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皮肤虽然存在多种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微球菌属等,但一般不会出现感染。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和(或)合并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或异常时,就容易发生感染,出现炎症等。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目前湿疹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1)

图源网络,侵删

内因可能包括免疫功能的异常,如免疫失调或免疫缺陷;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慢性感染、营养障碍、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可能包括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的变化、阳光照射等。对于湿疹的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在上述内因的基础上,加上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文献报道显示,湿疹患者的皮损区及邻近的皮肤表面pH值升高,意味着皮肤由弱酸性转变为碱性,从而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而会抑制皮肤抗微生物肽的表达,降低其抵抗外界微生物的能力,导致皮肤出现持续的炎症和湿疹样变。

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2)

图源网络,侵删

根据临床表现,湿疹可分为三种发病时期,分别是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有红斑、水肿、粟粒大的丘疹、丘疱疹、水疱,还伴有糜烂和渗出,病变中心较重且逐渐向外蔓延,外围可见散在的、边界不清的丘疹、丘疱疹。

亚急性期相对于急性期来说,皮损较轻,可见糜烂面结痂、脱屑。而慢性湿疹的皮损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的改变。皮疹常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甚至伴有剧烈的瘙痒。

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3)

图源网络,侵删

对于湿疹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局部治疗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手段,但是要根据分期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一般临床上建议急性期没有水疱、糜烂、渗出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亚急性期可使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见,糖皮质激素制剂是湿疹的主要治疗用药。

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4)

其中,复方醋酸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为长效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的一种。它可以快速消除因炎症反应导致的皮肤红肿发热,还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以及抑制组胺和其他有毒物质的形成和释放,因而能用于各种皮炎和湿疹的治疗。

但是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比较适合皮损面积小的湿疹患者,且不建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可以用于病因明确且短期内能去除的患者,另外一些需要迅速控制症状的如严重的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也可以短期使用,但要注意避免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和加重病情。

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5)

图源网络,侵删

除了用药外,物理治疗也是治疗湿疹的方法之一。例如紫外线疗法,即使用UVA1(340-400nm)、UVA/UVB和窄谱UVB(310-315nm)照射,这种方法对慢性顽固性湿疹的疗效比较好。还有,中医中药治疗可以内外兼治湿疹,如中药提取物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湿疹患者有效。但使用中药可能导致过敏、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由于湿疹容易复发,因此患者要定期复诊。还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化学物质、某些药物等,也要尽量避免被日光直射或待在炎热的环境,保持皮肤的干爽,以及注意防寒保暖,以降低复发的几率和次数。

治疗湿疹用含激素的有什么危害(湿疹不能长期用激素治疗)(6)

结语

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会伴有瘙痒、皮损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外观都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患者要主动了解湿疹的性质、大致病因、症状、治疗及护理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日常生活中注意规避诱发因素,做好皮肤的清洁工作,但不能使用清洁力度强或有刺激性的产品,不要抓挠患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加重病情或导致复发。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1):5-6.

[2] 吴启富,滕朝霞,匡彪,等. 夫西地酸乳膏联合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治疗儿童亚急性湿疹112例[J]. 医院与医学,2019(2):62-65.

[3] 郑蕾. 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与派瑞松对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效果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2021(1):156-158.

[4] 谢桂群.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治疗PICC相关湿疹的疗效观察[J]. 现代医药卫生,2013(4):611,629.

[5] 高松田. 醋酸地塞米松搽剂治疗慢性湿疹和皮炎60例疗效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6):3863-386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