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

1945年8月6日早晨8点,日本广岛许多市民跟往常一样,仰望高空中飞过的美军飞机,因为最近几天经常有美军飞机光临,通常绕个弯就飞走了,所以他们并没有感到恐惧和紧张。

这一次飞来的3架飞机中,其中有一架代号为“依诺阿盖依”的B-29轰炸机由蒂贝斯驾驶,“依诺阿盖依”是他母亲的名字。轰炸机上还捎带了一个“小男孩”。

一个儿子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小男孩”,开着飞机遨游异国天空,这个画面太温馨了。可是,如果大家知道了这个“小男孩”的身份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这个“小男孩”是一颗重达5吨的原子弹的代号。

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1)

轰炸机和“小男孩”

9点14分17秒,B-29轰炸机再次飞临广岛上空,当蒂贝斯上校的视准仪对准相生桥正中位置时,自动投弹装置启动了,1分钟后,投弹舱打开,随着“小男孩”从舱门重重落下,轰炸机来了一个急转弯,快速飞离投弹空域。

令人窒息的45秒钟后,“小男孩”在600米空中“发作”,随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白光,广岛市中心的上空同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广岛城上空顷刻之间腾起巨大的蘑菇云,紧接着便冒起数以百计根红白相间的火柱,火海和浓烟立刻笼罩了广岛市。这一天,全广岛的钟表都停止在8时16分。

爆炸造成方圆14平方公里内6万幢房屋被摧毁,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畜和其他物质就像原子分离那样顷刻间分崩离析。

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还能看到在那一霎间被烧毁的人体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人虽侥幸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2)

原子弹爆炸瞬间

遗憾的是美军这种极端暴力的行为并未让日本清醒,他们对外宣称:有一枚陨石陨落在广岛市。而且天真的认为美军只有一颗原子弹,同时把希望寄托于苏联调停。可是苏联人让日本人失望了,苏联政府先是拒绝了日本的请求,后又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同一天,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胖子”。“胖子”几乎摧毁了长崎,全城27万人中,当天就有6万多人死亡。

眼看着美军越来越凶残的打击,日本人真正觉得害怕了。原来美国人手上不只有“小男孩”,还有“胖子”,说不定明天还有“大男孩”,前两次炸了广岛、长崎,下次也许就会光顾东京、京都。日本人不自信了,美国莫非真要用原子弹将日本炸个遍?照此下去,岂不灭了日本这个小岛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终于低下了头,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可是,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执拗的日本人一直在一个问题上争论不休。是什么原因彻底惹怒了美国佬,以至于下此狠手?

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3)

电视剧照

1945年是日本人最难熬的一年,美国大兵完成了对日本的战略封锁,切断了日本赖以生存的货运渠道,还时不时的派轰炸机任性的轰炸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日本的工业体系也已经崩溃,特别是本土已没有粮食了,整个日本陷入了生存绝境。

1945年4月,就在铃木贯太郎宣誓就任日本首相的当天,美军击毁了日本的最后一支舰队。“我们必须尽早停止这场战争。”铃木当时这样说。

7月,美、英、中三国于在德国的波茨坦联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向日本提出了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并且给了日本一些投降和结束战争后的承诺。日本领导人喜出望外,因为那些条件比他们想象的要宽大许多,公告答应日本仍将作为一个国家保持完整。

因此,天皇明确告诉东乡外相:条件可以接受。随即,全体内阁成员开会讨论盟军的最后通牒。因为仍有死战派坚持“玉碎”,会议无果而终。

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4)

影视剧中的日军形象

由于苏联没有签署这个公告,铃木贯太郎此时想到了跟美国意识形态对立的苏联,所以他觉得有可能拉拢苏联为日本站台,同时争取跟美国人谈谈条件。但遭到苏联政府直截了当的拒绝。

如此个够,铃木只剩下“无条件投降”这条路了。铃木首相也想过同意盟军的要求,但是他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因为部分主战派军官已经失去了理智,到时候他们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

