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

【名师慧语】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徐俊

【名师画像】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1)

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30人研究小组”研究员,全国真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作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

【名师故事】

寻找原点:“光头校长”徐俊是如何“绝顶”的

万事皆有因果,有偶然,有必然。从1984年开始做学生,1997年开始做老师,到2009年做副校长,2012年做校长,如此经历于我,就人生轨迹而言是“被选择”的偶然,就生命形式的选择而言是价值观的必然。

人生之路千万条,为何选择做老师?或许是因为一路走来,心中有一颗温暖的种子,让我长成了老师的模样;生命的姿态万千样,又为何选择做校长,进而又“绝顶”成了“光头校长”,可以肯定说,我想温暖每一个走进教育场的生命。

一、学生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

温暖的种子是什么?就是那个被叫做“幸福”的教育记忆。忘记了是谁说的了,“教育是什么?当老师教的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于我而言,最初的“教育”记忆就是幸福,是老师和学校给予的暖暖的幸福记忆。

记忆里,那是绵绵秋雨后难得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座落在田野中的校园里书声正琅琅,突然,操场的高音喇叭喊开了:同学们,今天上午不上课了,我们去村后的山上野炊,请大家马上回家准备锅碗柴火和大米蔬菜,半小时后到操场集中。校园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静得只有蓝天下,大树上,鸟儿的啾啾声。约摸半分钟后,一阵呼啸声裹挟着欢快的人流,潮水般涌出了教室,涌出了校门,转眼又只剩下扑翅飞向艳阳的叽咕雀儿。

这一天,从家里带了什么我早已记不得了,只记得这个早晨的阳光特别温暖,还有小伙伴们一个个瞧着别人的花猫脸放肆地大笑。在这所乡村小学,还有很多放肆的画面,疯狂的记忆。

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黄土的操场上,野草疯狂地长,疯狂到“风吹草低见野孩子”。比野草更疯狂正是我们这班野孩子,因为开学典礼后历来是要全校师生一起动手拔草地。一丛丛草拔起,拔起野草带出泥,也带出了蚂蚱、田鼠和各种虫儿。

每隔一个月,挑一个有太阳的日子,照例是要全校大扫除地——就算是泥巴地的教室,大扫除还是必须要开展的。男孩儿分作两拨,一拨显示肌肉,从教室里往外扛桌椅;一拨显示“武功”,学着少林和尚,两手拎着水桶,去村口的水井里大水。女孩儿也分两拨,拿板刷的刷桌椅,只恨没刷出桌板的木筋来;拿抹布的攀着铁栅栏爬到窗上擦玻璃,恨不能把玻璃卸下来擦。

一时间,水花四溅,阳光折射出无数的彩虹,放肆的尖叫声、疯狂的欢笑声满溢过学校豁了嘴的围墙,在田野里荡漾。

那时候,我们都会念一句顺口溜:“我们有个破学堂,老师教我们捉虾蟆。”真的捉虾蟆倒也不至于,但是各种有趣的活儿真不少。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2)

那时没有垃圾分类,全校垃圾都堆在小平房后面的垃圾坑里。于是,每个周六,我们便轮流着从家里扛来锄头,挑来畚箕,快活地挑垃圾。垃圾堆里经常能挖出品相还不错的铅笔、橡皮,更重要的是能挖出不少的蚯蚓,这可是我们钓鱼捉虾的好饵料。

那时的教室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墙壁经常有窟窿,地面也常常被桌椅甚至我们的脚后跟刨出一个个坑。于是,每天,总有人会从外墙外的农田里搬来泥块,把墙洞不上,把地面找平。

农田不仅为我们提供“建筑材料”,还是我们的游乐场。我们在收割后的地里垒碉堡打“泥仗”,用泥巴捏泥塑“过家家”,踩着稻茬子打排球,放飞用试卷糊的纸风筝,甚至在坑坑洼洼的地里比赛滚铁环。

