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smart的操控性不好吗(被某著名车评人吐槽的)
最近几天,著名车评人「38 号」发布了一个奔驰 smart 的评测视频,又引来了无数争议,因为在那个视频里,38 号的观点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虽然这一代的 smart 相比老款车型在驾驶体验、动力总成方面提升了很多,但是如果放在 10 万元的价位横向来比较的话,它依然是驾驶感受非常糟糕的一辆车。总之,开起来和看起来反差巨大。
恰好我也比较深度的开过新老两代 smart,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比较认同 38 号的观点,新款 smart 确实开起来比老款更好,但是依然问题很多,比如动力响应速度慢等等。
来做个对比:同样是在美国市场,汽油版的 smart 起售价是 14650 美元,约合 10 万 RMB。在中国,最便宜的 smart 官方指导价 12.5 万,目前算上优惠,裸车价格也是 10 万左右。
花两万多美元,你能买到一台什么样的电动车呢?
首先,外形还是那个外形,只不过配方略有变化,加入了原谅色的点缀。(希望你们自行脑补一下原谅套餐的图)
最重要的续航里程:官方给出的参数是预估 70-80 英里,也就是 116-128 公里之间,这应该是 smart 电动版的实际续航能力,因为在官方宣传 PPT 里,明明写着「160km of range」。
电池组容量是 17.6kWh,车子能输出 80 匹马力,采用的是三相同步电机,和汽油版一样都是后驱,0-60mph 加速 11.4 秒。
通过下面这张表格,你能直观的对比出新款 smart 电动版和上一代车型的参数差异:
可以总结出一些变化:
1. 电池组容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都是 17.6kWh,不过新款的电芯数量更多一些。
2. 电机从液冷的永磁同步电机变为了风冷的三相同步电机,同时动力小幅提升,然而加速成绩却几乎相同。
3. 新款的续航里程相比老款略有提升,增加了十几二十公里。
4. 充电时间方面,新款相比老款有了几乎成倍的提升,这也是因为车载充电机功率的变化,老款是 3.3kW,新款提高到了 7kW,也就是说,可以支持 32A 的充电电流了。这和宝马 i3 在国内改款前后的区别比较近似。不过遗憾的是,新款 smart 电动版仍然不具备直流快充功能。
顺便再提一句:如果你想买一台电动车,同时又希望这辆车是敞篷的,那么 smart 是唯一的选择。新款 smart 电动版仍然提供了硬顶版以及敞篷版,另外那个四门的 smart 也会有电动版提供。
可是,100 多公里的续航,你能逃出城市,开着敞篷,到郊外闻闻泥土的芳香么?
其实早在 2013 年的广州车展上,上一代 smart 的电动版车型就已经在国内上市了,当时的售价是 23.5 万。这个续航里程,这个实用性,这个价格,纯进口的身份又没有补贴,它的命运你也就可想而知了。稀少到什么程度呢,在汽车之家二手车平台上,也只有一台在售……
但是,就是这么稀有的车型,我司(GeekCar)居然还在 2014 年 3 月对它做过试驾体验,当时我们请人机交互专家张卷益同学开了几天这车,他给出的一段评价是:
因为充电难的原因,这次真是强烈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电动车主的心理负担,虽然 100 公里在日常的城市行车中还算是绰绰有余的,但总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如果没有计划好行程,不巧在半路上用光了电量,不好意思只能自己请拖车来帮忙了。这种感觉就像过去电脑笔记本电量只能用 2 小时,又恰好忘了带充电器或是找不到插座一样。也许人们从马车进入汽车时代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心理过渡期。
2014 年的时候,北京城里的充电桩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当时的 smart 电动版,充电也不会像新款这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更迭,如果新款 smart 引进中国,我相信它的使用体验应该比老款好很多。
不过,在体验之外,制约它在中国普及的最大问题应该还是性价比。其实新一代电动 smart 在参数上相比上一代 b 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因为品牌、成本的问题,它将来在国内的售价想必也会比较尴尬,而且仍然没有补贴。在国内的微型电动车产品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它可能只有品牌优势了。除非,能把终端销售价格控制在 15 万左右……
所以,你觉得它还有必要引进吗?
其实微型电动车的难题不光是戴姆勒要面对的,国内车企也同样不好做。因为,要满足合法上路的各种安全指标和法律法规要求,意味着不能像低速电动车那样省成本;要保证一定的续航里程,就得花钱堆电池;但是最终价格又不能超出微型车该有的价格区间……换谁谁都头大。这种情况在汽油版微型车上存在,在微型电动车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把电动版 smart 拿来给国内的 car2go 以及 Car2Share 分时租赁(共享汽车)项目使用。至少上一代的电动 smart 早就已经在欧洲被 car2go 拿来做共享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GeekCar 极客汽车(GeekCar)&极市(geeke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