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1)

此系粉丝私信问题,恰可作为分析宝兄之切入点,故撰文述之,以供诸君好友观之。

这个问题问得模糊,不够严谨。不知此位粉丝所指“那么多人维护贾宝玉”,是指《红楼梦》书中人,还是相对读者而言,但不论是书中人,还是书外人,都不可能符合“那么多人欣赏贾宝玉”这一论断——贾宝玉离经叛道的本性注定了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可能拥有大批“知己”。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2)

先来说说《红楼梦》原著中,根本没有几个人是真的懂贾宝玉,大部分人都觉得贾宝玉莫名其妙,是个痴痴傻傻之人,包括宝玉的至亲之人。

父亲贾政着实不喜宝玉,只因周岁抓周,贾宝玉抓了脂粉钗環之类,贾政便大怒:将来酒色之徒耳。

母亲王夫人虽然疼爱贾宝玉,却是出于母亲爱子天性,她内心并不赞同儿子的三观,所以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那天,王夫人就提前警戒黛玉:我有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包括其后第78回,彼时因一个绣春囊事件,王夫人发动了抄检大观园行动,宝钗因此搬离了蘅芜苑,王夫人得知后,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宝玉说什么话得罪了宝钗”:别是宝玉有嘴无心,傻子是的,从没个忌讳。高了兴,信嘴胡说也是有的。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3)

袭人作为贾宝玉身边的大丫环,一心一意为着宝玉,可在第33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发生后,贾宝玉被贾政打了个半死,袭人心疼之余,还是理性地认为:若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是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至于大部分普通人是如何看待贾宝玉的,可以参考第35回傅家的两个婆子的对话:

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到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且是连一点儿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第35回

别说在古代,就是放在今天,看见一个人一会儿对着天上的燕子自言自语,一会儿看着水里的鱼自哭自笑,恐怕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个人有病,怎么可能会亲近他?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4)

第66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贾府自家的小厮兴儿也对贾宝玉做出了类似的评价:

兴儿笑道:“他(贾宝玉)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读书,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看着好个清俊模样儿,心中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而内浊。见了人,一句话没有......每日也不习文,也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里闹。再者,也没个刚柔。”——第66回

而这,才是大部分人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基本判断。在世俗的正统价值观中,一个男人应该学文习武,要么委身经济之道,要么立足孔孟之间,总之一定要有“用处”,否则你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包括今天,我们不是也提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5)

所以贾宝玉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是必然的。大家喜欢价值观相投的人,而现在的道德价值观就是:努力工作、昂扬向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如果你身边出现一个人,每天游手好闲,也不工作学习,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跟这个世俗世界完全脱节,众人就会站在道德的高度,将他作为反面例子来警醒大家。

纵观《红楼梦》全书,贾宝玉的价值观很少有人能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女子能理解他:林黛玉、妙玉、尤三姐,最多再加上一个薛宝钗。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6)

贾母倒是宠溺贾宝玉,可很大原因在于贾宝玉是她的“亲孙子”这一层身份,加上贾宝玉会讨贾母喜欢(第40回刘姥姥的笑话刚讲完,宝玉非常自觉地滚到贾母怀里了),又有“衔玉而诞”的吉兆,所以深得贾母喜欢,但老太太并不了解贾宝玉的内心世界,所以第77回贾母对众人说了这么一段关于贾宝玉的笑谈:

贾母听了,笑道:“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更叫人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玩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及至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说着,大家笑了。——第78回

所以,这么细细分析一圈下来,就会发现,不存在“很多人喜欢贾宝玉”这样的论断,至少在那个封建时代,大部分人是完全反对贾宝玉的生存方式的,只不过《红楼梦》围绕贾府展开,叙述对象又大多数是贾府女性,所以出现了“人人喜欢贾宝玉”这样的认知错觉。

贾宝玉为什么还那么多愁善感(贾宝玉整日游手好闲)(7)

如果能对贾府上下几百号人做个匿名的问卷调查,谈谈对荣国府宝二爷生活状态的看法,恐怕没几个人说好话,古代人是这样,今人也是如此,此是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