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以虚怀若谷、知人善任的美德,与治下群臣共同留下许多佳话。在《贞观政要》的开篇中,唐太宗李世民向臣子三次发问,探讨为君之道,点出为政者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臣子的答案,也堪称盛事治国的总纲。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有道明君、无道昏君?”

大臣魏徵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回答。

《诗经》有句话“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是说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询意见。因而在远古尧舜治理天下的时代,广开四方门路,招贤纳士;广泛地观察、听取多方面的情况和见解。这样即使是共工、鲧都不能阻碍圣王的德政。

房玄龄是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创业难还是守业难(1)

魏徵还列举历代偏听偏信的帝王,往往有国破家亡的危机。

深居宫殿的秦二世,疏远贤臣和百姓,偏听偏信奸臣赵高,导致天下大乱而不自知;梁武帝偏信大奸臣朱异,到侯景作乱举兵围攻都城时,他也还毫不知情;隋炀帝宠信虞世基,当各地反隋义军占领城镇时,他仍然沉溺于享乐。

因而他总结道:“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并采纳忠臣的谏言,才能避免权贵欺上瞒下,才能让下情上达天听。”

贞观十年,在唐太宗李世民君臣的努力下,天下逐渐走向稳定的治世。

这时,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难还是守业难?”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宰相房玄龄的回答是“创业”。

因为打天下的时候,各路诸侯并起,一个人若要成就帝业,只有战胜所有人才能收服并统一所有力量,因此是创业比较艰难。

魏徵则相反。他认为一代帝王兴起时,往往是推翻昏庸的旧君王,终结前朝的乱世,这样百姓乐于拥戴,其它势力也愿意归顺。

因此创业是天命所归,并不是最难的。但是帝王在打下江山后,容易滋生骄奢之气。

房玄龄是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创业难还是守业难(2)

战乱过后,百废待兴,百姓也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况,皇帝如果不能停止奢侈浩大的工程,让需要休养生息的百姓无休止地从事徭役,国家就会迅速走向衰败。

因此,魏徵认为守业更难。

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呢?

唐太宗李世民做出最公允的判断。

房玄龄是追随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的,历尽千辛万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认为创业更艰难;魏徵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安定天下,担心皇帝产生放纵欲望的想法,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认为守业更艰难。

那么这个问题对当前阶段有什么意义呢?

唐太宗李世民说:“如今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现在我希望和诸位大臣一同谨慎地守业啊!”

贞观十五年,大唐王朝已成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又问第三个问题:“守江山是难还是易?”

魏徵回答:“很难。”

房玄龄是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创业难还是守业难(3)

唐太宗李世民又问:“我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就行了,有什么难的?”

魏徵说:“自古皇帝,能够在国家充满忧患危机时,选举贤材,接受忠言;在太平盛世反而懈怠,疏远直言进谏的贤臣,让他们无法说出真心话。这样发展下去,国家就会灭亡。”

这就是古代圣人会居安思危的原因。因而魏徵也说:“在国家太平时,让君王心怀忧惧,时刻警醒,这难道不是难事吗?”

唐太宗李世民的问题看似随意,其实是在执政不同时期提出的治国本质。

无论在任何时候,领导者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只有保持理性自省的头脑,才能让国家持续繁荣,给百姓带来真正的盛世。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唐太宗李世民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中外领导者的必读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