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免费景区(人文缙云鞋子的前世今生)

  最早有鞋子的概念,是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穿着大姐穿过的一双破旧的力士鞋母亲说,这种鞋子不会漏水,她指的是鞋底,我以为是整双鞋子,感到很新奇,于是故意踩进户头坑的水塘里,结果鞋子灌满了水,至今记忆犹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缙云免费景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缙云免费景区(人文缙云鞋子的前世今生)

缙云免费景区

  最早有鞋子的概念,是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穿着大姐穿过的一双破旧的力士鞋。母亲说,这种鞋子不会漏水,她指的是鞋底,我以为是整双鞋子,感到很新奇,于是故意踩进户头坑的水塘里,结果鞋子灌满了水,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买鞋子基本上是凤毛麟角,穿的几乎都是自家做的布鞋;当然也不是天天穿布鞋,从晚春到冬初,白天几乎是赤着脚,只是在晚上洗了脚以后,才穿一下鞋子;如抬石头挑担等重活,那不管春夏秋冬都穿草鞋了。那时候,鞋子是要省着穿的,腋窝下挟着鞋子赤脚走路,是很普遍的现象。

  我小的时候,全家八口人,每人不可能年年都有新鞋。要做多少双鞋,给谁做鞋,母亲在入秋以后就要规划了。大人比较省,可能几年一双;兄弟姐妹里边,大的穿新鞋的机会多一些,因为旧鞋很快就嫌短了,小的们只好穿哥哥姐姐的旧鞋子。不像现在,鞋子品种繁多,每人在不同的季节里都有不同的鞋子,而且还有好几双,过时了就随手丢弃。

  那时候,做鞋子是女人们的必修课,人人都得学会。在空闲时日、雨雪天或夜晚,几乎都用来做鞋。做鞋子的工序比较繁琐:首先分拆旧衣裤成布片,用米汤浆平整晒干,叫“褙板”;然后用糯米做饭粘,作粘合剂层层垒叠成鞋底;再用苎麻搓麻线编织鞋底;还要用切刀把边沿切齐整。最高级的鞋底则都用白色的布片做成,叫“白毛底”,一般做新郎时穿,如果平时穿,是很时髦的了。

  解放前后,有一种叫“汽车底”的鞋底,是轮胎割制的,非常牢固,后来有了塑料的鞋底。用布片和鞋面布及夹里布,做成鞋圈(鞋帮),在元宝形的鞋口上衬上鞋口衬。最后用麻线把鞋底和鞋帮连起来。有的还要用鞋楦楦一楦。如果做棉鞋,还要麻烦一些。

  我永远忘不了母亲在寒冷的冬天,哄幼小的弟妹入睡以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做鞋子的情景。我小时候曾帮忙母亲和姐姐们搓过麻线。

  那时,如果谁穿着破旧的尤其是前头开了口子的鞋子,就会被别人讥笑,说这是太公婆(指已去世的)来讨羹饭吃了。如果能穿上一双新鞋,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引以为豪的大事,感觉非常好,也很引人瞩目,往往会招来别人新奇和羡慕的眼光。而且大家都会往你的新鞋上踩踏,美其名曰:“踏新鞋扁”,好不热闹。其实穿新鞋并不舒服,除磨脚外,还不安全,特别是走在光滑倾斜的石头路上,容易滑倒。穿着半新半旧的鞋子最舒服,也最安全。

  布鞋透气吸湿,穿着很舒服,就是鞋底欠耐磨,特别是怕水,雨天走路极不方便。如弄湿了,要及时晒干或烘干。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都带着火笼,上课的时候,都是双脚连鞋放在火笼上取暖,如雨天兼烘鞋,教室里就弥漫着刺鼻的“热黄气”(脚臭、湿气、霉味等混合气味)。

  母亲总是称被我们穿得又湿又脏的鞋子为“乌壳靴”。由此,我又想到了我家有一双爷爷废弃不穿的黑不溜秋且破了的长筒鞋子,硬邦邦的(生牛皮制成),按上去“哩啦哩啦”作响。母亲说,这是靴子。并说,以前雨雪天走路,就是穿这靴子,特别是雨雪天的大年三十日晚上,人们穿着靴子讨债还债,“吧啦吧啦”的声音一直响到大年初一。

  我小的时候,就有元宝形的橡胶敞口套鞋。但不是每人都有,一般是全家人拼用,谁在寒冷的雨雪天外出就谁穿,孩子将就着穿大人的套鞋,大家就讽为“拖畚箕”。所以我与二弟在小时候,非常渴望拥有自己的套鞋,1965年,我的大姐夫帮助我们实现了这个美好的愿望,喜不自禁,终生难忘。元宝套鞋在雨天可以穿,如果雪太厚了就不起作用。因而以前人们在大雪天气外出打猎或别的事情,都在鞋子的外面用稻草编织保护层,叫“稻秆袜”,既暖和又防滑。但穿着稻秆袜去做客就欠雅观,我村有个转业军人,他家有一双高筒套鞋,许多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陪着小心,向他借用。

  野外劳动,穿半筒套鞋最适合,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生产队劳动。当时农业学大寨正热火朝天,一年四季,几乎天天要出工,在大冬天没有半筒套鞋,只有挨冻的份儿。但当时物资紧缺,本地如果没有关系走后门的话,就根本买不到,我母亲只好托本村一位驾驶员在外地才买到,派上了大用场。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许多青年外出搞副业,回来时,都穿着时髦的塑料凉鞋或拖鞋,我们非常羡慕,但本地还没有这种鞋子,也无力购买。我们经过筹划,决定自己动手做木板拖鞋。先把脚放在木板上画好形状,然后用锯子锯好,用刀削光边沿,钉上旧帆布皮带做的套脚带子,拖鞋就做成了。穿着它走在不同的路上,发出哐啷哐啷或踢踏踢踏的声响,感觉很好。

  稍后,解放鞋流行了。1971年我上初中的时候,母亲将要给我买一双解放鞋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解放鞋要5元左右一双,母亲只好召回已经出嫁的大姐,连同二姐、我和二弟,四人在半夜动身,冒着严寒,从家里每人挑一担菜头共300多斤,去离家二十六里路外的舒洪出售,共得了约4元钱,母亲又凑了不足部分,才如愿以偿。现在想起来觉得心酸,但在当时的感觉非常好,经过艰难付出获得的享受,觉得特别有意义。1973年,在舒洪读高中时,看中了一双1.81元的人字塑料拖鞋,结果还是“望鞋兴叹”,深感遗憾。

  鞋子还可以当作礼物。在改革开放前,男女成婚后,男方要送一双鞋子给媒人,最初的意思是对媒人在做媒期间磨损鞋子的一种补偿,后来成为一种礼节。女婿第一次给丈母娘送年货,丈母娘要用鞋子作回礼。一个人在大生日的时候,也往往会收到鞋子。以前作礼物的都是布鞋,后来与时俱进,时尚什么鞋就送什么鞋,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习俗了。

  鞋子有时还可以当武器使用。孩子打架,脱下鞋子当武器是常有的事,甚至连大人之间用鞋子打架也屡见不鲜。一般认为人被鞋子打了,是很晦气的,往往要求对方“偿气”。

  时代在发展,鞋子也在演变。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过去鞋子的事儿,大中学校放假或毕业的时候,总会丢弃大量完好无损的鞋子。如今,我们在琳琅满目的鞋子面前,却很难买到一双满意的鞋子,究竟,是鞋子变化得太快,还是我们变化得太快?

来源:缙云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