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忘了去ktv是什么感觉了(你有多久没去KTV了)

我是很久没去过KTV了,上一次去应该是两年前,还是为了陪我外甥去唱儿歌的。似乎,KTV就如同当年的舞厅迪厅一样,马上就要消失了。

KTV的前身叫“卡拉ok”,时光拨回到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父母那辈的人对卡拉OK都有一种通用的执念。每次去唱,必然会点一首《青藏高原》,一首《朋友》。

都忘了去ktv是什么感觉了(你有多久没去KTV了)(1)

八十年代唱卡拉ok的小朋友们,有那味儿了吧

卡拉OK最早起源于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正深受西方嬉皮士风格的影响,年轻人对音乐的迷恋几近疯狂,社会的急剧发展使原本性情拘谨的日本人强烈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无趣,到酒吧等场所听歌手演唱成了他们的主要消遣方式。

在日本的风俗里,男人回家过早会让邻居看不起,认为天天工作连个应酬都没有,所以许多日本男人就在下班后聚集在茶馆或酒吧,聊到很晚才回家。后来为了消磨时间,就边喝酒边用电视机话筒等简单的可以用来扩声的东西唱歌娱乐。

井上大佑,1944年出生于大阪府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由于家境不太好,他上学时经常打工,23岁时在一家夜总会的伴奏队当伴奏乐手。敏感的井上在为朋友的录音机灌制伴奏乐曲时产生了一个想法——做一台可伴奏的机器,它带有两个麦克风和一个钱箱,把钱放进去,机器就播放伴奏音乐。

井上请机械师按他的想法制成了“卡拉OK”机。最先做出的11台卡拉OK机很快摆上了酒吧柜台,演奏的曲目也陆续灌制进去。

卡拉OK,日文原意是“无人伴奏乐队”,它是日英混搭而成的词,“Kara”是“空”的意思,“OK”则是“Orchestra”管弦乐团的简写开头二字母,合起来意指唱歌时没有真正的乐队伴奏,只有影音伴奏。“是指在播放预录在录影带之类储存在媒介上、没有主唱人声的音乐伴奏同时,在电视荧幕上同步播放有着节拍提示的歌词,然后由参与者边看着歌词边持麦克风唱歌。”这种伴奏系统,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参与歌唱,它还能通过声音处理,使演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与润饰,当再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时,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这种伴奏方式,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当时日本的中老年人,怀念自己青春时的美好时光,希望通过演唱旧时的歌曲来抒发怀旧的情感,但又不便于在众人面前演唱,小型的包厢应运而生,这种形式很快在日本流行起来。

不到三年,卡拉OK开始大行其道,大公司纷纷剽窃井上的创意,推出自己的机型。当有人建议他申请专利时,为时已晚。井上承认:“我从没想过申请专利。”由于没给卡拉OK机申请专利,井上大佑与这笔最大的财源失之交臂。虽然他的公司不断推陈出新,生产出性能更好的卡拉OK机,但仍敌不过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尤其是在激光唱片技术诞生之后,磁带卡拉OK伴唱机逐步被淘汰出市场。1987年,井上的公司宣布破产。据估计,自卡拉OK发明后至今的30多年里,井上大佑至少损失了1.5亿美元。

卡拉OK机问世后迅速风靡亚洲,1999年打入欧美市场。同年,《时代》周刊将井上大佑评为“20世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0人”之一。2004年10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井上大佑因“发明卡拉OK向人们提供了互相宽容谅解的新工具”获得了其中的和平奖。这位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小公司经理也再次成为日本的热门人物。

都忘了去ktv是什么感觉了(你有多久没去KTV了)(2)

井上大佑和他1971年发明的第一台卡拉OK机

日本的卡拉OK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吹进中国台湾,被正式译为卡拉OK。中国香港、内地以及东南亚基本上延承了中国台湾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出现了歌舞厅,1989年,出现了卡拉OK歌舞厅。90年代初期,这种歌唱形式在全国大小城乡扩散蔓延,风靡大江南北,成为非常流行的时尚。

80年代末,卡拉OK经由私人的渠道进入中国,先是将其带入私人空间,作为个人的一种娱乐方式,不久,就成为大小酒店必备的一种装备,人们一般把拥有这类供顾客自娱自乐设备的营业性场所叫“卡拉OK”。上海第一家开设在陕西路上的卡拉OK厅是由留学日本的上海人回国创办的。虽然当时的曲目和设备都还很简陋,但是,上海人一旦领略到了这个新鲜玩意儿的魅力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了。次年举办的“黄楼卡拉OK大奖赛”吸引了全国两千多人报名。

1989年底,仅北京就有70多家卡拉OK厅开业,当时,北京、上海、广州已经都市化到一定程度,对这种个性、时髦的娱乐活动需求甚殷。由南到北,从广州、上海,到北京、天津,再到大连、哈尔滨,在这些大都市里,卡拉OK成为了夜生活的主旋律。全国迅速发展出卡拉OK厅20多万家。特别是1993~1994年的时候,各个城市中的卡拉OK厅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每天在歌厅“恋歌”的达12万人次。

