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方式学着长大(我用叛逆来宣布)

Miki最近开始叛逆了。

本来考上国际学校之后,妈妈说自己可以管自己了。

但是,

每天早上,还是能听到妈妈在清晨六点半的时候就叫着自己起床,说七点了!

天气微微凉,怕冷的妈妈穿上长袖,看着穿着短袖的Miki,就一直念叨自己:“Miki,MikiI,穿多一件衣服。”

本来,还想带上外套预防自己冷的Miki突然就有一种反抗妈妈的冲动——不带外套。

妈妈说的道理都对,但就是觉得“好烦、好烦”。

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

用自己的方式学着长大(我用叛逆来宣布)(1)

其实都是日常琐事,但也是这些日常的细节不断在提醒Miki,我还需要有人管着。

而Miki则在不断反抗,脱离无法独立的圈。

Miki觉得妈妈在塑造另一个“她”。

好像自己全被覆盖了。

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存在!

其实,像Miki的情况,

只要有一个空间让她表达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调整自己的安排。、

Miki就会感受到自己被承认了,自己是完整的。

我要用叛逆证明我自己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变”。

我们能够明显看到他们外在的变化,比如:身高、体重、声音....

看不到的变化是:内心。

随着外表变化地明显,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性,和想要去掌控自己的欲望。

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

急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监护。

这种突然间的“成长”,也导致孩子内心的冲突和混乱。

这也属于心理上“过渡期”。

当我们父母忽视这一点的时候,他们便会通过“叛逆”的行为,去显现出来。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潜意识中会认为:“只要对任何事情都倾向用批判的态度去面对,就能够让人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因为太害怕被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所以总会想用一种特别的手段去显示出来。

朋友的父亲是家乡里略有名望的人物,在朋友有记忆开始,他便顶着“XX的儿子”长大。(XX是朋友的父亲名字)

小时候觉得自己的父亲特别威武,好像大家都认识自己的父亲,觉得特别的兴奋。

但是,就在一夜之间,朋友开始痛恨“XX的儿子”这个名号。

朋友做了很多脱离“家规”之外的事情,比如:抽烟,打架,喝酒,去感受自己的存在感。

再一次喝醉之后, 他哭着说,“我是我自己,不是XX的儿子。”

现在回过头看看自己,已经身为人父的朋友觉得当年的自己特别幼稚。

只不过,在青少年阶段的我们,总需要找到一种外在的方式,去从他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

若我们觉得自己无法被看到的时候,便会用一些方式让对方知道,“我想被看到,我是我!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心理学中有三种方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感受,根据成熟度递减来排列分别是:

我告诉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

通过行为,让你知道——采用让人“瞩目”的方式,让别人发现自己

让你同样难受——你攻击我,我便攻击你(通过你的难受,让你知道我也不好过)

按照三种方式,我分别用我朋友这件事情举三个例子:

1. 我告诉你——不要总叫我为“XX的儿子”,我不开心。我不是我爸的附属品,我是我。

2. 通过行为,让你知道——抽烟、打架、喝酒,用这些和父亲不一样的方式去证明我自己。

3. 让你同样难受——抽烟、打架、喝醉,除了和父亲不一样之外。也让父亲很难受。(朋友是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伤害自己的父亲)

用自己的方式学着长大(我用叛逆来宣布)(2)

身为父母,我该如何做

如何很好地为人父母,我们并非天生就有这个本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才获得一系列为人父母的技能。

孩子在慢慢长大,我们以作为“父母”的身份慢慢长大。

如果,一开始将自己处于和孩子对抗,争输赢的位置上。那么,这一场战,我们是必败无疑的。

即使表面上,我们争夺了“主控权”,让孩子听取我们的话。但想要“长大”成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心,不是在向外爆发,便会向内爆发。

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让孩子自己感受自己的存在,以及独立为自己选择的路负责。

1.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选择权

首先我们来看这两句话:

“恬恬,天气这么冷,快穿多一件衣服”

“恬恬,天气转凉,冷的时候记得自己添加衣服”

第一句话,我们能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但是从孩子的角度看,这是命令。家长根据自己的感觉直接让孩子“穿衣服”,而并不了解孩子自己的体温。

第二句话 ,我们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但是又贴身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冷才加衣服。”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需要把“房间”的主控权交给孩子。

一方面需要孩子为自己的房间负责任,房间的布置和整洁让孩子自己的整理和清理。

另一方面,不管我们出于什么原因进入孩子的房间,都需要先经过孩子的同意。让孩子知道,我们要进去里面。

3.与孩子平等交流

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看待,好像他就是我们的朋友一样。

想一下自己和朋友相处轻松和平等的样子,用这种方式与孩子相处。

自己放轻松,孩子也会放轻松。

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方法培育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对于成功应对叛逆孩子是至关重要的。

冷静、坚定和非控制的态度有助于你的孩子和你避免过于情绪化的反应,而情绪化的反应会激发叛逆的行为。

最后说一说

孩子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当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越来越提升之时,他也会越来越需要“自己做主”。

就像《放学啦》特邀专家兰海说:

孩子一生有4个阶段:0-6岁,手把手;7-12岁,一起走;12-18岁,放开手;18岁以上,看他走。

用自己的方式学着长大(我用叛逆来宣布)(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