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开幕式回顾破冰(专访冬奥会开幕式主创团队王志鸥)

“大家在开玩笑时会说,应该把地面的屏幕叫冰面,竖着的屏幕叫冰瀑,这样就是一个冰雪的世界”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聊起开幕式上的“冰”,他总说“要做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这个难题贯穿创意思考的全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冬奥会开幕式回顾破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冬奥会开幕式回顾破冰(专访冬奥会开幕式主创团队王志鸥)

冬奥会开幕式回顾破冰

“大家在开玩笑时会说,应该把地面的屏幕叫冰面,竖着的屏幕叫冰瀑,这样就是一个冰雪的世界。”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聊起开幕式上的“冰”,他总说“要做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这个难题贯穿创意思考的全程。

王志鸥介绍,地屏(冰面)和竖屏(冰瀑)的视频分辨率极高。由于屏幕面积大、像素高,成片约有2T,一次出片就需要100台渲染集群工作3天。对于这些屏如何呈现从天到地、从水到冰的创意,王志鸥说:“有两点要求:一是要有古人诗词的气韵;二是要做有东方味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视效团队几易其稿,最终观众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看到中国书法和山水画的韵味;当现场的水变成冰时,有一个360度裸眼3D数字装置——“冰立方”从地面升起,其中展现了历届冬奥会和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激光就像刻刀一样,让这些冰雪人型在冰上活灵活现。最终,“冰雪五环”从这块极具震撼效果的冰立方中脱颖而出。

“仅仅对该环节的动态演绎就制作了80余版,设计效果图400多版,完成动态视效内容3000多秒。”王志鸥介绍,屏幕中的水流图像,是通过机器学习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后,再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实现的。

“虽然我们在解剖创意时所用语言非常现代,但底层逻辑非常‘东方’。”王志鸥进一步解释道,“冰雪五环”之后的运动员入场环节,“中华之门”与“吉祥之窗”的设计,同样是把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文样用光影展现出来。

王志鸥介绍,为在和平鸽环节中实现地屏内容与孩子们实时互动,视效团队与AI实时互动团队合作。AI实时互动团队基于Intel面向专业赛事的3DAT(运动三维骨骼识别)算法开发了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位置识别与实时图形渲染系统。“该系统无须被捕捉对象穿戴任何设备,基于视频信号即可完成同一时间内多达600名演员的位置追踪,其高精度、低延迟的特性满足了现场直播需求。”王志鸥表示,本次使用的AI实时特效系统不仅用于现场演出,也用于辅助演员进行节目排练,以及根据排练结果生成实时动画,以提高开幕式视频效果制作中拟人类角色动画的自然度、逼真度。

王志鸥表示,这次开幕式是一项数字创新的系统工程。“一是把所有的创意内容数字化,所有人都知道视效方向是什么、每一分每一秒什么样;二是在硬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比如这些光影屏的参数如何设置,用什么样的材料附着在屏表面才能有流光溢彩的效果,如何最大限度接近冰雪的质感等;三是对视角的研究,在‘鸟巢’里表演,360度无死角,所以要研究在何种情况下把画面还给主角、还给运动员,何时引导观众关注特定的视角……我们成功完成了数字科技创意与应用的跨学科课题任务。”

这是一场富有科技感、未来感的开幕式,也是一场浪漫、富有东方幻想的开幕式。当小朋友把蒲公英吹散,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冰瀑,与空中的烟花遥相呼应,有一种划破时空的互动感。王志鸥介绍:“这场开幕式上,我们将表演与仪式融合,希望通过数字科技创新,向全球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让全球观众感知我们对世界情感的表达以及中国在科技美学上的巨大进步。”

记者:王奇 黄可欣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