那时星期六也上课,每天的课不多,通常上午、下午都只有两节课。放学了,同学们也不急着回家,拿着用玻璃片按在“小人书”上描的“电影片”,对着墙壁放电影。用涂满墨汁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这个方法是从《自然》老师那里学会的。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刚好赶上日食,《自然》老师就在广播里喊着,让同学们把“大字课”上用的墨汁涂在玻璃片上,看“天狗吃月亮”。)

那时候的老师都是80年代毕业的中师生,一个个多才多艺。老师们会一甩手就画出一幅中国地图,能背着黑板边讲课边写出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还会在课堂上教我们粗着嗓子演老黄牛说话,捏着嗓子演小壁虎说话——我就是因为分到黄牛的角色,被小伙伴们取了个“老黄牛”的外号。

老师们课上带着我们玩,课下也像老母鸡带小鸡一样带着我们。那时候,老师经常家访,走一家,身后多一个同学,走一家,身后多一个同学,挨家挨户走过来,身后的队伍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

那时候的假期作业很少,也没与补习班,老师就鼓励我们去赚钱。小伙伴们会把自己珍藏的“小人书”凑在一起,在村口摆书摊,看图一分钱一本,看字两分钱一本;也会相约摸鱼捉虾卖冰棍,挣来的钱买书买闹钟。记得我的第一台闹钟就是五年级那个暑假卖冰棍赚来的。(整整两个月,顶着烈日走村串巷,自己没舍得吃一口,硬是赚了17块钱。)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3)

二、我当“孩子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带着灿烂的记忆,我从乡村小学考进了镇上的初中。小学时暖暖的回忆,让我快乐地抵挡过了上个世纪最初的“题海”时期。

三年的初中转眼过去了。我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填志愿时,我选择了“师、重、高”的志愿组合。老师对我的选择很觉得惋惜——那时师范的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要高,以我的成绩,填报这种师范优先的志愿,就是主动放弃了以后考大学的机会。

上了师范我才知道,有一首歌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的确是主动放弃了上重点高中再考大学的机会,我对上师范学校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因为上了师范,我就转成了居民户口吃公粮了,这在我们农村,那可是老师才有的资格啊。其实,我最迫不及待的并不是这粮票和跳农门,而是我太想当老师了,像我的老师教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做老师,那多好啊!

海量知识取之不尽,海量知识逝者如斯,唯有记忆不能忘却。当了老师我才知道,我为什么迫不及待想当老师,因为生命的厚度取决于记忆的温度,幸福的人生因为幸福的童年记忆;因为我真的喜欢,我要像我的老师一样,留给孩子们一些不能忘却的记忆。

做老师二十多年,因为各种需要,我常写“教育自传”,然而最多的记忆还是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课堂以外的那些事儿。这些记忆,也留在了我的亲爱的孩子们的心里。

学生山永说:这个大学刚毕业的语文老师不只是教师,更像个体积大点的孩子;他不是想教我东西,而是和我一起玩。他会玩,玩得比我好,所以我听他的,跟他玩读书,玩写作,玩书法,玩演讲,玩诗歌,玩表演,玩体育……

就连枯燥的大扫除在他的指挥下也像在打水仗:捏着水管冲刷地面和伙伴,一不小心自己湿了大半,溅起的水花飞舞在夏天的阳光里,笑得前仰后翻。

学生何静说:语文课是最最有趣的,常像是一场场“武林大会”:古灵精怪的小孩子们高举着双手轮番上阵,各显神通、七嘴八舌,时而游戏、时而表演、时而讲故事、时而争论不休。课堂内的四十分钟总不够用,不知不觉就溜个精光,可小孩子们却还想着继续。现在想来,畅快发言、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

现在,我们中的一些成了记者、编辑、警察、律师、摄影师、剪辑师、设计师……各自从事着最喜爱的职业。徐老师特别高兴,说这些职业都“关乎心灵”,还逢人便夸:“我那帮学生哟……”俨如老父炫耀犊子的自豪感。