于是铃木使了个小心眼,他授意将选择权给予日本民众。很快,尴尬的事接踵而至,日本媒体或许没有领会他的意思,也或许从根本上就反对投降,他们在媒体上大肆嘲讽中美英的劝降举动“可笑至极”,积极诱导日本国民支持死战到底的“一亿玉碎”计划,一时间,将铃木置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但是,铃木第二天要接见报界,不可能回避《波茨坦公告》这个话题。讨论会上,东乡外相认为,必须让百姓对投降有所准备,所以,还是要向新闻界透露相关内容。而内阁中的军方成员的“玉碎”狂热仍然没有降温,经过四个小时艰难的辩论,到晚上6点钟,铃木终于说服了反对方。

讨论会结束后,铃木还举行了一场例行的记者会。按内阁讨论会商定的口径,铃木在记者会上要表达的意思是:内阁对盟军的要求尚未作出最后决定,相关的讨论还在进行中,如此也就应付过去了。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实际上铃木在记者会上却用了个模棱两可的词汇,说内阁在执行一种“默杀”政策。

英语没有“默杀”对应的单词,日语里所表达的意义既可以理解为“暂不评论”,也能理解为“不予理睬”。前者含糊其辞,后者态度坚决。由此种下了祸根。

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5)

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状

日本同盟新闻社的译员们仓促地把首相的声明译成英文报道,消息很快发送到了各同盟国。英译报道中,同盟新闻社的译员在“默杀”可能的两种含义中选择了“不予理睬”,而美国通讯社更是把“不予理睬”理解为“拒绝”。

美国总统后来谈及此事时说:日本当初要是接受《波茨坦公告》,美国也不至于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而铃木贯太郎自己后来也辩解说:我并没有明确表示不接受,只是暂时不予答复而已。

战后,有日本人埋怨铃木的“黙杀”措辞有卖弄学问之嫌,没想到最后却弄巧成拙;也有人说铃木根本不接受投降,“黙杀”的措辞是他故弄玄虚,言辞含糊的目的也是为了事后逃避罪责。而大多数人还是把造成恶果的罪责加到了同盟通讯社译员头上。

且不论到底是谁的过错或失误,内阁对铃木的措辞以及同盟社那篇英文报道极为恼火,但是后果已经不可挽回了……

一看铃木贯太郎回绝得这么直接而且强硬,再听到日本国内对《波茨坦公告》的一片嘲讽声,还有令人反感的“一亿玉碎”计划,盟军及其美国人一口咬定,那些死硬的日本人这是要和盟军决一死战啊!

在太平洋战场吃尽日本人苦头的美国人这下不再犹豫了,决定教训一下日本人,狠狠的抽他一个耳光,看看还嘴硬吗?于是,1945年8月6日,调皮的“小男孩”首先落到了广岛,瞬间数万人灰飞烟灭,城市在千度高温下“溃烂”成了一片废墟。

骄傲的美国人自以为日本人会因此服软求饶,但日本人的死犟远远超出了美国人的想像,除了在日本国内编造“陨石”坠落的谎言外,日本人压根就没有半点求饶的迹象。于是,8月9日,美国人又把恼怒的“胖子”送给了长崎。

14岁黑人男孩拯救全村(美国人送来小男孩)(6)

千叶民众集会祈祷和平

​也该是日本人走“背运”的时候了,同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宣战,100万日本关东军几乎在一夜间被消灭。

就这样,各种可能的误会,以及不同文化的差异,七荤八素、乱七八糟交织在了一起,如同乱麻一样的局面最终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终于得以平息。

“小男孩”和“胖子”发威毁灭了广岛、长崎两座城,也摧毁了狂妄的日本法西斯最后的心理底线。

这样的结果对于那些军国主义分子是“因果报应”;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饱受日本摧残的国家来说,可以算作一种安慰,而对于那些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日本民众来说,这又应该算是什么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