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入朝为官的人生经历(李白为何官场总是不尽人意)

李白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在15岁的时候就能做诗赋,而且他非常喜欢剑术,剑术独成一家。在24岁的时候李白离开了故乡来到了蜀地,在蜀地游览了一番之后出蜀,在27岁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介绍成为了前宰相的孙女唐玄宗崇尚道教,而李白自己也深受道教影响,在一次玄宗狩猎的时候,献上了《大猎赋》正好契合当时玄宗的心情,之后得以进入长安,受到了贺知章等人的称赞,但是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此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离开了长安,前往山东一带。

后来因为贺知章等人的推荐,李白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但是唐玄宗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宫廷的文人,根本不参与什么朝政。之后因为在安史之乱以后参与到诸王叛乱,虽然被免于一死,但是还是被发配到了夜郎,之后在762年的时候病逝于床榻之上。

李白入朝为官的人生经历(李白为何官场总是不尽人意)(1)

李白一生诗作颇丰,流传甚广,这里为大家介绍一首流传最广的《静夜思》。这首诗大概随便找个小学生都会背,作为中国现在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它实在是太朴实了,没有什么复杂的词汇,也没有深奥的引用化用,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像是儿歌一样,却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坐在床上,月光照在地上,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既然在床上为什么抬头就能看到月亮呢?难道房子破了吗?其实不然,马未都等人认为“床”并不是现在的床,而是一种长板凳,试想一下,当时李白坐在板凳上,喝着酒,看看月亮,想起了故乡,多么诗意啊

众所周知,李白的政治生涯是比较惨淡的,所以历史上留名的是那个诗人李白,而不是某某官员李白。然而纵观李白的一生,会发现他几乎很少赞扬自己的诗才,反而对于自己经世济民的能力大加吹嘘,可以说他的诗歌和他的政治是分不开的,他写诗的目的也有一部分在于从政,那么李白为什么当官还这么失败呢?李白当官失败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当时的时候虽然不说是世道混乱,但是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程度,因为前代人大肆加强官僚阶级的实力,但是的朝政几乎都把持在皇室宗亲、官僚贵族的手中,而李白这么一个不愿落于人后的狂才,偏偏出身低微,自然很难皇帝也不会用你,毕竟封建统治者要的是一群奴才,而不是一个狂人。

现在对于各种历史名人出生地之类的争夺非常的多,而李白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一般来说,现在认为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城。但是因为很小的时候李白就来到了中原,所以现在李白的故居其实在四川的青莲镇。光从“青莲”二字就可以看出这儿和李白这个“青莲居士”的渊源。李白很小的时候应该就已经回到了中原,而且根据史书的记载,他还曾经在这儿秦连珍隐居读书好多年。

青莲镇面23.4平方公里,是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宜人,上清水秀,非常适合居住。青莲镇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历史文化小镇,早在唐初的时候就因为濂水流经此处被命名为清濂,后来因为自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在此定居过,所以为了纪念李白改名成了青莲。青莲镇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过李白这样千年难遇的奇才,也是世界上李白遗迹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而且这里本身就有着非常独特美丽的风光,所以是绵阳市的重点旅游景区,其中比如太白祠,陇西院,磨针溪等旅游景点都能够让游客跟着诗人的足迹,去看一看当年的故事,隔着千百年的风霜雨雪感受到当年李白的豪情壮志。其中太白碑林更是不得不去的好地方,优秀的石雕工艺,和杰出的书法技巧,是将李白文化和现代休闲结合一体的艺术园林。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不愿做官,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并因此留下了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国忠曾为他磨墨的民间传说。《李白戏权贵》的传说是这样的:天宝元年(742),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今西安)赶考。

他听说主考官是太师杨国忠(此人是皇帝宠幸妃子杨玉环之兄),监官是太尉高力士(此人是宫中太监总管),二人皆系爱财之辈,倘不送礼,便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得落第。而李白偏偏一文不送。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交了头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杨国忠一看卷子头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则说:“磨墨还算是抬举他了,只配给我脱靴。”便叫人将李白轰出了考场。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则赞颂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他甚至借古讽今,对唐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名人介绍

李白入朝为官的人生经历(李白为何官场总是不尽人意)(2)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入朝为官的人生经历(李白为何官场总是不尽人意)(3)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李白入朝为官的人生经历(李白为何官场总是不尽人意)(4)

注释

1、洛城:洛阳城。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5、故园:故乡。

【作品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这深夜里婉转的曲声,使人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乡,引起莫可名状的乡愁。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李白入朝为官的人生经历(李白为何官场总是不尽人意)(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