孩子们记得的这些事,在我的记忆里若隐若现,我记忆里的那些事,不知道孩子们是否还记得。孩子们记得也好,忘记也罢,我想,幸福的感觉或许是不会磨灭的。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4)

那年,我到一所乡镇学校当校长,并中途接班做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男孩女孩正处在“青春水火期”。为了在小学的最后半年还给这些少男少女美好的记忆,我带着他们阅读《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促进男女生互相了解、互相体谅;动用“特权”组织他们向全年级发起“校长杯”篮球挑战联赛,让男球员和女啦啦队员为了集体荣誉拧成一股绳。在最后的“六一节”汇演上,让全班一个不落地登台演出校园剧《我们在一起》。演着演着,他们笑了;笑着小学,他们哭了;哭着哭着,大家报成了一团。

小学毕业十年后,学生雪洁也成了一名小学老师。她在给我的信里说:

画卷里,徐老师依旧在田野里,山林间,和我们一起学习。春寒料峭的开学第一周,徐老师会带着我们满操场寻找春天的信息;春雨绵绵的课间,徐老师不会把我们赶回教室,而是和我们一起淋雨,一起伸出舌头品尝雨的味道;春光明媚的早晨,徐老师带着我们去山林田野追逐春天的脚步。

画卷里,徐老师依旧在走廊间,操场上,与我们一起游戏。我们一起跳绳,一起玩老鹰捉小鸡,一起踢毽子,一起飞纸飞机。

画卷里,徐老师在每节课前指挥我们唱歌,唱出了学校歌咏比赛第一名;在每个课间给我们讲故事,讲出了全县故事大赛第一名;在课后带着我们演课本剧,演出了全省课本剧大赛第一名。

十年后的一次相聚:徐老师的一句:同学们,我想死你们了!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更近……

我知道,雪洁是想告诉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5)

三、光头老师:我的精神三变

如果,将我这前半生投入到教育生涯上的精力画成饼状图,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占了百分之五十,语文教学的比重恐怕也得占一半。正是因为这百分之五十的比重,“薅光”我的一头秀发,从此,我就变成了“光头老师”。

虽然,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并不突出,但我相信,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历了大部分语文老师都经历的,从浑浑噩噩到感觉良好再到迷茫踌躇最后豁然开朗的过程。

我起初的浑浑噩噩,是因为我不知道语文的原点在哪里,不知道“语文是什么”,更不知道“语文为什么”,也因此,不知道“语文干什么”,因为语文课程诞生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那个官方语言给语文课程下过定义。

2008年,我在《生命与语文》这本书的书稿中尝试着给语文下了定义:语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课程。

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但自从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布,我告诉自己,看到原点了。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页第三段第二句告诉我们的:“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我发现,自己的这个“徐氏定义”和“它”居然如此接近。一种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然而这种幸福感不是神灵相助,更不是突发奇想。借用尼采的话说,在我二十多年“寻找原点”的过程中,我对语文的理解和实践,经历了 “精神三变”: “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这样的一个过程。”

骆驼横渡沙漠戈壁,勇闯难关需要据需营养,把驼峰装满。新手上路,同样需要学习基本技能套路。语文课怎么上?很多名师专家前辈给留下了十般武艺,高招迭出。作为菜鸟,我给自己安排了学艺三招:扎马步、读秘籍、拜师傅。貌似武侠小说里都是这么说的。

苦练三字二话(画)基本功,就是扎马步。练到什么地步?校长在上面开会,我坐底下练字,顺手还给校长画肖像速写。好像有点走火入魔了。但对上课很有好处,后来我给一年级上课,基本一支粉笔一本书,教朗读课文,教孩子们写字,给他们画简笔画,孩子们可喜欢了。

