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作家(著名作家冯德英去世)

据济南时报报道,著名小说作家冯德英1月17日去世,享年86岁。冯德英著有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每一部小说背后都带着神话般的数字。单一部《苦菜花》,出版50年来已翻译成10种文字畅销1000万册。 作为与杨益言、罗广斌、曲波、金敬迈等同时期的重要作家,冯德英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当年他写完《苦菜花》初稿时,还不满20岁。

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作家(著名作家冯德英去世)(1)

爱上文学

1950年春天,冯德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二年,偶然看到一本封皮已经被搓烂的《洋铁桶的故事》。读着读着,他被书里打日本鬼子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小说,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熟悉的生活能用来写成一本书。

从此,冯德英爱上了文学。

第一次开始练习写作是在1952年。冯德英把自身经历过和熟知的事情仿照小说的形式一页页记下来,一口气写了好几万字。可是,越写越觉得自己水平太低,表达不出想要表现的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貌。“但是思想上又放不下,一想起来心里就非常激动。之后的几年,我压抑着自己的创作冲动,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和学习。直到1955年,我在执行海防任务的间隙中,对着南海,把纸夹子放在膝盖上,动笔写了这部长篇。”冯德英说,《苦菜花》是自己的处女作,是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

这部文学作品,与冯德英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1935年,冯德英出生在山东昆嵛山区的贫苦农家,冯德英虽然年幼,但是处在那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接触和交往的党的干部和八路军战士很多,那些平凡朴素又崇高伟大的人民战士的英雄事迹,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苦菜花》就是以这些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写成的。

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冯德英在1955年完成了初稿。他把稿子寄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并给陈沂部长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指导。后来,陈沂部长把稿子批给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部。冯德英很快收到了编辑部的来信,信中表示,会及时把意见告诉他。在编辑部的帮助下,冯德英完成了修改工作。

出版时,问题来了。初稿名叫《母亲》,编辑部希望冯德英能改个名字,因为已经有高尔基的《母亲》了。冯德英考虑了几天,心想,小说里有关于苦菜花的描写,含义也深,比较新鲜,就改成了《苦菜花》。

1958年,《苦菜花》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苦菜花》的出版,在当时几乎是一个事件,冯德英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而8000元——这是冯德英的第一笔稿费,他一分没留,全部捐给了军烈属。

《苦菜花》的出版,使冯德英一鸣惊人。很多人以为冯德英也经历过抗日战争。所以,冯德英当时回答读者最多的是:你怎么那么小还有这么多生活,能够写出这样的长篇小说?

冯德英的回答是:作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我所在的昆嵛山区,在抗日战争中期基本成了根据地,在战争环境中耳濡目染,童年的印象比较深。

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作家(著名作家冯德英去世)(2)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三花”磨折

冯德英9岁就参加抗日战争儿童团,只上了五年小学。但是,他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欢听民间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大进军时,他在电台工作,上了业余的初中,后来到通信学校,慢慢将读书和经历结合起来写作。“开始只是爱好,后来就变成追求。”冯德英说,他只有一个思想,要写就把整个经历写出来。他总感觉,写短的东西没法表达完整,因此他一心想写长篇。

但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想写的表达不出来。冯德英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反复地学习和阅读。他没上大学,但是自学了所有文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发展史、世界通史、中国通史等。“我的信条是:读书破万卷,没有做不到。一开始创作,我就是想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此后就一直沿着这个路走下来。”冯德英说。

《苦菜花》的出版,增强了冯德英在写作上的信心。第二年,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迎春花》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当时,新华书店征订要100万册,但是纸张紧缺,只好先印40万册。出版后,这部作品引起了争议,有一种批评,认为冯德英的书在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上,有严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失于色情,有副作用。更有批评者进一步认为,《苦菜花》也存在这个问题。于是,冯德英对《迎春花》做了局部修改,篇幅也减少了五万字,1962年再版。

《山菊花》曾获解放文艺出版社首届优秀长篇小说奖,但这部作品的出版命运多舛,前后经历了18年的时间。1963年,冯德英写完《山菊花》上册,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王静敏看了后说感人肺腑,可是,编辑说写得太悲惨,要求改。冯德英说,改的话干脆不发。“我是想告诉人们,生活是怎么来的。”冯德英说,他的邻居在抗战时期把两个儿子送上战场,儿子们一直没有音信,老人最后上吊自杀。听到这消息,他一天没吃饭。

“文革”时,江青点名批评《迎春花》,“三花”成为禁书。冯德英被戴上了“帽子”。直到1972年,冯德英从贵阳空军五七干校回到北京等待“复查”落实政策,单位里一位秘书告诉他,在机关堆放杂物的屋子里,有一包像是稿子的东西,不知是不是他的。冯德英一看熟悉的白布旧包裹,泪水夺眶而出。197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菊花》上部;三年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下部。

未完成的三部曲

1980年,冯德英想方设法回到山东工作,就是为了能时时刻刻接触家乡的土地、天空,常听听乡音。在冯德英担任山东省作协主席期间,创办了《时代文学》和《泉城文艺》。

20世纪80年代初,冯德英着手创作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其中第一部《染血的土地》和第二部《晴朗的天空》已经出版,而第三部自动笔起,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仍未完成。冯德英说,这是一部写“文革”题材的作品,要考虑方方面面,要挖掘复杂人性的各种心态,他不希望写成控诉式的伤痕文学作品。相反,冯德英坚信作家应该追求美好生活,应该看到光明,如果文学作品令人消极,阅读后使人感觉似乎世界末日到来,那么文学就不能对人类社会具有推动作用。然而,陷入“文革”中的回忆如此痛苦,几度令冯德英停笔。这部原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作品,直到今天也未能完成。

舒心(据《光明日报》)

来源:紫牛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