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

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1)

在苍茫的陕北高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民俗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已经在这块热土上销声匿迹。然而,转灯却历久弥新,焕发出了蓬勃的新活力。

从小我就听说转灯是如何的红火热闹,因为村里不设灯场,转灯在夜晚,要去远处的村庄,散场又很晚,一直不曾去过。直到有了车,才了却了我这二十多年的夙愿。

今年正月十六夜,在邻村白家坪。天幕镶着一轮明月,不见星星。星星全落在了河滩,变成一盏盏豆灯,这便是灯场。灯场差不多一个足球场大,一盏盏彩灯恍耀在一米多高的,拇指粗细的铁杆上,如簇簇火苗。365盏彩灯横竖排列,方方正正,如宫似城。

据说,以前灯场的灯,是农民自制的油灯。灯碗是萝卜切大块儿,或者洋芋削个半儿,中挖一钵,破秸秆缠棉花做成灯芯,插入钵内,倒入麻油或清油,变成了一盏灯。灯杆是倒栽的高粱秆,杆端是泥捏的灯盘,灯盘上沿,围的是纸粘的五色灯罩,自制灯居其中。人气紧逼,微风吹来,火苗子东倒西歪,忽大忽小,人人揪着心,捏着把汗,担心火苗子突然灭了。如今鸟枪换大炮,全换成了电灯,光更亮了,再也不怕风吹灭了。但总有些怀旧的老年人叹息:没有以前那种土味儿啦!我想,置身那种烟雾缭绕的幻境,一定很陶醉吧!

灯场周围,人挤得越来越多。戏台后,有人咿咿呀呀地清着嗓子。河滩里错落排列着卖零食的,卖香纸的,卖零用品的地摊。老板是本地受苦人,临时做点生意。他们有的正打着手电给人找钱,有的大声吆喝叫卖。有大人拿起卜楞鼓摇着逗娃娃,有女子丝巾半遮面问男子好看否,有娃娃等不及大人付钱,迫不及待地伸手拔冰糖葫芦。

陕北人爱红火,而转灯这一夜,有秧歌,能看戏,逛夜市,观花灯,简直就是狂欢夜。

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2)

秧歌队穿过三个彩门,跳着蹦着扭到了灯场边。锣鼓喧天,唢呐悠悠,河水潺潺,彩旗飘飘。本村与外村的两支秧歌队扭成一条龙,围观的人,拥成两堵墙,只见那虎势的后生踢踏得黄土端飞,娇羞的女子踩着鼓点,纤纤细腰一摇三摆。晚风顺沟吹来,彩灯摇摆,光线忽明忽暗,舞动的演员,影影绰绰。锣鼓停,一伞头唱起了秧歌:

伞儿一摆进灯场

把门将军给黄香

一柱黄香转九曲

满年四季保吉祥

伞头唱着秧歌进了灯场,敲打锣鼓家什的,吹着唢呐的,扭着秧歌的鱼贯而入。人挤着人,人群黏成了一块巨石,轰轰隆隆地倒向灯门。本地百姓扮起的护灯“将军”,挥着鞭子,厉声呵斥:“一个一个地进。”人群中,有呼儿子寻不见的,有喊鞋子被踩掉的,有女子锐声叫着辫子被黄香烤焦的。一后生胳膊肘触到了另一后生的脸。言语几句不合,掐在一起厮打,人群里转起了旋涡。两人转出人群,跌倒在土坑,变成两块土疙瘩,嘴角留着血,衣服被撕烂。两人爬出溏土,顾不得较量,忙忙点了黄香,又朝着灯门往进挤。

进了灯门,灯路是直的,直路尽头,拐个九十度弯,又是直路。

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3)

路两边是闪烁的彩灯。人拥着人,灯连着灯。转,转,转,一圈,两圈,越转圈越小。转到穷途末路了,一个峰回路转,转,转,转,越转越阔。远观这灯场,四方四正,占地不大,进了灯场却进了迷宫。这一头转到那一头,那一头转到这一头。外头转到里头,里头再转到外头。总转不到个底儿,寻不见个头儿。这灯场又像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

相传,商纣时期,三仙岛的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为了替兄赵公明报仇,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的香消玉殒,改“九曲阵”为“九曲灯”,故转灯也叫作转九曲。还有传说,这是孙膑为庞涓摆下的“六十四阵”,也有说这是诸葛亮在四川奉节巧设的“八阵方位”。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与战争有关,标志着一种谋略智慧,渗透着一股阴森杀气。怪不得许多孩子,转着转着,没耐心了就想办法钻出去,大人们吓唬道:“瞎钻的娃娃要变牛变狗了。”孩子们只能揪着大人的袖子,死死地跟在后面转。这也不怪,即便我这个成年人,第一次置身其中,转了几圈,便找不着北,眼前风景独好,却担心何时转到个头儿。幸亏在这“城内”,赶集时一样的拥挤和热闹。有腆着大肚子的孕妇,有拄着拐杖的老汉,有蹒跚行走的老婆婆。腿脚不便利的人被扶着,很小的娃娃骑在大人脖子上。

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4)

天空烟火,烟如云,光似电,响彻天地。地上鞭炮,急如雨,响震耳,打土扬尘。在这灯火的迷雾里,人们举着黄香,睁眼赏灯,张口吃土。锣鼓声,唢呐声,人们的喧闹声,响成一片。本村人,外村人,混在一起。虽已立了春,人拥着人,夜风习习,寒气如冬。穿红羽绒服的女人嘴里吹着热气,裹皮袄的老汉缩着一团,娃娃骑在大人脖子上,冻得脸通红,吸溜吸溜地吸着清鼻涕。受着冷,吃着土,人人心里装着一团火,脸上绽放着美滋滋的笑容。

转灯,可以消灾驱病,转来好运。以前,人人抢着端盏灯回去,不孕的怀孕,要儿的生儿,要女的生女。灯场还未转出去,灯已经被端完了。有时为了争盏灯,及早守在灯场。抢不分明的,还大打出手呢。现如今,全成了电灯,自然没有人抢。不过,端灯的习俗,还是流传了下来。灯场转了出去,在敬供神灵的牌位前,摆着许多蜡灯,罩着或红或绿的纸,要儿的端红灯,要女的端绿灯。

几袋烟的功夫后,花炮消停了,锣鼓声也不响了,只听得伞头又在唱:

龙飞凤舞转灯场

转遍九城精神爽

人人手拿一柱香

放下黄香出灯场

转灯人排成龙,秧歌队是龙头,转了这么久,龙头才出了灯场,在灯场入口,还有人往进挤。大马路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正往入口赶,真是神龙见头不见尾啊!

夜已经深了,戏台那边,梆子声,三弦声,锣鼓声,铰铰声,交响在一起,急促得如劲风,悦耳得似天籁,叫人激情澎湃。突然传来一豪放酣畅的声音,唱的是秦腔,像滚滚奔放的黄河水流到耳畔,令人舒坦飘逸。秦腔在九曲灯场上空咆哮,像九曲黄河在大地上怒吼!这眼前的九曲灯场,真像九曲黄河的一个缩影,怪不得九曲灯场又称为 “九曲黄河阵”哪!

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5)

作者简介

民间躲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仅是民间的狂欢)(6)

袁亚飞,男,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毕业于石河子大学。曾在边疆小镇支过教,杂志编辑部编过书,电视台扛过摄像机,身着警服打过枪,现供职于某基层单位。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类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