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名言(韩山两千年第一稿)
有一些未来不值得期许,有一些过去不应该忘记,有一些现在充满了无奈!
正如这篇东西,十几年前我不到二十岁时第一次从正史上印证了儿时听到过一部分故事,直到而立过午才终于决定掾笔而记之。
韩山,全名韩陵山,位于安阳市东北约十五华里,北眺漳河西望太行,相传为其余脉。余脉嘛,故不甚高,海拔86米,东西长九里(又名九里山),南北阔不足三里,然而,他是座山,与秦岭不同。
两千年的故事自然从两千年前说起。那时节秦亡其鹿天下逐之,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拜为元帅,东挡西杀南征北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垓下楚歌四起逼的霸王乌江自刎,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让乌江名扬四海的一个是霸王一个是榨菜。以上所说与韩陵山有关系吗?不好说,好比说是榨菜成就了乌江还是乌江成就了榨菜?如果您还没有看明白我想说啥那就对了,因为我也没想好。
韩陵得名与上述韩元帅有关,他不得地之时受辱胯下乞食漂母,仗剑穷游四方,一日经过一座荒凉小丘,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困饿之际见前边不远处有蛇兔相搏,顿时大惊:此乃龙虎之地天下宝穴,谁葬此,后辈儿孙必定拜将封侯!正想之间从远处影影绰绰来了一人,近了看时原来是位讨饭的贫婆,韩信眼珠一转,打拱施礼口尊婆婆,敢问此间是何所在,婆婆言道此地唤做九里山,壮士因何到此啊?不瞒婆婆,我乃一孤行客人,流落异乡盘费用尽饥寒交迫,正欲了此残生。说完拔剑就要自尽,婆婆赶紧拦住他:你这七尺男儿这么死了对得起谁呀!我这儿还有些讨来的干粮你要不嫌弃就拿去充饥,奔个出头之日吧!韩信感动的挤出十一个眼泪,三五口吃完,扑通跪地连磕三个响头:感谢婆婆救命之恩,如若不嫌我愿拜您为母认您做娘……
后面的故事不用讲大家也猜到了,韩信本是孤儿,认下老妪将她杀害埋在那块龙虎宝穴,后来登台拜帅名扬天下,九里山也因此得名韩陵。这是乡间故老相传的一段故事,后来长大入了曲艺行听了韩信算卦,才知道九里山前活埋母不是我韩陵山的先人(请原谅我不说先祖,原因见后)们独有的,很可能不知哪辈子从哪来了个先生农闲时在这儿唱了一段儿,无意中点醒了一位先人,于是乎:哪的九里山不叫九里山,反正就是反正了,有能耐你把韩信刨出来问问?!当然我这种臆测是不靠谱的,相对靠谱的是史记告诉我的答案。和韩信差不多的时期司马迁记载了两个人的故事或许可以同理印证。一个是陈胜吴广装神弄鬼的“大楚兴,陈胜王”。一个是连司马迁都不敢质疑的汉高祖。拔剑杀了条蛇得说成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杀,所以天命当归;明明是刘老三耍流氓喝酒赖账老板不敢要,也得说成是我们伟大的汉高祖喝飘在酒店睡着后他们常常看到有龙在他头顶盘着为他遮阳,而且他去谁家喝酒谁家的买卖就好的出奇,所以最后到年底酒家自己把记着他账的竹片给烧了!!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哦!?大人物就是大人物,行动坐卧走,吃喝拉撒睡那都得与众不同,天地人神鬼,蠃鳞毛羽昆也得配合着来点儿灵异事件才行!韩信出身寒微又钻过别人裤裆,最后居然能登台拜帅!不神化包装一下怎么好见人?
故事是谁编的不知道,地方是不是这里也不清楚。所以山名来于何时,传说起于何代,书上没讲,度娘也没说。我第一次看到有关韩陵山的记载是韩信后七百来年的事儿了。这回可是有名有姓有文字有实物铁证如山!
