲是否正经历一场类似二战之后的伤痕累累?

洛奇的这部片大概要比拿到金棕榈的前作来说稍微不那么计算,但技巧的呈现上比起像《寻找艾瑞克》更为收敛,本来也可能是一部有点食之无味的作品。但是身为同样为生活而苦,甚至可以说,就像片中的父亲那样,为了妻儿,几乎是拼了命、爆了肝也要继续扛下来的情况相似。因此可以说是出于一种“我想看看跟我一样的你面对比我好不了多少的困境,你会怎么做?”的心态,不由自主地看下去……

在最后不了了之拍拍屁股的收场后,确实会有一种“我到底看了什么?”的心情。但作为“拍给工人看的电影”这件事来说,洛奇的策略实在比戈达尔好太多了,后者拍出来是工人看不懂、文青也不在意的那种工人电影。洛奇的片力求清晰:是,他们就是这么惨,而你跟他们一样!是这样的力道让观众(最好是工人)反思已然异化的自己该怎么挽救自己的生命。……也许,没有办法。

无论如何,在两位老将面前,《悲惨世界》的导演虽说是新人导演,影片的质感却毫不逊色,尽管剧作上有点小瑕疵,但大银幕观影效果应该非常动人。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6)

《小小乔》剧照

《小小乔》跟《必是天堂》各获2.0跟2.1的均分,看起来情况不比《鲁贝之灯》好多少。但是受到的待遇不同,《小小乔》毕竟完售,所以原以为“场刊评分是否影响电影节售票?”的问题无法证实。要是按题材来说,似乎也无法解释什么……或许越不写实的题材越能得到上海观众的青睐?

从外观来看,《小小乔》已经让很多观众联想起希腊导演兰斯莫斯,特别是《龙虾》跟《圣鹿之死》,但是看起来像是比较低配版。不过,低配版形容算是精准,但是我倒觉得要是以这种有假设性的、实验意味的题材来说,质感粗糙一些或许在整体上更为协调。也就是说,兰斯莫斯在故事中添加的原始性,却因为工整且干净得几乎洁癖的画面,还有品味非常好的配乐,扼杀了这原始暴力的体现。

另外,《小小乔》还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拍摄《2001太空漫游》与《发条橙》的库布里克,另一个则是沟口健二。前者的影响在于整体的“冷感”,Peter Cat抱怨说人物表面,但似乎恰好适合这个基本去除了“人性”(人类复杂性)的故事:一群花卉培育研究人员与新品种花卉之间的“斗智”。过于强调的秩序感也如在库布里克那里一样,强化了冷感与排除人的情境。

至于沟口健二的影响主要在配乐上。影片选用了一些很东方(日本)情调的音乐,音乐本身自带的音效,让音乐音效化或音效音乐化的表现极微突出,在沟口的《近松物语》和《赤线地带》以后就少见如此精妙的效果(顺带一提,上影这回也会放《赤线地带》的4K修复版)。这也意味著影片的剪辑非常精细、精准,因此音乐本身打击乐和人声制造出来的音效,与画面十分契合。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7)

《小小乔》剧照

或许,还可以再看到另一位老师的影子:善用饱和颜色区分戏的情绪的通俗剧专家,道格拉斯‧塞克。而善用场景来做精准的构图,这点也是相当好莱坞的优良传统;尽管《小小乔》来自奥地利。

如此一来,《小小乔》的配方相当于是兰斯莫斯+库布里克+沟口健二+塞克,然后再低成本化。大概就能抓到它的基本调性了。再多说一句,这部片一直将观众放在一种“边缘”的状态,这就好像《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那本作业簿,让我好几次都有能不能跳到结尾的冲动。