不惜花血本,疯狂阅读,就是武功秘籍。每年要花了好几个月工资花购买教学光盘和书籍杂志上。记得前段时间去上海,啥地方都没逛,一头扎进文庙的旧书市场,淘了四十多本……回家也不敢报告,因为家里书已经堆不下了,更何况带了一堆旧书,却没给老婆孩子带礼物。

蹭课偷师,拜得真师父,故事很有趣。《射雕》里有个傻郭靖,人傻得要命,师傅却个个了得。我也和郭大侠一样,傻人有傻福。

我的第一个师傅,天津南开小学校长靳家彦老师,就是因为我去杭州“蹭课”偷师的结的缘。因为是蹭课,经常是没座位的,我就站在人群里拼命地记笔记。靳老师看见了,被我感动了,就收我为徒。那是我教书的第三年。

蹭一堂课,想偷师学艺,却拜入大师门下,何其幸运。后来,我又拜识了恩师张化万、贾志敏、于永正、王崧舟。我如饥似渴地模仿大师们的教学方法。效果很明显,工作第三年面向全市开出了我的“成名课”《在大熊猫的故乡》,第五年的时候,通过两个月每晚备课到三点的玩命式备战,我一举实现“校秀、县秀、市秀”三级跳。

现在时髦的话说,那时的我绝对是个单纯的技术主义者。但历史雄辩地证明,单纯技术主义很危险。果然,出大事了。

那年,市里把唯一的一个参加省习作教学大赛的名额给了我。我费尽了心思,设计了一堂自以为很精彩的习作课。“精彩”到什么地步?我亲手制作了一个视频,一帧一帧剪辑短片,一分钟用了四十三个镜头,比电视广告片还精彩。结果,却名落孙山。玩技术主义,把自己玩死了!骆驼时期的传承和接受,这时变成了背负在背上的沉重的驼峰,压得我都不过气来。纠结,挣扎。语文课究竟是什么?该怎么上?痛定思痛,我静下心去反思,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从“星座学”来讲,“狮子”是具用“王者气质”的,是觉醒了的自我,是觉醒后个性张扬的存在。觉醒,就来自反思。当反思成为了习惯,意味“骆驼”开始向“狮子”蜕变。我是怎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回想起这个过程,我觉得自己就是“新型四不像”:“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苦,吃得比猪差”。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6)

那是2005年,我调到鹿城区,有幸参加鹿城区首届名师工程高研班学习,并被派到杭州跟着“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挂职培训三个月。这三个月是怎么度过的?每天早出晚归,每晚睡前必写研修日记,自己就变成了“四不像”。三个月,写了一百多篇研修日记,回来后,出了我的第一本书《语文白日谈》。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这几年,我陆陆续续写了五六十篇文章获奖、发表的,还先后出版了五本专著,都是通过平时的日记积累起来的。

一边通过研修日记反思教学,一边,我又通过教学实践去寻找答案,先后上了几十节省市级公开课,应邀到各地各校开展教学交流和讲座。

记得在省里上过一堂《少年闰土》这堂课,前后8易其稿,最后呈现的课,彻底抛弃了很多华丽的招数,把教学指向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阅读的实践。这课,始终把课文当做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让六年级的孩子在真实有用的阅读情境中,通过读,写,批注,交流等阅读活动,习得搜集与处理信息的方法,巩固批注阅读法,基本建立起“因人写事”的叙事特点,为下一课时深入感受闰土和迅哥儿两个童年伙伴的纯真感情打下基础,也为下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要求“伯父是个怎样的人”,提供了搜集处理信息的学习策略。

正是基于平时的思考和这些课的实践探索,“骆驼”的沉重驼峰慢慢地放下了,“狮子”开始有了自我主张。

后来我写出了《生命与语文》这本书,用“生命语文”的概念,回答了自己心中“关于语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工具性就是人文性,语文教学应该在语言学习和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把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指向学生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发展”的观点。 并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生命语文课堂与讲坛》教学光盘,把能够比较典型的说明这个观点的阅读课《少年闰土》、习作课《亲近自然》、古诗文教学《伯牙绝弦》和《天净沙》,和专题报告《生命灵性观照下的语文教育》收录其中。

