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和孟子的观点(哲学浅析东)
前言:此节,相较于前三节来说,采用对话模式(双方摆明自身观点至少在两句以上)展开。而,在对话过程当中,我们又能看出孟子对告子的确不是很待见。
说明:在告子与孟子的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都有其自身最大的弊端,所以,在赏析过程中,尽量规避自身弊端,选择此两者中较为有意义的话来做赏析。
赏析1:
(文中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告子原话当中的“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放在这一段中,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比喻意义,也即,若把这句话拿掉,依旧通顺: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故谓之外也——他年纪大所以我尊敬他,并不是我内心原本就尊敬他,所以说义是外在的(对年长者的尊敬)。
告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广义上的“义”,即,只是因为对方外表的年老而尊敬,并不是因为年老且有品德才尊敬对方。
而,在孟子的言论中,所谓的“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把老马与老人放在一起,此间的“义”就是狭义上的“义”了,即,老人拥有与老马相同的属性,是有仁德、情操的老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在古时,老马对于人们而言是非常珍贵的存在,所谓老马识途往往可以帮助主人化险为夷,有很多因为老马识途而单骑救主的历史史实,而当老人与老马完全放在相同立场上互比的话,那么,老人就变成了拥有属性的老人了(不仅仅是年纪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仅经验、阅历丰厚,而且还对晚辈有着模范、榜样的作用)。
所以,孟子拿狭义上的“义”与告子广义上的“义”互作比较,当然会让告子无可奈何。
再者,孟子所谓的“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而且你说的义,在于年长者一方呢?还是在于尊敬者的一方呢?)”其实告子在第三自然段中说的非常明白“彼长而我长之(他年纪大所以我尊敬他)”——“义”在于尊敬年长者对于年长者的态度。
赏析2:
(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
告子原话以句号为断,分为前后两段内容(必须这样分,且完全分开)。因为,若把两句话合并在一起看,会发现逻辑有问题:合并若以“仁”为主,那么义也可以是内在的,即,爱不爱弟弟是我自己决定的,那么仁定然是内在的;尊不尊重长者也是我自己决定的,那么义也可以是内在的。合并若以“义”为主,那么仁也可以是外在的,即,对长者尊重与否完全由年长这个外在因素决定的;对年幼者(弟弟)爱不爱惜也可以是由年幼这个因素决定的,那么仁也可以是外在的。
所以,只有当前后两句话分别来看的时候,才能各自成立:
其一、仁(爱)在人际关系上是对晚辈而言的,最大的例子就是“长兄如父”,长兄对于弟妹而言,有养育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尊敬(义)在人际关系上是对长辈而言的,最大的例子就是尊老,尊重长辈的存在,才能使得自己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也提供自己赡养长辈的责任和义务。换言之,两相结合,即是尊老爱幼的词语的呈现,尊老→义;爱幼→仁。
其二、对于古人而言,本身就有养育弟妹的责任,无需因为弟妹的存在与否而判断责任的存在与否,所以,可以说这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是为一种内在的东西。而,对于长者来说,一般而言古代较少有为老不尊的现象出现,但,对于长者的尊重亦是一种被动的行为——长者要符合“尊重”的标准,才能使得晚辈对其尊重。否则,如若不符合标准却受到了晚辈的尊重,晚辈与长辈都会面临一种不为人知的困惑,所以,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先是长辈表现,随后再让晚辈尊重的,是为外在的“义”。
(可以说,这一段内容是告子对自己第一段话最好的诠释。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第五自然段并没有承接第四自然段中孟子对于第三自然段告子给出的思想评价,也可以从这看出告子根本没办法很好的顺接孟子的言语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孟子也一样。)
随后,孟子在最后一段内容的诠释过程中,更是让人黯然神伤,在分析仁义的内涵属性的时候,一个名为“烤肉”的东西横空出世,乱入其中,带出“然则耆炙亦有外与(喜欢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吗?)”告子所谓的“弟”与“长(长者)”至少都还是人,而孟子也不知道如何批驳告子的话了,从而变出了“烤肉”问其喜欢吃烤肉是外在还是内心啊?如同第三节内容一样,狗的天性和牛的天性相似;那么牛的天性就和人的天性相似了吗?
换言之,对于烤肉而言是要仁爱它?还是尊敬它?(因为在告子的立场上,仁爱在内,信义在外)。
赏析3:
(此节内容的第一段)
告子摆明的不仅仅是“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还有最熟悉的一句话“食、色,性也。”
①、(食、色,性也。)
就算孟子的最后一句话中所谓的“烤肉”是对于“食,性也”的补充,也无法展现出告子在第一段中所要表达的内涵。
②、(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若能够结合“弟弟”与“长者”,就会进一步的理解,为何仁是内在的:对于自己弟弟的养育虽然也有精神层面的教育,但更多的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有的时候自己也许也需要这些物质,那么,对于这样的抉择,就是属于自己内心的选择——是留给自己,还是给予弟弟——仁,是为内在;为何义是外在的:对于长者的赡养或是学习虽然也有着物质层面的给予,但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交流,而在这样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自己能够知道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是否能够继续下去,此间的义是为外在。
提:此节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暂且不论孟子想着法子要批驳告子的言论,就算是孟子自身的言论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引申部分仅仅就“仁”与“义”做一番介绍,就不按照赏析的内容来论了。
引申(仁义合并):
(不按照仁义的原意引申)
此节中,仁的承载者是为长辈,义的承载者是为晚辈。仁的体现,是由长辈的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义的体现,是晚辈因长辈的不同气质(正面、良好、优秀等)而选择的不同程度上的尊敬。也即,仁:气质(内在)→长辈;义:对待(外在)→晚辈。
引申2:
与“尊老爱幼”相对的所谓“为老不尊”以及“不可一世”使得“仁”与“义”不仅仅是外在或是内在的选择了,更多的是需要规避那些为老不尊的年长者以及专横跋扈(趾高气扬)的年幼者。
年长者:一直以为是别人不尊重他,而“为老不尊”的意思在于,没有自尊的老人何德何能接受他人的尊重呢?
年幼者:一直以为是别人不爱护他,而“专横跋扈(眼高于顶的年幼者)”的意思在于,没有自爱的年幼者何德何能接受他人的仁爱呢?
总而言之,要使得仁爱与信义存在于世,还是得要激活自身的属性——自尊与自爱等,自己不激活自己本应该有的属性,让他人如何对待你的内在或是外在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