民国安阳县志
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朝政的实际控制者尔朱荣家族继任者尔朱兆与后起之秀高欢(鲜卑名贺六浑)嫌隙日重,终于势成水火爆发了韩陵山之战。当时高欢兵不足三万马不满两千,尔朱兆拥兵二十万,这是一场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战争,但高欢本人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手下又有一员骁勇战将高昂(字敖曹),这是个楚霸王一般的人物。韩陵山一役高欢以弱胜强一举把尔朱氏势力彻底荡平,取而代之把持北魏政权儿子成了东魏开国之主,后改东魏做北齐最终亡于北周,这些后话按下不表,书上都有。
只说韩陵山一战之后,高欢志得意满,如此大事自然不免勒石以记,手下一个叫温子升的御使一拍胸脯把这活揽了下来,挥笔而就,命工匠伐石刻碑不日而成。
话分两头,碑刻好得有地方搁呀!有钱好办事儿,盖庙!一盖就盖了两处,一处位于韩陵山之巅名曰韩陵山寺,一处位于当时的重镇邺城名曰定国寺,后来隋文帝杨坚一把火烧了这座小一千年历史的名城,定国寺也难逃池鱼之殃!城焚之后南迁邺人就将韩陵山寺叫做定国寺,唐宋之际将错就错一直叫了下来,直到1947年毁于兵燹,片瓦无存。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原址缓慢复建,去年清明返乡扫墓从那儿经过,大约恢复了原规模的三分之一,主殿虽尚未完工然斗拱飞檐巍峨高耸已颇具气势。
两千多年的山,一千五百年的庙留下了太多故事。有乡中宿儒曾将其辑录成册名曰《韩陵山的故事》,内容多荒诞不经,兹不赘引。单讲见于正史一典以飨诸君:
也做庾信
韩陵山寺碑落成后不久,打南边来了个大文化人,出使北地,转了一大圈回去之后皇帝问他北地风土人文如何,对曰:唯韩山一片石堪共语耳,其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一句话让韩陵片石名闻天下,留下这句成语的大文化人是南陈的徐陵。宋朝时各地大兴八景之风,韩陵片石与漳河晚渡,柏门珠沼等名列其中成为安阳县八景之一。
民国安阳县志
往事如风,倏然无迹。转眼离开家廿载有余,今日才将此文作成实实惭愧的很,韩山左近还有一些地名不考,我试着猜度一二,错讹固难免,一家之言录此惟察吧。
山正北有村名梁贡亦做良贡,窃以为皆误。此地应为朝廷赏赐寺田所在,雇佣乡民耕作按时贡赋,日久成村,所以应为粮贡或贡粮。
民国22年安阳县志
韩陵山寺所在的位置乡里都俗称南寺上,寺南村庄亦然,故此南应是对邺城北寺而言,前文所述应不为虚。
韩山东有村名大佛,此处应该为韩山寺别院所在,类似于寺院的招待所,用以接待到寺里礼佛的女香客,檀越,皇室成员,奉旨降香的官吏等。至于大佛的由来该是某年有活佛莅临或石佛运抵此处暂留遂名焉。此议为观地势而得,寺北有村,寺南有洹河,西去五里均是顽石荒坡,独东面是平野良田相去不足二里且临近官路驿道交通便利。其余村名与寺无碍,不考。
韩山两千年!余祖自明洪武年间方迁此地族谱又于清中叶亡轶 (故前文不称先祖),一家五百年之史尚不可考况一镇之两千年乎?漳洹夹绕米粮川,祖上择此而居繁衍二十余世福泽后辈儿孙,甲申冬月作文聊慰先祖之灵,附拙诗一首于后,以记!!
