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

宋仁宗宝元元年,也就是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元昊及其部落常常侵扰北宋西北边境,挑起战事。康定元年,也就是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延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延安,他和韩琦一起抵御西夏入侵达四年之久,在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时民歌唱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可见范仲淹和韩琦二人已成为边塞英雄。范仲淹根据宋夏双方军事实力,采取“屯田守久”的战略防御措施,扭转了宋军被动局面,为宋夏议和创造了条件。

庆历四年,也就是1044年,西夏与宋议和,元昊削去帝号,向宋称臣。范仲淹驻守边塞将近四年时间,政治上继承发扬“大一统”思想,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推进民族经济往来和深层民族交流创造了条件,淡化和消弭了民族对立和冲突,实现了心理和情感上的互相接纳、文化认同,推动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1)

范仲淹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边塞诗,据宋人笔记,他在西北边地任职时,每天都写几首《渔家傲》,而且首句都是“塞下秋来”,主要记述了边镇之劳苦,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首就是《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也是两宋第一首边塞词。全词如下: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题解:

词题是“秋思”。从1038年起,西夏人连年侵宋,宋军边防疏漏,毫无战斗力,结果是一败再败。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挂帅出征。

在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始终坚持怀仁爱民理念和官兵平等思想,战术灵活,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边疆时,感怀秋日所作,故名“秋思”。

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2)

注释:

1. 塞:边疆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嶂,形容高险如屏障的山峦。

5.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勒,刻。

6.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7. 不寐:睡不着。寐,睡。

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3)

赏析:

上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人首句开门见山,直接就是塞下秋天的景致。词人为什么强调“风景异”呢?

这是因为范仲淹出生在河北真定,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县,他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后,从养父朱姓,名说,并随养父辗转到了湖南安乡县读书,自此一直生活在南方,而幼年在北方生活的记忆几乎不记得。

词人边塞守关,看到了和南方完全不一样的风景,所以起笔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秋天正是引发思乡的季节,词人首句就呼应词题“秋思”,直抒胸臆,紧接着“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大雁这种具有典型思乡意味的意象,再一次点题。

词人明写大雁,实则饱含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大雁是否有留意,无人知晓,但词人写出“衡阳雁去无留意”,是因为自己戍边四年,若不是抱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早已厌倦了边境苦寒,祈盼早日回家。

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4)

词人接下来才写出边塞“风景异”的真实风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大漠孤烟,号角催吹,山衔落日,羌管悠悠,风吹马嘶,雁叫声声,城门紧闭,千山万壑笼罩在暮霭沉沉中。相比于江南的小桥流水,洞庭湖波,西北边塞的风光充满肃杀之气。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离家万里之遥,只能自饮几杯,寄托怀思,外患未平,,燕然山刻上还没有平胡的功绩,因而无法归乡。“浊酒一杯家万里”,词人以酒解愁,情非得已,乡愁浓烈,语言雄浑悲壮,读之嘁然。

“羌管”也叫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笛音凄切,闻之倍感凄凉。“霜满地”呼应词的首句“秋来”,同时照应“将军白发”,说明戍边的辛苦寂寞。羌管悠悠,秋霜满地,词人心系家国,操持军计,边患未除,夜里辗转反侧,怎能安心入睡。

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5)

“人不寐”写明时间是晚上,词人白天看到“衡阳雁去”,已经触发了乡愁,夜晚听闻“羌管悠悠”,更加思乡情切,难以入睡。戍边将士们戍守在这里,何时归乡,还没有确切的日期,内心抑郁难平,所以只能相顾落泪。“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总收全词,融爱国之情、思乡之情于一炉,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词调沉郁悲壮,令人唏嘘不已。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上片摹景,下片抒情,苍凉悲壮,这是反映了边塞生活。词人笔力遒劲,情感沉郁,气氛悲凉,句尾利用“异”“意”“起”“里”“闭”“计”“地”等通押仄声字,为全词营造出高亢悲壮的情感基调,似乎听到边塞的号角已经吹响,词人率军抗敌,群情激昂,不胜不归的信心和决心。

这首《渔家傲》一改北宋早期词作风格柔靡的特点,第一次用词这种文体真实反映边塞生活,写得苍凉悲壮、气魄宏大,令人耳目一新。它是宋词词风转变的开端,可以说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在宋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也多多少少受到了这首词的影响。

宋朝边塞诗的代表词人(两宋第一首边塞词)(6)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影响了很多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评价他:“范公平日胸襟豁达,毅然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又说:“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

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韩琦,曾经和范仲淹并肩作战,称赞他:“公之所存,包蘷蹈卨。雄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固有良史直书,海内公说,亘亿万世,不可磨灭。”

范仲淹终其一生都坚守“先忧后乐”的为人之道,他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以及家国情怀,成为当时士大夫的典范,也是今天的我们做人、做事、做官的榜样。

#创作挑战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