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是肺有毛病了(痰多不一定是肺病)
前两天门诊遇到位患者,虽然说冬天有点冷,但是这位患者捂的实在是太严实了点,从头到脚没有一处能看见的皮肤。以至于徐大夫一过认为,这位患者是得了什么隐疾,或是皮肤病毁了容。
结果,问病史的时候,这位患者才支支吾吾地告诉我:“其实,我主要是因为老咯痰,我怕人家嫌弃我,也怕医院打发我去查核酸。”然后又怕我拒绝,急急地补了一句:“徐大夫,我这核酸每周都查,昨天刚查完,没事!”
我一乐:“我先平平脉吧,要真是感染了,你也不能咯了大半年的痰也不见好呀。”
痰VS咳
一说痰,首先想到的就是咳,虽然咳和痰经常同时出现,但其实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症状,是因呼吸系统受到刺激引起,表现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而出”,通常伴随声音。
咳嗽其实是人体呼吸道自我保护的机制,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异物和过多的分泌物。
但咳嗽不一定都有痰。有不少人咳嗽伴随着咽痒、气道痒、通气不畅等问题,然而没有痰。
同样,有痰不一定咳嗽。咽喉部的像痰一样的分泌物,可能来源于肺、咽喉、鼻腔等处,还和我们的脾肾功能息息相关。有痰堵在局部,人会不自觉地通过咯吐的方式将痰清出。
所以,其实咯痰≠咳嗽。这是两个有点关联的概念。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但说起痰,也不得不顺便说一下咳嗽。因为痰和咳嗽确实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记得学生时代,老师讲到咳嗽这一问题的时候,就说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古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那会儿觉得这个理论很是奇葩,咳嗽难道不是肺的事么?
后来多年的门诊,真真见到了各种疾病引发的咳嗽:
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每一次早搏就伴随着一次咳嗽者;
有肾功能不全,常年咳喘不断,痰多壅盛者;
有着急生气,肝火上炎,不但咳嗽还咯血者;
还有脾胃失和,痰涎壅盛,时时刻刻都在咯痰者……
这里面其实与“痰”最为相关的,有三种:一是肺咳,二是脾咳,三是肾咳。
痰与肺、脾、肾
中医认为,痰的产生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饮食所伤或内伤七情等,导致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
所谓的“气化”,听着可能有点懵,其实可以想象为烧开水。人体的阳如同火苗,阴如同水壶里的水。阳化阴为“蒸汽”,为人体提供动力。当肺、脾、肾的力量不足,导致阴不能化为“蒸汽”,就导致了痰饮的生成以及人体动力的缺失。
中医理论中:
肺主治节,若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异常,水湿停聚,凝而成痰;
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受损,运化、输布水液的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内停,亦可凝聚成痰;
肾司开合,肾阳不足,调节水液出入的关卡失职,水湿内停,上泛于肺,也可聚而为痰。
所以,痰多不断,除了急性的感冒咳嗽以外,不要急着用清肺药,不妨仔细找找肺、脾、肾三脏方面的原因,治病须求本。
如开篇那位鬼鬼祟祟的大男孩,其实是因为长期贪食冷饮,导致脾胃虚弱,又逢酒肉过度,导致的脾虚痰湿证。
治痰“病去如抽丝”
我们所说的咯吐出来的“痰”,是狭义的痰。
中医认为,人体水津代谢障碍,会产生“痰、饮、水、湿”四种病理性产物,此“痰”为广义的痰。
“痰、饮、水、湿”虽然名称和性状不同,但此四者同源并可相互转化,且性质有共通之处。
狭义的“痰”其实是广义的“痰”的外在表现的一种,也符合广义的“痰、饮、水、湿”的特性。
痰,其性黏滞,如胶水一般固着难去;又因其为重浊有质之邪,易损伤阳气,易阻气机,会进一步加重水津代谢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且在治疗过程中,寒易助其重浊之性,热易焦结,助其黏滞之性,因此调治不易。且人体水津代谢与人的饮食、生活等外在因素关系也十分密切,想要治好长时间存在的痰,还真的是需要“病去如抽丝”,慢慢调养,并积极配合改良生活习惯。
脾为生痰之源
虽然痰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都很密切,但又以脾脏为重。中医自古就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论,因此保护好脾的功能,也是治痰的关键。而脾的功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这也是痰证的患者可以自行改进的方面。
过度的空调、冷饮、饮食肥甘、酒醴醇厚、饮食不规律、减肥、精神压力大、过劳、熬夜等因素,都会导致人体脾胃虚弱。滋润的食物(水果、酸奶、滋补汤羹)摄入过多,则会导致了人体水津过盛。干活的人不够了,工作量却在增加,结果可想而知。
对这类长期痰多的朋友(以及中医痰证的患者,包括一些结节、囊肿、脂肪瘤等),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可以给身体带来很大的益处。
比如经常晒太阳;
比如避免过吹空调,尤其是夏季应选择除湿26℃以上的模式,且不宜久呆;
比如适量运动,遍身微汗为宜;
比如饮食均衡,少食生冷(如生的蔬菜、生的水果、酸奶、苏打水、冰激凌、冷饮等),少饮酒,少食肥腻油炸;
比如饮食规律,定时定量,不轻易节食;
比如及时调节情绪,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动力十足;
比如按时起居,不熬夜,不赖床……
当然,生活方式调养只是痰证治疗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是应该请正规靠谱的中医师为您诊察一下,根据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辨证用药。
@头条科学@头条号@健康新视听@超级医生@头条健康#湿气##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