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花鼓戏劝世人(我是正统地方大戏)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
在我老家湖南邵东,传统戏曲主要有祁剧和花鼓戏两个剧种。祁剧被人们称为“大戏”,花鼓戏则被称为“小戏”。我小时候傻傻弄不清:明明花鼓戏比祁剧更流行,为何让祁剧充大哥,花鼓戏当小弟?长大后才知道,祁剧历来是官方认可的正统戏,已有数百年历史,表演班子庞大,角色行当较多,所演的剧目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不少连台戏。而花鼓戏源出于民间歌舞,在民国以前都是草台班子演出,剧目大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路子小戏,故长期受官方打压,直到1949年以后经过全面改造,才获得合法地位。只是由于花鼓戏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十分贴近群众生活,才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尽管花鼓戏更流行,可那时一年一度的国庆文艺汇演,祁剧仍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民间偶尔有祭祖、修谱、祝寿等重大活动,也会唱“大戏”。所以,年少时在老家,基本上每年都能看上一两回祁剧。戏班有邵东本地的,也有来自邻近祁东县的。有时候甚至连续演几天,令老家的戏迷觉得十分过瘾。我那时对祁剧艺术完全不懂,只是对戏里的故事情节感兴趣。每当台上演到精彩之处,听见台下观众大声喊“好”,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拼命鼓掌,直到把小手掌拍得通红,其实根本不知道好在哪里,有点凑热闹的味道。
真正对祁剧有所了解,是离开老家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到邵阳市读书。那时邵阳最繁华的街道是东风路和红旗路。星期天没事干,我们常去东风路和红旗路溜达,对那一带也就比较熟悉。起初,看到东风路一个大门口挂着一块“邵阳地区祁剧团”的牌子,觉得没啥稀奇。忽然有一天,发现那块牌子变成了“湖南祁剧团”。在我印象中,祁剧应该是发端于湖南祁阳的剧种。如今邵阳的祁剧团竟然冠上了省名,一定有其特别之处。于是我对祁剧的来龙去脉产生了一些好奇。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
作为湖南最古老的地方大戏,祁剧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比较清晰。元朝末年,湖广地区(今湖南湖北)战乱频繁,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朝廷发动江西居民大规模向湖广地区移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人口大迁徙。祁剧的源头弋阳腔,就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随江西移民传至湖南祁阳的。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县,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并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四大声腔”。弋阳腔传入祁阳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演变形成了祁剧。弋阳腔最早的剧目《目连传》,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昆山腔传入湖南后,祁剧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期,祁剧又融合徽调、汉调和秦腔,形成弹腔(南北路)。由此形成了祁剧高、昆、弹三大声腔,成为了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随着祁剧走向成熟,流行范围不断扩大,除省内衡阳、邵阳、永州、郴州、怀化五地区外,在邻近的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也大受欢迎。清代中叶以后,祁剧艺人热衷于出省传艺收徒,从而形成了“祁阳子弟遍天下”的鼎盛局面。到清道光年间,祁剧已由收徒传艺,发展为创办科班培育人才。在发展过程中,祁剧在表演风格上又逐渐产生出两大流派。以祁阳、永州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两派最大的不同在于,永河派以弹腔戏为主,由鼓师帮腔。宝河派则以高腔戏居多,以唢呐帮腔。不过,各派的舞台语言均使用祁阳官话。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
既然分为了两个流派,竞争也就在所难免。清光绪年间,宝河派著名生角蒋宝珍,听说永河派生角胡德孝名气很大,一直想去分个高低。得知胡德孝在祁阳文明铺演出,便赶去看戏。第一天演《空城计》,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胡德孝扮演的孔明,向着观众的左脸颊,表现出焦急神态,向着司马懿的右脸颊,保持微笑,显出泰然自若的样子。第二天看《杨滚教枪》,胡德孝唱完内起板出场,骑着战马,舞着银枪,甩动银须,如波涛翻滚。蒋宝看了这两出戏,深深叹服,打消了与胡德孝较量的念头,转而化名张三,向胡德孝拜师学艺。胡德孝见他谈吐不俗,自然心中有数。