2009年10月底,因为工作需要,教育局把我派到藤桥镇中心小学工作。在最贴近自然的地方,在淳朴的农村,我的精神状态从“狮子”变成了“婴儿”,回到了更纯粹的原始起点。

如果说,“狮子”是自我觉醒,自我主张的阶段。作为“狮子”,我提出了“立足言语学习”的生命语文主张,作为“婴儿”,我在追求着“学生学语文”。这种转变是怎么实现的?在农村小学,我发现问题了。原本的一些教学设计,在农村学校并不能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学生不一样了。

于是,我又开始在观察中思考了。观察自己的教学,观察我身边老师的教学,也观察当前整个语文教学的现状。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评比、职称考核的课堂评价表,我发现观察点几乎都是老师,只有15%的分量关注学生。是不是很不正常?学生的地盘被谁占领了?这让我想起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主办方规定不准拖堂,时间一到,毫不客气地打断。上课老师好不尴尬。下了课,听到有人议论,都设计好了,为什么不让人家把课上完整呢?上课老师也嘀嘀咕咕,不让我上“完整”,怎么知道我的设计意图?

这样的困惑,其实我也曾经经历过。我们为什么也一定要追求“完整”,追求完美?我看,还是因为我们想用完美的设计展示自己的良苦用心,用完整的呈现表现自己的优良素质,用完整的目标体现自己的课程理念。但恰恰是这种缺失了“学生指向性”的以“老师”的因素为行为原点的教学,导致了学习时空的错位;导致了学习过程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的缺位。如果是这样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课堂,再完美,意义何在?

若再深入思考,其实我们的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值得我们去审视:

审视老师在教学中的“集体无意识”现象,我在思考,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

审视纷纷追求“完美课堂”的现象,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发展了多少?

审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现象,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

审视“文本细读式教学”现象,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在学什么?

审视无视年段特征的“无差别教学”现象,我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审视各种教学手段“异彩纷呈”的现象,我在思考,我们还有多少招术?

审视语文教学中“目标迷失”的现象,我在思考,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

审视追逐“教改热潮”的现象,我在思考,我们到底丢掉了什么?

审视语文教学“流派管涌”的现象,我在思考,我们该何去何从?

仔细看看,这些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我们丢失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把孩子给丢了?对于老师,上课把孩子丢了,这是教学事故,是渎职呀老师们!我吓出一身冷汗。所以,我慎思,自我检讨,也在《浙江教育报》思想版陆续发了好几篇关于此类问题的讨论文章,希望引发广大同行一起思考:“语文教学到底追求什么?教学中孩子和老师是什么关系?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所以,此时,面对淳朴的农村孩子,我无暇顾及人们对“我的课是否精彩”的评价了,心无旁骛,扎根一线。作为校长,亲自带着一个班,兼任班主任,身体力行带领老师们,努力把课堂还给孩子们。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7)

那年我教毕业班。六下,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应用,很强调学生的自学,而且课文编排上,甚至有些单元只有一课精读,有三课略读。我就跟我们老师商量,这种“强调学生自己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单元编排,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以突出自学能力培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同组的老师说,可以啊,可是怎么教啊徐老师?我们能否跟着你做啊?我说,行!我先做,我们在一起做!于是,我把教师的后门打开。只要是我上语文课,同组老师都把课调好坐在后面听,手里拿着前一天晚上我发给他们的教学方案和练习设计。上完了,在听老师们上。我上完一个单元,再帮助老师们一起备课,他们先上,我来听。上完课,再以专题的形式,和老师们交流我们该怎么做,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我们该怎么思考,我们怎么呈现思考。