而苏雷曼的《必是天堂》还是老样子,片段式组成的这部片大概有两段可称为“巴黎见闻”与“纽约见闻”对比他对于生活环境的感受,成为微弱的戏剧主轴。但相较于以参与来批判世界的雅克‧塔蒂,苏雷曼在这里像是告诉我们,后现代哑剧还要让主人公索性退到观众的位置。喜欢他风格的观众会大大满足;觉得大概知道在干嘛就好的观众,其实只要看《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中苏雷曼拍的那一段就差不多了。但,片中有一场跟鸟玩的戏,一直让人好奇到底是实拍还是特效,我想影片有一两段落告诉我答案了。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8)

《痛苦与荣耀》剧照

再有,当然就是在场刊中拿到最多棕榈叶、呼声极高的《痛苦与荣耀》。起初这部片很容易联想到《八部半》,不过,在《八部半》中,导演圭多透过回忆、作梦、幻想来逃避眼前问题,因此在整部片中他几乎没解决任何问题。但《痛苦与荣耀》的导演萨尔瓦多则是依赖药物进入彷佛是童年回忆的场景中,且,也就只有童年往事而已,并没有梦境或者幻想,萨尔瓦多也不如圭多那么消极。

不过,这部色彩依旧炫丽的影片,更多时候看得出阿莫多瓦也沉下来了,固定镜头拍摄不断互诉心事的人物们,在“现在时态”中,情感透过语言慢慢泄漏出来;而在童年场景或者阿贝托在舞台上独脚戏,情感更多是藉由视线串成。

总之,这部片处理了多层后设,基本完全打中影评、媒体的味蕾;当然整体来说阿莫多瓦还是维持著水平,尽管明显流露出他的老态,不过,也许这也是他逐渐豁达的迹象。我比较在意的是,这部片都排在晚间11点的场次,是不是一方面避免未成年观众不会看到人物用药的过程,二方面也可以保留那三四个露鸟镜头呢?

最后公布的展映片,说是因为拷贝迟到延后发布,这我是相信的,毕竟这部片是否能成为观众抢先“狙击”的对象还不好说;也许,黑手党题材会吸引一部分黑帮片爱好者,虽说,这绝对不是一部“教父式”影片。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9)

《寄生虫》剧照

贝洛基奥拍的这部“传记”片用一种轻快的节奏带过布谢塔生命中重要的一些日子,画面上用打字体标示出来的时间、地点增添了一丝新闻性纪实影像的印象。新闻式影像是适切的,削弱了煽情的意味,这也是为何杀戮也显得非常节制、简约,似乎也多了一份写实的味道。尤其,看过影片绝对会印象深刻的一次爆炸镜头,更是为了提升写实性而存在的痕迹。

然而,要写实不要戏剧性的同时,再与另一重更重要的表现因冲突而产生张力,影片的创意也在于此:布谢诺揭发黑手党内幕的内心纠结。事实上,即使所有外在行动都配合著他心里剧场的演绎,但影片依旧留下了一些暧昧的谜团,直指人心的复杂性。

当布谢诺似乎见到两位亡子的身影,或者梦见自己的丧礼,这些都是贝洛基奥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形式利器,却被他抑制;而对其他黑帮成员的定罪,事实上也发生在第三幕之前;于是我们亦能预料,最后40分钟还要带来惊喜。

不讳言,这是我第一次看贝洛基奥,尽管之前收集过他不少影片,但总是缺乏动力。不过,看完《叛徒》后让我有想把他作品拿来看遍的冲动。

戛纳电影节2023时间(上影节七部戛纳新片)(10)

《燃烧女子的肖像》剧照

相比其他展映作品如《容基耶尔女士》、《疯狂的克莱尔》、《圣兽》、《天堂之河》或《唯有好事》等等,这几部片入围片确实还是有它们入围的道理;不过这几部片是否就能代表戛纳的水平呢?这就要观众们趁机自己衡量一番了。只能说,像从没想看的《叛徒》,期望不高的《悲惨世界》以及原以为要扑街的《鲁贝之灯》都超出预期,且基本都有让我惊艳之处;同时还考虑到形式如此纯粹,内涵如此深远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存在,也许,今年的戛纳并不如人们所说的一般般。

深焦DeepFocus为今日头条特约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