家里唱、单位组织、省市全国的比赛,卡拉OK的大小赛事不断,在1996年以前,很多流行歌手都是通过参加卡拉0K比赛的途径走上歌坛的。当时,广州、深圳、上海,家庭卡拉OK的销售额每月高达20万元人民币。起初,卡拉OK还是相当昂贵的消费,不上一定级别的娱乐场所根本不会有这种东西。点唱一支曲子的花费顶得上一家人的菜钱。一个晚上消费上千元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以至当时有一项有趣的调查,即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富豪是什么样的,结果穿名牌、坐奔驰、唱卡拉OK成了美国民众眼中中国富豪的生活方式。

但是不久,卡拉OK就遍地开花。歌舞厅、饭店、酒吧、会议室都有了卡拉OK。从边陲小镇到荒凉山村,卡拉OK已经成了人们日常i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卡拉OK在最鼎盛发达的时期,真可谓风光无限,它将其它任何一种文化娱乐打得落花流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站在大街上放眼望去,那些“明星”、“花季”、“黄楼”、“雅盛”,“伴月城”等多如牛毛的卡拉OK歌舞厅的闪光招牌,与如过江之鲫的消费人群汇成了都市中最灿烂奇特的风景。

因为卡拉OK自娱自乐跟着唱的方式,使每个人的演唱都成为可能,开始是那些熟稔流行歌曲、声音条件不错的少男少女们热衷去话筒前一展歌喉,不久,这支队伍里增添了一批颇有勇气的中年人,其中不乏精神可嘉而歌声实在可怕的表演者,但或许正是他们,鼓舞了更大一批心中跃跃欲试而对自己的歌喉缺乏信心的人们。于是,从五六十岁的大妈到学龄前的孩子,卡拉OK成了80年代末中国真正的最流行娱乐。不管这演唱是如何跑调如何声嘶力竭如何滑稽可笑,由于混声伴唱和立体声环绕,使卡拉OK者沉醉在一展歌喉的自我欣赏状态中,所以大受欢迎。接待客人、洽谈生意、亲朋聚会、消闲度假,都要卡拉OK。甚至电视台、各种文化活动,都要举办卡拉OK比赛。

不过在当时卡拉ok的模式还是比较土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傍晚后出摊的的露天卡拉ok,通常会摆在夜市最繁华的地段,声音特别大,隔着两条街都能听到,但人们夜晚都以此为乐;另一种形式就是小包厢,或者大型的饭店里会在包厢里配备,但点歌形式很原始,在一个写有歌曲名字和编号的厚厚本子上找到你喜欢的歌曲,把编码输入到点歌机里。

都忘了去ktv是什么感觉了(你有多久没去KTV了)(3)

80年代卡拉ok的点歌本

卡拉OK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就是以“钱柜”为代表的KTV模式,到21世纪初则是以“好乐迪”为代表的KTV模式。

钱柜企业自1989年创立后,立刻成为两岸KTV娱乐市场第一领导品牌,钱柜最初经营的是一家光盘专卖店,当然那时也不叫钱柜。这家光盘专卖店的老板刘英,本来也只是在路边摆摊卖光盘的小贩,他有了一些资本后就经营了一家光盘专卖店。

在经营的过程中他发现所售卖的光盘不能给顾客以直观的欣赏,于是便在自己的店里设置了一间简易的包厢供顾客免费试听、试唱。后来他发现这种包厢很受欢迎,于是又扩大店体面积,加置包厢,在包厢的装修方面更加细致和人性化。但从此到他这家店来试听、试唱歌曲的顾客越来越多,而真正买光盘的寥寥无几。于是刘英便将光盘专卖店转型为KTV,即卡拉OK TV(KALA OK TV)简称,钱柜这一品牌也由此诞生。钱柜这个名字是根据当时台湾流行歌曲排行榜榜名而起,KTV这一娱乐行业由此在中国应运而生。此外,还延伸到了其他行业,如钱柜啤酒、饮料等,其品牌价值已体现出高档品牌的趋向。

钱柜,是一个以量贩式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高层次、健康休闲的全国连锁性质的娱乐场所,不同于一般的歌厅、舞厅,产品以包厢、酒水饮料及餐点为主。日语中“量贩”的意思是大量批发,量贩式KTV改变了最早按照歌曲收费的计价模式,转成按时间收费的“批发式”KTV。

1995年1月,内地第一家钱柜在上海静安开业,两年后又分别在黄埔和卢湾各开了一家。之后陆续在北京、广州、西安、武汉、长沙,杭州以及深圳等地开设分店。

好乐迪也是一家台湾的卡拉OK连锁公司,成立于1993,是台湾第一家采用电脑系统点歌播放的KTV公司。总部在台北市中正区。1997年曾获中华国民经济部“最佳商标设计奖”。上海好乐迪音乐娱乐有限公司在1998年l0月份成立,主要提供卡拉OK―KTV包厢的服务,首创了“Enjoy Pany”主题式包厢,完全颠覆了传统KTV的消费娱乐方式。