像这样的思考和实践,三年下来,结合教研活动、随堂课等,我前前后后给全校老师和工作室的学员们做了三十来个专题讲座,和老师们一起建立“学生学,学语文,求效益”的生本课堂意识。

后来,带着这些思考,参加浙江省首期学科高端教师研修,参加温州市“百名领军教师”高端研修项目学习,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参加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等主办全国性语文教学研讨会,参加各种教学展示和交流。在实践和交流中,我觉得这种意识,比起几年前“生命语文”的定义,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原点,更进了一步。

于是,2013年调到省城工作后,我便更加系统的思考关于“语文教学的批判与重构”的话题,一边实践,一边着手整理近些年的思考性文章,代表性课例、报告,观摩名师课堂所作的课例分析。

终于,2016年正月,我的一些教学主张,一些典型课例由《小学语文教学》出版社结集,刊行了一起《小学语文教学·人物》专刊,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因为十年前,我的师父们曾陆续登上过这本刊物地封面。

2017年的夏天,从萌发念头到新书付梓,历时八年的《走进语文看语文——语文教学的批判与重构》正式出版,并忝列当年度全国中小学教师最喜爱的一百本书榜单。

然,我觉得这仅仅是开始。由“骆驼”到“狮子”再到“婴儿”,是教育生命升华的前传,因为,这婴儿必须秉着拳拳赤子之心,逐渐壮大起来,生命力才更旺盛。

我期待通过更多的课例,更多的文章,甚至教材,甚至再著书立说丰富实践系统,在实践和思考中,越来越逼近语文教育的本真!

于是,2019年12月16日,我的第六本书——《坚守与回归:追求生命属性的语文课》荣列“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书系(第一辑)”,我本人也受邀在全国名校联盟举办的新书首发签售仪式上展示了最新的课例。新书首发仪式上,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给我题写了这样的“颁奖词”:

当狄尔泰感叹“由于理论与实践日益加剧的分裂,产生了多少无思想的生命和无生命的思想”之时。凝望语文,因为语文教学和儿童生命活动的隔离,又出现了多少无生命的语文和无语文的生命。鉴于此,他大声疾呼:还我言语生命教育。

言语生命教育是以语文教育为途径,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是激发思想活力,唤醒生命潜质的教育。学生在生命拔节中的自由言说,也许是一种别样的呼吸。

他认为,课堂上教师应该用生命的灵性,去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在生命的感动中,丰盈个性精神。

他就是那位外显聪明的“绝顶”,内敛绝顶的“聪明”,不具一格,但坚守底线的老师——徐俊。

更期待的是,2020年,我带着我的学员、弟子们一起编写的,与最新的部编教材配套的《小学语文作文(4-6年级)》《部编同步教案集(1-6年级)》将分别由凤凰出版集团、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国发行。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8)

四、那些年,那些事儿

其实,我的头发也不全是被语文“薅光”的,这其中也有做校长的原因。说起做校长,我内心总有几个参照物,那就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几所温暖如家的学校。

在我第二次当校长的时候,我曾经工作过八年的第一所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这是一所小县城的中心小学。母校给我发来邀请函,请我回去讲课,请我写回忆的文章,还给了我一笔不菲的讲课费。我很高兴母校能记得我。我用自己最满意地一堂课向母校汇报,因为这儿是我教育人生起步的地方;我很用心地写在母校度过的青春年华,因为这儿有太多的回忆和温情。讲课费我坚决不要。这儿是我的家,谁回家做点事还问家里要钱的。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精神家园。我们在这里奉献了青春,收获了无尽的思念。我做校长,也是把母校作为努力的目标。

那些年,母校的办学条件和很多城镇学校一样,朴素得有点简陋。

校园的小天井里有一方葡萄架,葡萄架四周是几棵桂花树。通道两边,苍松挺立,走廊尽头,嘎吱响的木楼梯通向人字梁的乐群楼。乐群楼隔操场对面乐学楼,乐学楼底下一棵苍老的榆树。