韩山埋母只堪闻
陵迹无踪不可寻
寺作灰飞淹古道
碑留平野字如新
东西夺魏尔朱灭
良莠争明贺六浑
贡赋庙田禾又盛
村村不见纳粮人
韩陵片石
附:韩陵片石碑文
南北朝 温子升
昔晋文尊周,绩宣於践土,齐桓伯世,威著於邵陵,并道冠诸侯,勋高天下,衣裳会同之所,兵车交合之处,寂寞消沉,荒凉磨灭,言谈者空知其名,遭(遥)遇者不识其他,然则树铜表迹,刊石纪功,有道存焉,可不尚欤。
永安之季,数钟百六,天灾流行,人伦交丧。尔朱氏既绝彼天纲,断兹地纽,禄去王室,政出私门,铜马竞驰,金虎乱噬,九婴暴起,十日并出,破璧毁(殒)珪,人物既尽,头会箕敛,杼轴其空。大丞相渤海王命世作宰,唯几成务,标格千仞,崖岸万里,运鼎阿於襟抱,纳山岳於胸怀,拥玄云以上腾,负青天而高引,钟鼓嘈囋上闻於天,旌旗缤纷下盘於地,壮士凛以争先,义夫愤而竞起,兵接刃於斯场,车错毂於此地,轰轰隐隐若转石之坠高崖,硠硠磕磕如激冰之投深谷。俄而雾卷云除,冰离叶散,靡旗蔽日,乱辙满野,楚师之败於柏举,新兵之退自昆阳。以此方之,未可同日。
既考兹沃壤,建此精庐,砥石砺金,莹珠琢玉,经始等於佛功,制作同於造化,息心是归,净行攸处,神异毕臻,灵仙总萃,鸣玉銮以来游,带霓裳而至止,翔凤纷以相欢,飞龙宛而俱跃。虽复高天销於猛炭,大地沦於积水,固以传之不朽,终亦记此无忘。
译文:
从前晋文公推尊周室,功绩突出地表现在践土会盟;齐桓公称霸诸侯,其威武突出地表现在邵陵之役。他们都超过一般诸侯的尊王之道,有显著的功勋。但是,当年诸侯们礼拜、和平会盟的地方,已经荒凉寂寞,不再如从前。谈论古事的人只知道这个地名,远来而行的旅人不认识这里的古迹。即使是这样,象马援那样树立铜柱以彰显征伐功绩,如窦宪那样登山刻石铭记破敌功劳,不是也值得一为吗?
永安年间,数种厄运,天灾流行,人伦交丧,尔朱荣垄断朝纲,福气远离朝廷,政令出自其本人;义军奋起,小人兴兵乱扰;暴乱并起,美好山河被破坏,有才能的人损失殆尽,横征暴敛之下生产难以持续。大丞相渤海王(高欢),秉其才能而做宰辅,希望成就大业,风范高卓特立千丈;性情威猛犹如峭岸。兼有文武韬略,胸怀社稷江山。犹如驾云向上飞腾的青龙,如背负青天举翅飞翔的大鹏。振臂高呼。顷刻间,神州钟鼓传遍天际;旌旗纷扰大地。壮士慷慨争先;义夫纷纷呼应。刀光剑影,车马对撞;轰轰隆隆如巨石从悬崖坠落,浪浪磕磕如瀑布向深谷奔泻。不一会儿,烟消云散,人群散去。旗帜歪斜遮日,车辙错乱遍野。楚军败在柏举,新兵之退自昆阳。拿这两次战役与前者比,也不能同日而语。
经了考察,在这肥美的土地上建立佛寺,树立此碑,精雕细刻,磨治珠玉。如实记录,营建如同佛功,样式巧同造化。息心的愉悦是辞官回家,清净修养的处所是此,它令人神向往,众仙聚集,佛仙来此游,仙女不思归,翔凤竞相欢,瑞龙也相跃。即使高大的熔炉化为灰烬,大地沦为积水,然而这里的神不会消失,形体仍聚集在一起。所以拿它传播到永远,永久记住不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