但相对来说,因为钱柜较早进入中国,且在很短时间内抓住了拥抱潮流的上海年轻人的心,所以在后面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北京朝外店开业以后,钱柜已经成为KTV里的流行风向标。

都忘了去ktv是什么感觉了(你有多久没去KTV了)(4)

北京朝外钱柜KTV

凭借富丽堂皇的装修、实惠丰富的自助餐,钱柜KTV令麦乐迪一下子相形见绌,京城明星和年轻人无不被深深吸引。那些年,人们总是能在这里遇到各种明星——你看,那时候,这家店里经常会有鬼祟的人趴房间窗口,更鬼祟的人则拿出了相机。据说,那时候这家店在圣诞期间能达到一天75万人民币的营收。

那时候,70后80后正处于事业出发期。无论上海还是北京,年轻人们在下班后,很少有可以真正放松聚会的地方。相比酒吧,他们需要更私密一点的地方,要能high歌还要“高大上”。钱柜的土豪般的大堂、水晶灯、射灯、包厢和自助餐以及各种洋酒给了他们这个选择,当时的钱柜很有底气,一个晚上消费1000元、2000元也很寻常。

就算消费水平这么高,但是在钱柜真正辉煌的时候,直接去都是没有位置的,大堂里坐满了等位的人。就算电话预约,可能也未必能订到房间。

正是因为钱柜的奢靡高端定位,因此它的门店几乎都开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里,巅峰时期全国也才18家。

不过在当时场景下,中国人都很需要这样一个既能与他人社交,破冰交流,又能屏蔽陌生人,提供相对密封环境的娱乐社交场所,因此年轻人对此都是趋之若鹜。当时的年轻人聚会流程都是晚餐后唱K,唱完后再来点宵夜,而钱柜连宵夜都包括进去了,消费不可为不多样。

2008年以后,钱柜开始走下坡路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钱柜陷入管理层动荡中,原董事长刘英坚持“先把KTV都做起来”,再考虑盈利问题,其发展思路招来股东的不满。同年9月,董事会将刘英赶下台,钱柜易主练台生。

不同于刘英“迅速扩张”的思路,新老板更看重成本控制,先是砍掉自助餐,之后又缩减开支、停止门店扩张,大批员工因此离职,服务质量也随之降低,钱柜收入自此每况愈下。这样经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钱柜变得高价却没有好服务,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这里。2015年北京朝外的钱柜闭店,基本宣告“钱柜时代”的离去。

只不过在那年之后,整个传统KTV行业都在走下坡路。KTV火热的时候,地产行业也在高歌猛进,就连三、四线城市的商铺租金都水涨船高,更不要提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了,可谓寸土寸金。而量贩式KTV标配就是超大的面积,单个门店就有3000、4000平的规模,租金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则是音乐版权的问题,2014年6月前后,音集协将“好乐迪”旗下位于上海市的总店及其他30余家连锁店诉至上海杨浦、浦东、普陀、闵行、徐汇等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于2015年2月5日一审判决上海市好乐迪总店及其17家连锁店违约事实成立,判定其向音集协支付合同约定许可服务费、违约金及诉讼合理支出共计270多万元。

2015年1月末,温州瑞安法院收到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诉27家娱乐公司音乐电视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共计500余件,截至2月2日,瑞安法院已受理38件,索赔金额达47.5万元。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音集协在2014年内进行密集维权行动的其中一部分,按照卡拉OK市场总规模达800亿元,音集协收取的版权费为其1%的数据推算,音集协最多可收取到的版权费用为8亿元。

都忘了去ktv是什么感觉了(你有多久没去KTV了)(5)

音集协关于2021年卡拉OK著作权使用费收取标准的公告

团购事业的发展,以及迅速被复制的其他品牌KTV,压榨了这个行业的收入,但成本却日益增加,加上相比以前额外付出的版权费,越来越多的KTV要么倒闭,要么几年没有新歌。

唱歌也遭遇着来自互联网的冲击。KTV的出现本是为了拉近社交,但在现实中只有少部分人拿着手机成为麦霸,大部分人都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打游戏,这样的社交很没意思。同时在线K歌APP、迷你KTV都在分流着那些麦霸的线下KTV的消费者。凭借海量曲库、灵活趣味的产品功能、加上互联网独有的社交属性,唱吧、全民K歌等在线K歌APP成为新的潮流选择。2016年开始在商场、超市、电玩城、步行街等人流密集区域大量出现的迷你KTV,让人们在逛街休息,或是等位就餐时,都能进入箱子样的迷你KTV里打磨时间和满足唱歌欲望。

在这个社交软件无比畅快的年代,已经不需要KTV这种模式去满足社交需求了,人们也不再喜欢这种“大锅饭式”社交,反而更喜欢去朋友圈和平台上晒曝光,又或者线下玩剧本杀这类参与度更高的集体活动。像“KTV”这种模式,必然会像曾经的迪厅一样,成为时代标签而老去。

参考资料:《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 2015》赵志安;《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武斌,韩春艳;《日本人》李娜;《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第一家卡拉OK厅》,CCTV;《2019年K歌新媒体场景营销白皮书》,艾瑞咨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