一日,胡德孝问蒋宝珍:“你跟宝河派师傅学过几年戏?”蒋宝珍随口回答:“学过三年。”胡德孝大约想考察一下蒋宝珍的水平,就让他代演《单刀会》。蒋宝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一般演员演关公,都得化妆成红脸,但蒋宝珍根本不化妆,穿上行头直接上台。进入角色后,只见他双目一睁,把五绺髯一挡,运足气力,满脸立即涨得通红,比化了妆更气派更威严。坐在台下的胡德孝带头拍手叫好。蒋宝珍接着演唱了“新水令”、“北驻马听”两支曲牌,唱得字正腔圆,气势磅礴,把关公的壮志豪情,抒发得淋漓酣畅。戏一结束,胡德孝上前祝贺,敬称蒋宝珍为“宝师傅”。此后,永河派与宝河派这两大生角,成了莫逆之交。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
祁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编纂的《祁剧志》记载,1982年统计的祁剧剧目有941个,其中整本272个,散折669个,弹腔剧目占百分之八十以上。高腔和昆腔剧目中,永和派将《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西游记》称为四大部,但宝河派的四大部中没有《西游记》,另有《夫子戏》。从四大部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祁剧剧目与传统礼教十分吻合。
由于是正统大戏,祁剧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像花鼓戏那样遭受官方打压。反倒是地方官府经常征调民间祁剧班子演出,而祁剧班子有时候并不买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祁阳东乡举行秋日酬神祭祀活动,知县征调某戏班唱戏,被戏班婉拒。知县有点恼火,便亲自去请戏班。由于言语不合,双方发生了冲突。乡人向知县投掷石块,砸掉了知县一颗牙齿。知县大怒,便罗织罪名,指控戏班董事唐玉成是菊花会匪首,欲将其捉拿问斩。唐玉成是永州府学生员,无奈之下只好向府学教授杨兴护哭诉求救。杨兴护知道这是一桩冤案,便写信给时任湖广总督裕泰。裕泰得知后,发文斥责知县“狎优”,并弹劾罢免了知县的职务。
晚清时期,祁剧甚至直接随军演出。清光绪二年(1876年),湘军领袖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兼新疆巡抚,因所部多为湖湘子弟,其部将刘锦棠属下的统制魏光豪,便专门带去一个祁剧班,为驻军及当地群众演出。民国时期,宁远、零陵等地不少祁剧艺人积极参加抗日宣传队,排演了一些抗日杀敌剧目,影响较大。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
1949年以后,祁剧依然兴盛。1956年时,在湖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登记的祁剧团有29个,从业人员1972人。当年,湖南祁剧《昭君出塞》等剧目首次进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1959年元月,在中央文化部主持下,《昭君出塞》剧组赴京,与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京剧团同台演出三个剧种的《昭君出塞》,引起轰动。1960年3月,湖南祁剧再次赴京汇报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闹严府》,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当年5月,湖南省委批准在邵阳成立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初,湖南祁剧赴广州,向中南局汇报演出《牛皋毁旨》、《丛台别》、《金龙探监》等剧目。当时的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是湖南祁阳人,见到来自家乡的祁剧团,十分高兴。当年10月,湖南省祁剧院迁往长沙。文革时期,湖南省祁剧院下放到邵阳市新宁县。1970年迁回邵阳市,成立邵阳地区祁剧团,1984年6月,更名为湖南祁剧团。我在邵阳读书时,正好见证了剧团大门口的招牌,从邵阳地区祁剧团变成了湖南祁剧团。
2000年12月,湖南祁剧团恢复为湖南省祁剧院。2004年11月28日至30日,湖南省在祁剧发源地永州市祁阳县举行了盛大的祁剧诞生500周年纪念活动。2007年,湖南祁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湖南省祁剧院的《目连救母》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12年4月,湖南省祁剧院改制为湖南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永州、衡阳等地的祁剧团,也相继改为了祁剧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祁剧保护传承中心《目连救母》
虽然37年前邵阳市东风路上那个挂着湖南祁剧团牌子的门头,依然留在我记忆中,但实际上湖南祁剧院早已乔迁新址。2010年,湖南祁剧院在邵阳市宝庆西路建成了一座近4千平米的现代化专业剧场,取名楚雄大剧院。邵阳祁剧的表演条件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遗憾的是,如今邵阳的祁剧观众已远不及从前。
不过,在我老家邵东乡下,祁剧依然极受老年观众喜爱。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的清云祁剧班,如今在第五代传承人李鲜群的带领下,长期下乡演出,将祁剧做得风生水起。据说邵东清云祁剧团每年演出多达400多个场次。看来,祁剧的生存土壤,是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只要找到了生存土壤,古老的祁剧依然充满着青春活力。(文/谢志东)
邵东清云祁剧团表演现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