就在这葡萄架下,桂花从里,老榆树下,乐群楼中,当初,年轻的我们有一句口号,“夜生活从十点开始”。十点以前,白天与学生为伴,在教学和教研中度过,学校领导为我们提过小黑板和录音机,老师家属为我们拍过教学录像,老教师为我们提供过“办公室美食”。夜晚,各学科的年轻人在校园的星空下教研,面红耳赤;为了一堂课,磨语言的磨语言,做教具的做教具,画灯片的画灯片,模拟学生的模拟学生,不把一堂课磨至穷尽不罢休。那些年,这个团队的年轻人被称为小县城教学的“梦之队”,各学科成绩稳居全县第一,运动会蝉联全县桂冠,排球、课本剧屡获全省第一。有一年,“梦之队”参加教坛新秀评比,包揽全县语、数、科、品、音五个第一,全县四个市教坛新秀占据其三。

就是在这乐群、乐学的校园,十多年间,四位特级教师,两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五位校长走向了全国各地,也把乐群、乐学的精神带向了全国各地。

正是儿时的温馨和那些年浸染的乐群精神,让我找到了教育生涯的自我定位——我要做一个幸福的校长,和老师、学生一起建设温暖的家园。

2009年,我在藤桥小学开始了校长生涯。在藤桥小学,每个晴朗的午间,走廊下必定有老师们琅琅的读书声;每到金秋时节,校园的桂花树下总少不了一顿“校长私房菜”;每年的六一节,张灯结彩的舞台上,一千多名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在藤桥小学的四年,这所草根学校的草根教师们一起实现了“草根的逆袭”。参加区教坛新秀评比,通过率100%;参加教师职评,通过率100%;参加区、市论文评比,年年必有一等奖;学校成为全市教师培训先进单位中唯一的农村学校,成为温州大学首批教育实践基地中唯一的农村学校,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村名师工作室。

2016年,我带着十六位小伙伴创办了一所新学校,一所位于杭州城市新区的新建学校。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回到了离初心最近的地方。我感觉肩上的压力很大,但我没有畏惧,也不担心,因为我知道这所名叫“花园”的小学需要什么。

学校开办初的一个多月里,我每天六点准时在早餐店门口排队,为每一位老师买早餐,只为了让老师们多睡半个小时;每天华灯初上时,我巡边每间办公室、教室,催促辛苦了一天的老师们早点休息。每天,朝阳里,用最灿烂笑容,我和值日老师迎接第一个孩子进校门;每天,风雨中,用撑不住自己身体的雨伞,我和值日老师送最后一个孩子出校门。

每当我出差回来,在校门口,每个孩子遇见我总会开心地说一声:“校长叔叔,你回来了!”每次我课间在校园里走过,总有孩子迎面扑来,“校长叔叔,抱一抱。”每回,有面的老师、校长、领导来学校,总会说:“你们的老师和孩子真阳光。”

是的,因为我们的校训是“幸福像花儿一样”,我们的学校精神“阳光般温暖,流水般灵动,空气般包容”,每一位老师、学生、家长都能脱口而出。不少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我们花园,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来学校是看到了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幸福,看到了温暖,灵动,包容。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9)

五、幸福像花儿一样

肩担着校长的担子,我不能只靠人生轨迹的偶然,更应有价值选择的必然追求。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却要说,一所好学校不能只靠好校长。这是不同的价值观。温暖的初心,就是这种价值观选择的深层依据。初心告诉我,作为一名校长,必须思考:我们将建设一个怎样的校园?我们将还给你(家庭,社会,国家)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们将建设一所什么样的校园?我的回答是: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在这儿一起幸福成长。我们,是老师,学生,家长,一切和学校教育相关的人们。我们的家园叫“花园小学”,我们的“花园小学”应该和每个幸福的家一样。

