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南繁故事中的奋斗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9月至翌年5月,都有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利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这被称为“南繁”目前,累计超过60万人次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开展育种制种,从杂交水稻到高产玉米,从抗病虫害的棉花到脆甜的哈密瓜,在我国已经育成的万余种农作物新品种中,有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杨沐的报告文学《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就聚焦位于海南省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南繁基地,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记述了南繁基地的发展历程及其卓越贡献,为读者揭开我国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的神秘面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年9月至翌年5月,都有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像候鸟一样来到海南,利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热带种质资源,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这被称为“南繁”。目前,累计超过60万人次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开展育种制种,从杂交水稻到高产玉米,从抗病虫害的棉花到脆甜的哈密瓜,在我国已经育成的万余种农作物新品种中,有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杨沐的报告文学《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就聚焦位于海南省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南繁基地,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记述了南繁基地的发展历程及其卓越贡献,为读者揭开我国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的神秘面纱。
该书题材新颖、主题重大,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种子被称作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科技较量的新赛道。南繁作为推进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对丰产丰收意义重大,关乎粮食安全和国家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书写南繁基地,也是在书写国计民生,书写“国之大者”。杂交水稻、抗病虫害棉花、紧凑型高产玉米等育种过程,在书中得以一一呈现。作者通过细致刻画每次成功背后的曲折坎坷、每一点科研进展的来之不易,串起中国育种事业的广阔图景。
南繁故事也是科学家的故事。作者聚焦袁隆平、李必湖、颜龙安、谢华安等杂交水稻专家,讲述他们如何不断探索,历经台风、暴雨等灾害考验,最终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成功研制出三系法杂交水稻,探索出科学育种路径,培育出汕优63、珍汕97A、明恢63等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该书还讲述了以吴绍骙、程相文、李登海等为代表的玉米育种专家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程相文得知孩子身患重病后,为了不影响科研进度,坚持等玉米开花授粉完成才辗转回到家中。还有一次,村民们以为海啸即将来临,于是匆忙转移到山上,正苦于没有东西吃,程相文就把正在培育中的玉米新品种作为救命粮食送给村民。结果那一年的实验无功而返,但他无怨无悔。再比如,抗病虫害棉花专家郭三堆为寻找野生棉踏破铁鞋,最终在偏远海岛找到蓬蓬棉的故事,情节曲折、细节生动。
这一个个动人的南繁故事承载着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代代南繁人集体协作、接续奋斗,为中国的种子事业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许多农业新品种都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断探索突破,才最终取得成功。“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吴明珠、李登海、谢华安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终其一生,致力于培育种质资源,用种子改变了中国的农业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们自身也如一粒粒优秀的种子,深深地扎根祖国沃土,造福国家和人民,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这种科学家精神正在被今天的年轻一代所传承。
作为一位海南本土作家,作者长时间跟踪南繁基地发展,持续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满含深情地书写,创作出这部既有价值又颇具可读性和感染力的作品。南繁故事还在继续,南繁故事中的奋斗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还在传递。期待更多有力的文学书写,为此立传赋形。
(作者李朝全为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