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起水泡是怎么回事(正确应对最重要)
手、足癣是致病性皮肤丝状真菌侵犯指(趾)间、手、足掌皮肤所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急性损害以丘疹、水疱,慢性损害以鳞屑角化为特点。
手癣中医称之为“鹅掌风”。“此证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足癣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田螺疱”“臭田螺”相似。“田螺疱,此证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
手足癣,应该非常多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皮炎平擦在患处会很舒服,很多人手足癣使用皮炎平。
足癣
又称脚癣或香港脚,是发生于脚掌、跖与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接触足癣患者;
二是使用足癣者的鞋袜、日常用品。
诱发足癣的因素:
(1)多汗者
足跖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皮肤表皮而呈白色浸渍状,尤以趾间最明显,严重多汗者可起水疱,或角化过度,易继发真菌感染而致足癖。
(2)妊娠期
内分泌失调,使皮肤抵抗真菌的能力降低。
(3)肥胖者
指(趾)间间隙变窄,十分潮湿,易诱发间擦型脚癖。
(4)足部皮肤损伤
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真菌易于侵入。
(5)糖尿病患者
体内缺乏胰岛素使糖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易诱发间擦型足癣。
(6)长期服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手癣
又称鹅掌风,为发生在手掌、手指外的光滑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多继发于足癣。
足癣常分为5种类型(手癣与脚癣相同):
1.间擦型
第3、4趾间,也可波及全趾,趾间皮肤浸软、脱皮、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有红色的糜烂面,有臭味,夏重冬轻。
2.水疱型
在足跖、足缘部,常有水疱成群或散在,局部皮肤潮红,有时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变为脓疱,以夏季多见。
3.露屑型
足跖部,损害以鱗屑为主,伴有稀疏而干燥的小水疱,局部有红斑、丘鳞,四季皆可发生,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4.角化型
足跟、足跖、足旁部,皮肤干燥粗厚、角化过度,皮肤纹理增宽,易发生皲裂,四季皆可发生,以冬季多见或加重。
5.体癣型
足背部,损害以典型的弧状或环状的体癣改变,常并发体癣,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发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引起,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发病与密切接触传染源有关,用手搔抓患处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脚盆等,且与发病气候有关,特别是湿热气候。
主要症状
好发人群:多累及成年人,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
分布部位:足癣的分布可散发或密集分布,多先自一侧发生,时久亦可蔓延至对侧。皮损均可延至到足背,形成弧状或环状边缘,表面有丘疹、鳞屑,形态与体癣相似。手癣的病损常局限一侧手,久之可波及对侧,通常于手指某一部位发病,逐渐蔓延至整个手掌,如是念珠菌感染,常发生于第三、四指间。
皮损特点
1.足癣:根据皮损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四型,但可同时或交替出现,或以某一型为主。
(1)水疱型:以小水疱为主,散在或成群分布,水疱干燥后可有脱屑,多发生于足跖中部或趾间,瘙痒剧烈。
(2)丘疹鳞屑型:最常见,多见于趾间,皮损为丘疹鳞屑,界限清楚。足跖及其侧缘反复出现针头大小丘疱疹及疱疹,有不同程度炎性反应和痒感,疱干后脱屑,反复发生,病情稳定时常以脱屑表现为主。
(3)浸渍糜烂型:以4~5和3~4趾间最常见,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糜烂,瘙痒剧烈,可继发细菌感染。
(4)角化过度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粗厚、脱屑、干燥、皲裂。常发生于病期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
2.手癣: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初起为水疱,易脱屑、粗糙、角化增厚。从小片开始,逐渐扩展成大片。常限于一侧手掌。
3.自觉症状:自觉瘙痒,皲裂时自觉疼痛。
4.病程:病程一般需要1~2个月,如不断绝传染源,仍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湿热内盛,兼感毒邪型
主症:可见水疱,或聚集成大疱,疱液清或呈淡黄色,手指及足趾间可见浸渍、糜烂、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
处方:解毒清热汤加减。
方药: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紫花地丁,蚤休,天粉,赤芍。
血燥生风,肌肤失养型
主症:皮肤肥厚,脱屑明显,可出现皮肤干燥,皲裂;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肤,健脾和胃。
方药:茯苓,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生地,陈皮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