我们的家里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和幸福,每个孩子就像每一朵花一样,我们要“幸福像花儿一样”。每朵花开放的时间不一样,开放的姿态不一样,各有各的精彩,我们会耐心等待。我们在那里等待?在我们的“花园”。这里有花儿需要的阳光、流水和空气,我们在“花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要“阳光般温暖,流水般灵动,空气般包容”。

我们共同的家园要我们共同建设。“花园宝宝”们喜欢童话世界里的小木屋,我们就和宝宝们一起搭建小木屋;他们说学校里还有要神奇校车,我们就和宝宝们一起把七彩的神奇校车按在学校;他们说我们还要有迷宫,于是我们就一起搭建七彩的轮胎迷宫;他们说我们“花园”还应该有花,有果实,有小蜗牛,我们就一起开辟四季花园、幸福果园、诚信菜园;我们还让每个人在校园种下属于自己的凌霄藤,和“花园宝宝”们一起向上攀援。

花园宝宝说,我们在幼儿园还没玩够,我们的老师和爸爸妈妈就在他们进校门的第一天穿上“花园宝宝”的人偶,牵着他们的小手进入神奇的校园;花园宝宝说,我们需要慢慢成长,我们就把开学典礼推迟得比祖国妈妈的生日还迟。

新的一年来了,长大了的花园宝宝说,弟弟妹妹们也和我们去年一样,他们也没玩够。哥哥姐姐们就把自己的玩具挂得满校园都是,用每一棵挂满玩具的小树欢迎新的花园宝宝们。

花园宝宝们说,我们不要每天做那么多试卷,我们就在每个学期期末玩一起“盛装PATTY”式的学科嘉年华。

在“花园”里,每天的一切都是学习,都是快乐的成长,在“花园”里,所有的大人都是“园丁”,我们携手建设“幸福课程”。

有资格证的老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STEAM,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们一起开发属于每个班的“we-盆栽”“we-花圃”课程,我们一起实践“we-生长”校园行为艺术课程。没有资格证的“老师”:工人、保洁、厨工、社工、爸爸妈妈们参与进来了。他们和老师们一起开发了三十多门走班的选择性课程。

爸爸妈妈们还和学校的老师一起为“花园宝宝”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成立了“家校协同委员会”,家长成了我们的校董,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参与学校工作的决策;参加膳食管理委员会,让“花园宝宝”们吃得饱、吃得好;参加校服委员会,让“花园宝宝”们穿得安全,穿得漂亮;参加家长护导岗,庇护每一位“花园宝宝”上学、放学路上得安全;参加家长志愿者协会,为每一次的幸福活动增光添彩。

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长,我的头发渐被“薅光”,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很自然。“光头校长”虽然“绝顶”了,但一颗叫做“温暖”的初心的种子偶然落在我的心上生根发芽了。如果这颗种子可以长成一棵大树,我想,学校这个教育场里的每一个生命,应该就是这个棵大树上一片片跃动着生命温暖的绿叶。如果真是这样,这温暖的初心就印证了那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10)

【名师视角】

治校之道:

肩担着校长的担子,我不能只靠人生轨迹的偶然,更应有价值选择的必然追求。有人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却要说,一所好学校不能只靠好校长。这是不同的价值观。温暖的初心,就是这种价值观选择的深层依据。初心告诉我,作为一名校长,必须思考:我们将建设一个怎样的校园?我们将还给你(家庭,社会,国家)一个怎样的孩子?

为师之道:

孟夫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横舟子则言,为师有三点:一定要“对学生好一点”,这关系到我们教育生命的厚度;尤其要“对自己狠一点”,这影响到我们专业思考的深度;尽力“对同伴帮一点”,这决定了我们教学生命的宽度。

语文之道:

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是关乎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语言是形式、内容、内涵三位一体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言语生命,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发展精神生命,在感受文章内涵的过程中发展社会生命。作为“社会人”四个维度的生命属性——学习生命、言语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共同成长的。

教师怎么解决职业倦怠(揭开教师职业倦怠的真相)(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